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古詩詞的魅力300字左右

古詩詞的魅力300字左右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1-18 01:23:46

古詩詞的魅力300字左右?“地道”“詩化”的翻譯藝術,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古詩詞的魅力300字左右?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古詩詞的魅力300字左右(地道詩化)1

古詩詞的魅力300字左右

“地道”“詩化”的翻譯藝術

——評張谷若譯莎翁長詩《維納斯與阿都尼》用典

作者:尹衍桐

模仿、借用或化用經典文學作品或典故一直是中外文藝創作的一大傳統。比如,曹雪芹在《紅樓夢》中大量化用了中國古典詩詞曲賦,莎士比亞在詩歌戲劇創作時常取材于古羅馬詩人等。在文學翻譯中,對譯入語本土文學或典故使用的合法性則一直備受争議。雖然如此,在中國翻譯史上,很多翻譯家也沿襲了文藝創作的這一傳統。被稱為“譯屆楷模”的著名翻譯家張谷若也堪為典範。有學者指出,在其所譯英國作家哈代小說《苔絲》和《還鄉》中,張谷若以浸潤着中國傳統散文風格的溫婉文筆翻譯鄉野景物描寫以及關于生命之思的抒情段落。小說中“一世之雄,而今安在”正是借用蘇轼《前赤壁賦》中的“一世之雄,而今安在”的句子翻譯而成。

如果說這些零星的散論尚不足以充分說明張谷若沿襲這一做法,那麼由他翻譯的莎士比亞長詩《維納斯與阿都尼》(Venus and Adonis)則可以作為一個強有力的證據。

《維納斯和阿都尼》是莎士比亞的第一首長詩,出版于1593年。張谷若的譯詩收錄在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年出版、署名“朱生豪等譯”的《莎士比亞全集》中,是對朱生豪所譯莎士比亞作品的增補。相比由他翻譯的英國小說而言,該譯詩并沒有得到太多的關注,因此,也少有人注意到該詩在翻譯時借用中國古典文學的情況。

張谷若的譯詩“文字典雅凝重、細膩傳神(施亮)”,充分展示了他在翻譯中駕馭漢語詩歌語言的高超技藝。例如,在語音方面,巧妙運用漢語詞曲的韻轍,大量使用雙聲詞、疊韻詞、疊字等;在詞彙方面,普遍使用并列結構的四字格詞語;在修辭結構上,詩中充滿對仗、對稱以及排比結構等等。而他模仿、借用和改造中國的熟語、典故,則更使譯詩帶有一種本土化的詩性和典雅韻味。

首先,使用中國古典文學典故或熟語。例如:在詩的第25節:“我也會閑談答話,作悅耳的解語花;//我也會學精靈,在綠莎上細步輕踏;//我也會學水中仙子,飄飄披着長發,//用平沙作舞茵,卻不見有腳蹤留下。(145-148行)”“解語花”一詞典出五代王仁裕 《開元天寶遺事·解語花》,在曆代戲曲、詩詞中都有使用,比喻善解人意、聰慧可人的美女。原詩此處意思是“迷住你的耳朵(enchant thine ear)”,張谷若直接套用這一為中國讀者所熟悉的典故,突出愛神維納斯自誇善解人意。同時,詩中“在綠莎上細步輕踏”,“用平沙作舞茵,卻不見有腳蹤留下”等用語,也令人聯想起“趙飛燕在掌上起舞”的典故(蔣顯璟),使詩中的愛神維納斯帶有一種中國本土化美女的形象。

其次,改造中國文化典故或熟語。例如,在全詩的開頭,愛神維納斯見到了匆匆打獵的美少年阿都尼,為他癡迷,主動追求:“維納斯偏把單相思害,急急忙忙,緊緊随定,//拼卻女兒羞容,憑厚顔,要演一出凰求鳳。(5-6行)”這裡的“凰求鳳”顯然是改造了“鳳求凰”的典故。衆所周知,漢代司馬相如為求愛卓文君而作《鳳求凰》詩賦,後來,“鳳求凰”在中國曆代詩歌、小說、戲曲等藝術形式中不斷演繹,比喻男向女熱烈地求偶,象征着男女之間的愛情。原詩此處意思是“向他求愛(to woo him)”,是維納斯作為女性追求少年阿都尼。張譯的改造既符合原詩中的性别倒錯,也容易為中國讀者所理解和接受。

再次,從中國古典文學作品中提煉詞語。例如,“那是一種罪惡,壞過了兄弟阋牆之争。(764行)” “兄弟阋牆”語出《詩經•小雅•棠棣》:“兄弟阋于牆,外禦其侮。”指兄弟之間的糾紛,比喻内部争鬥。詩中用來翻譯 “家庭内部的争鬥(home-bred strife)”。再比如,“這不是‘愛’。因為自從世上的淫奔不才,//硬把‘愛’的名義篡奪,‘愛’已往天上逃開。(793-794行)”在《紅樓夢》第六十九回,尤三姐托夢給尤二姐說:“此亦系理數應然,你我生前淫奔不才,使人家喪倫敗行,故有此報。”此外,譯詩中的古語古詞還有:浃洽(15行),悄悄冥冥(343行),風月寨,花柳陣(595行),先登(888行),淚痕闌幹(966行)等等,不一而足。

張谷若這樣譯莎士比亞,雖然有過度本土化的傾向,但是,不得不承認,他從中國古典文學中吸取養分,語言的形式美合于我國傳統,貼近人們的欣賞趣味。這也符合他一向主張并堅持的“地道”翻譯原則。他在《苔絲》譯者自序中說:“我譯這本書的理想,是要用道地的中文,譯原來道地的英文。換一句話說,也就是用合于中文文法習慣的中文,譯原來合于英文文法習慣的英文。”1980年,他在《翻譯通訊》發表《地道的原文,地道的譯文》,明确提出“原文是地道的語言文字,翻譯時也要譯成地道的語言文字”。很顯然,在張谷若看來,模仿、借用和化用中國文學文化的熟語和典故正是“合于中文文法習慣”的地道翻譯。而他自幼廣泛涉獵中國古典著作,熟能成誦,國文功底深厚,也具備了這樣做的基礎。有學者評價張谷若所譯《苔絲》時說:“譯者張谷若能用中國式的通俗文章,加上流利而漂亮的修辭,把它介紹給中國的文學讀者,這實在是很幸福的事。”這段話無疑同樣适用于評價張谷若翻譯的莎士比亞的長詩《維納斯與阿都尼》。

(作者尹衍桐系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外國語學院副教授,文學博士)

來源: 光明網-文藝評論頻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