廣州的GDP出來了,為2.82萬億元,再次領先于直轄市重慶的2.79萬億。去年,廣州GDP實際增速為8.1%,重慶為8.3%,重慶略微領先于廣州。
在副省級以上城市當中,重慶的GDP總量已經算是非常可以了。不過,我們要考慮到一個因素,那就是:重慶雖然号稱是直轄市,實際上就是一個以山區為主的省。論人口,有3205萬;論面積,有8.24萬平方公裡。算人均GDP,重慶隻有8.7萬,相比于前幾年的不到7萬,已經算是進步神速了;算地均GDP,重慶隻有0.34億每平方公裡。
廣州的常住人口約為1868萬,隻相當于重慶的58.3%。市域面積7436平方公裡,隻相當于重慶的9%。論人均GDP,廣州達到了15.1萬,比重慶高了73.5%。論地均GDP,廣州達到了3.84億每平方公裡,相當于重慶的11.3倍。
廣州以重慶58.3%的人口,9%的地盤,創造了比重慶還高的GDP總量。由此可見,沿海地區就是沿海地區,一線城市就是一線城市,西部城市體量是大,但勞動生産率指數還是低許多。
在排行前十的城市中,上海以43214.95億元高居榜首,實際增速達到了8.1%,在前十強中算是比較低的。不過,相比于2020年的不足1%,進步還是非常大的。
北京還是排在第二位,達到了40269.6億元,和上海一樣,也是首次爬上4萬億平台。2020年,上海隻增長了500億元,比北京多接近2600億元。去年,上海和北京之間的差距擴大到了2945億元,相比于前一年,差距擴大了350億元以上。
2020年,深圳以27670億元排在第三位,比廣州高了2600多億。如果不出意外,深圳去年的名義增速應該不會低于10%,也就是說,GDP總量在3萬億以上,經濟總量超過擁有4000多萬江西省。
蘇州以22718.34億元依然排在第六位,比重慶少5000多億。相比于前一年,蘇州與重慶之間的差距拉大了一些。去年這一年,蘇州的存在感都不是特别強,不知道是為什麼。不過,我還是很喜歡蘇州這座城市的,不僅經濟好,城市漂亮,更為重要的是,蘇州是一座非常有曆史底蘊與文化厚重感的城市,是現代與古典結合得最好的城市之一,這不是深圳這種新興城市可以比的。我已經好幾年沒去過蘇州了,如果有機會,一定要再去看看。
蘇州之後就是成都,成都之後就是杭州,杭州之後就是武漢。這幾個城市的經濟情況,我前面已經說過了,有可能在今年攜手跨越2萬億平台。這個目标,對于武漢來說,可能有點艱難。去年七八月份我就講過,如果武漢2021年的GDP跨過1.8萬億平台,今年跨過2萬億就穩了。但是,去年隻有1.77萬億,僅僅達到了成都前年的水平,離1.8萬億還差近300億。如果不猛追一把,也許真的沒法跨過2萬億平台。
值得一提的是,武漢的實際增速達到了12.2%,遙遙領先于其他各大城市。盡管武漢的GDP距離我們設想中的1.8萬億的目标值還有一點差距,但是,作為一座剛剛經曆過慘痛災難的城市來說,這樣的成績已經算是非常不錯了。前面我就說過,武漢算是走上了全面複蘇之路,但依然沒有完全恢複元氣。
相比于中西部地區的其他城市,武漢更有潛力成為内地經濟之王。盡管GDP的總量不是最高的,人口也不是最多的,但經濟質量一定是最好的,發展潛力一定是最大的。武漢就好比一座深埋的富礦,現在還沒有完全開采出來,不過是在表面上鏟了一層土,露出了一點點礦石而已罷了。如果武漢的經濟被全面激活,直追北上廣深也不是不可能。
當下,内循環成了我國經濟發展的主旋律,作為全國的經濟地理中心,第三大國企重鎮,武漢的優勢非常突出。這種優勢,是近現代以來所種下的曆史底蘊,不是一天兩天就可以形成的。
我說過,武漢的地理優勢、交通優勢、人才優勢、國企優勢、科技優勢、醫療優勢都非常明顯,不足的就是人口優勢不明顯。原因很簡單,無外乎以下幾點:
