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炎熱,人體容易感受暑邪。暑為陽邪,其實暑證也有陰陽之分,并非氣溫高的時候才會感暑受邪。
一般來說,芒種過後氣溫就會逐漸升高,氣候以暑熱炎熱為主。但看今年,6月氣候整體反常,氣候雖悶熱但平均氣溫基本不超過32攝氏度。氣溫不算太高,同時陰雨天較多,多雨潮濕,甚至雨後清涼。此天陽不太足,一般人也喜空調、冷飲這類“人造寒濕之邪”。所以這種情況,人體感受陰暑、感受暑濕寒邪的概率可能相對更高。
應對這種情況,有沒有适用的中成藥可備好在家中?今天廣州中醫藥大學潘毅教授就給大家介紹正适用的藿香正氣方劑。
藿香正氣方劑的前世今生
藿香正氣方劑,原名藿香正氣散,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是中國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頒布的成方藥典,是宋朝官方和劑局所使用的成藥處方範本。藿香正氣散的“散”字,顧名思義就是将藥材研磨為細末散劑,服用方法是散劑配以姜棗湯趁熱服用。
随着現代工藝精進,藿香正氣散被加工成各色劑型,有藿香正氣膠囊、丸、水、口服液、顆粒等。現在散劑少見,普通百姓使用的是藿香正氣丸或者藿香正氣液居多。要注意的是,不同的中醫方劑也對應着不同的治療策略,“湯者,蕩也,去大病用之;散者,散也,去急病用之;丸者,緩也,不能速去病,舒緩而治之”。
總體來講,藿香正氣液會相對安全高效。藿香正氣液是将藥物煎煮,去渣、取汁後制成,相當于濃縮的湯液,既有“湯者,蕩也”,掃蕩病邪的本領,又加入了辛熱的酒精作為提純溶劑,驅寒祛濕的效果會比藿香正氣丸更顯著。
藿香正氣液雖也用到濃度60%的乙醇作為溶劑,但最後會通過加熱除去其提取液中的乙醇,隻保留水溶液。因此,藿香正氣口服液中是不含乙醇,比起含有乙醇的藿香正氣水來說,相對更安全。
藿香正氣方劑
為何能對治陰暑、腸胃型感冒
吳又可《溫疫論》中說:“南方卑濕之地,更遇久雨淋漓,時有感濕者”。嶺南地區夏季濕氣重,外感易夾濕,而藿香正氣散“治傷寒頭疼,增寒壯熱,或感濕氣,霍亂洩瀉,常服除山岚瘴氣。”其組方就是以驅除侵襲體表的寒濕邪氣和調整體内水液的代謝紊亂為依據。而陰暑、腸胃型感冒也跟中氣内虛,同時受暑邪與風寒之邪乘虛侵襲有關。
《神農本草經》載道:“香者,氣之正,正氣盛則除邪辟穢也。”對治外邪、濕濁,少不了芳香性中藥。藿香正氣方劑之中就不乏使用芳香性中藥來“正氣”驅邪,如藿香、紫蘇、白芷、陳皮、厚樸等。
廣藿香(圖片來源:中國植物圖像庫)
藿香正氣方劑,主要由藿香、紫蘇、半夏、白芷、大腹皮、茯苓、白術、陳皮、厚樸、甘草等組成。其中芳香化濕,發汗、解表、散寒,有藿香、紫蘇;生姜加半夏,生姜既能解半夏的毒性,二者搭配又能降逆止嘔、和胃化痰;白芷能通竅,祛風活血、緩解畏寒;茯苓、白術配伍,能健脾益氣、利水滲濕;陳皮、厚樸均有燥濕化痰,除腹滿的作用。全方表裡同治,因此适用于外感風寒,内傷濕滞證的腸胃型感冒。全方于表辛溫發散,于裡能芳香化濕,全方起到健脾扶正祛邪、表裡同治的效果。
适用情況如下,比如寒濕感冒、夏季貪涼過食生冷、食生冷瓜果後受寒腹瀉,或貪涼露宿,或冷水沐浴、遊泳後受寒後出現惡寒、無汗、發熱、頭身困重,或者瀉下清稀,或者嘔吐清稀,舌苔白膩,脈緊。這種情況下,一般用藿香正氣方劑。
藿香正氣方劑雖好,但不能亂用濫用
1、誤區:一看到感暑、中暑,就用藿香正氣方劑
藿香正氣方劑并不适用于陽暑。陽暑,多是在氣溫過高烈日曝曬的環境,或悶熱的環境下長時間勞作所緻。陽暑的表現,以火象熱象為主:體溫在38℃以上,伴有面色潮紅、大量出汗、皮膚灼熱、口渴等表現。由于藿香正氣方劑的組方以溫性藥物為主,陽暑再用藿香正氣相當于火上澆油,會加重病情。因此使用之前必須辨證區分,如果無法自行判定,建議盡早就醫更為穩妥。
2、禁忌:下列人群不宜擅自服用
例如,有高血壓、心髒病、肝病、糖尿病等慢病人群,兒童、妊娠期間、哺乳期間以及體質較弱、過敏體質、年紀較大長者等人群都應該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服用,切勿擅自使用。
如果出現舌質紅、舌尖邊紅、舌苔黃、扁桃體發炎、小便黃赤、大便臭或便後肛門有灼熱感、咽喉紅腫疼痛、咳嗽痰黏或黃、鼻塞黃涕、口渴喜飲等熱證或者風熱感冒的表現時,也不适合用藿香正氣方劑。
中藥有“十八反”一說,意思是兩種藥物同用,會發生劇烈的毒性反應或副作用。根據“十八反”歌訣提示,半夏不适合與川烏、草烏、附子等烏頭類藥物同用。所以,正在服用含有烏頭類的藥物時,一般來說應該避免擅自使用藿香正氣方劑,因其中含有半夏。■
【來源:中醫老師潘毅,作者:潘毅 教授、醫學博士、博士生導師,廣州中醫藥大學中醫基礎理論教研室主任,廣東省中醫藥學會基礎理論研究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