第一,湖北的人口基數太小,常住人口還不到6000萬,遠低于湖南、河南、四川等省份,能供武漢挖掘的潛力已經不大。四川常住人口超過8000萬,戶籍人口超過9000萬,随随便便給省會城市1000萬,都不是一個小數目。河南人口比四川更多,而鄭州人口跟武漢差不多,由此可見,鄭州的人口吸引力并不強。
第二,長三角、珠三角對湖北人口的虹吸太嚴重,湖北有大量人才流失到了發達地區。前些年,武漢各大高校培養的人才差不多都是“孔雀東南飛”,或是“一江春水向東流”,為沿海發達地區做出貢獻的同時,也才抽空了武漢發展的人才基礎,給武漢的發展增加了難度。
第三,武漢的經濟發展起步較晚,直到2008年以後才奮起直追,八九十年代一直在支援沿海地區尤其是深圳的發展。我曾經說過,深圳幾乎就是武漢的親兒子,沒有武漢的大力扶持,其發展恐怕也不可能那麼快。相比于沿海地區,八九十年代甚至零零年代的武漢經濟發展比較緩慢,工資與福利待遇也要差很多,導緻武漢吸引人才的能力不足。最近幾年,随着武漢經濟實力越來越好,大學生留漢的比例也越來越高。據武漢官方報道顯示,武漢大學生的留漢率已經超過65%,比5年前提高了至少23%。也就是說,武漢大學生留漢比例達到了三分之二,已經算是非常高了。相比于以前的“孔雀東南飛”與“一江春水向東流”,情況已經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不過,很多網友依然認為武漢人才流失嚴重,留不住大學生,就是一個人才培訓基地,其實這就是一種慣性思維。說白了,這些人就好比幾年沒有上網了,與世隔絕了,長時間沒有更新信息,隻有過去的刻闆印象留在腦海裡面揮之不去。
第四,最近幾年,武漢将大量一般制造業搬遷到了武漢城市圈的其他城市,漢川、潛江、仙桃、孝感、鄂州等地,均承接了大量的武漢企業。比如,漢川的紡織業,在國内應該是非常靠前的,基本都是從武漢搬過去的,連一江之隔的親兒子蔡甸區,都沒有撈到半點好處。大量一般制造業搬離武漢,随之而去的就是人口與GDP。如果武漢像其他中西部省會城市一樣,好的也要,差的也要,武漢的總人口應該不會低于1500萬,GDP應該不會低于22000億,跟蘇州一個水平。
第五,2020年的疫情導緻大量人口外流,這是毋庸置疑的。人口普查時,武漢的人口仍在恢複之中,數量嚴重不足。到現在,武漢至少回流了100萬甚至200萬人口,但因為官方沒有發布公告,具體數字不得而知。不過,有一點可以确定,武漢中心城區的常住人口已經突破了1000萬,達到了超大城市的标準,成為了我國第八個超級城市。
以上五點,大概就是武漢人口優勢缺乏的主要原因。盡管武漢不具備的人口不具備數量上的優勢,但具備質量上的優勢。根據七普數據顯示,武漢大專及以上學曆人口占比達到了33.87%,與上海齊平,位居全國第三位,遠高于中西部的其他城市。武漢的大學生多,高學曆人口多,人口老齡化程度比中西部某些超大城市還低,人口質量和人口結構還是比較可以的。
我認為,既然武漢無法靠數量取勝,那就增加質量的籌碼,走更高質量的發展之路。這一條,武漢相比于那些人口多、人均GDP低的城市,還是有很大的優勢的。我之前多次說過,武漢已經摸到了高質量發展的門檻,而其他中西部地區的城市,還不知道高質量發展為何物,仍在拼命搞擴張,攤大餅,求大求全。
西安的經濟肯定進不了前十,且歲末年初受疫情影響很嚴重,經濟可能大打折扣。據了解,西安的GDP為1.06萬億,站穩了萬億平台。相比于前一年,增長幅度非常有限。黃河上遊的城市,能做到這樣已經非常不容易了,我們應該為之感到欣慰。
天津仍在轉型升級當中,GDP雖然進不了前十,穩住在十一二位應該毫無壓力。(2022年1月25日于武漢)#武漢頭條##重慶頭條##廣州頭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