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 是 自 駕 地 理 的 第 223 篇 原 創 路 書-
G317川藏北線,少了點商業,多了點溫度。
川藏北線跟我們上期發布的川藏南線有所不同,南線G318既是公認的景觀大道,還是一條進藏保通路、軍事物資運輸主幹道,國家重視程度比較高,路況不會很差。
而北線G317原是由川入藏的一條補充線,沿線城市也沒有南線那麼富裕,國家沒那麼重視,存在沒錢保養、修路的情況,導緻路面狀況非常糟糕。
十幾年前走G317的旅行者甚至都無法相信這是一條國道,進而戲稱它為“假國道”。
由于它所穿越的地方比G318更加偏僻,海拔更高,峽谷、高山更多,再加上當時公路條件差的現實因素,使它的駕駛難度遠在G318之上。
如今,随着國家基建實力的提升,G317的路況比以前好了不少。接下來,就随着G317川藏北線一路往西,見那精彩的自然風光與人文遺迹,了解它與G318的不同。
這一路上,既有墨香紙白的聖地德格、“西天瑤池”玉隆拉措,又有曾經“川藏第一險”的雀兒山、“天空之城”孜珠寺、“天湖”納木錯。
G317川藏北線海拔圖,制圖@《中國自駕地理》
G317川藏北線自駕線路總覽示意圖,制圖@《中國自駕地理》
一、川藏北線 人文景觀大道(一)羌藏文化段
走進汶川,來到羌族聚居區,也就走進了羌文化的世界,作為世界最古老的文化之一,漢文化、藏文化均與它有所關聯。
第一站 汶川
一場地震,舉世矚目。
從成都過都江堰再去汶川,這一段路實際上是走在G213上,并沿着岷江離開四川盆地進入橫斷山。因此剛出成都,你就可以很快體驗到橫斷山脈帶來的壓迫感,雄偉的高山與兇險的深谷組成的壯美絕景,不絕于眼。
一進入邛崃山脈,最先碰見的小鎮是汶川映秀鎮,為阿壩州南大門。14年前,這座小鎮因不幸身處震中,幾近完全摧毀。
映秀震中地震遺址紀念館,圖源@中國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官網
如今,小鎮已完成重建,留下了映秀震中遺址(免費;全天開放),并與一百多公裡外的北川老縣城地震遺址,共同組成最大的5•12地震遺址。
而從汶川沿着岷江支流之一的雜谷腦河一路往西,就會來到理縣。它既是G317正式往西走所途經的第一個縣,也是體驗橫斷山區美景與兇險結合的極佳之地,如畢棚溝、米亞羅。
畢棚溝
勘路者說:如果你時間比較充裕,可以走G347到阿壩縣,然後再去蓮寶葉則,隻需要簽一個安全協議,就可以開車進去露營。
自駕小貼士:汶川縣距馬爾康市204公裡,行車用時約3小時20分鐘;一路走G317過理縣、米亞羅、鹧鸪山,即可抵達馬爾康。
第二站 馬爾康
從梭磨河到土司官寨。
離開岷江流域,進入大金川流域,沿着G317向西而行,穿過鹧鸪山隧道,就會遇見梭磨河。
河因嘉絨十八土司之一的梭磨土司而得名,梭磨屬嘉絨藏族的一支,與卓克基、松崗、黨壩三土司的領地組成馬爾康的行政區域雛形。
蓮寶葉則
因這裡地處漢藏交界,離漢區比較近,所以漢化程度較高,大多數人既會說嘉絨語,也會說漢語。
之後沿梭磨河往西,來到川藏北線第一座高海拔城市、阿壩州首府——馬爾康。初次聽到這座城市時,也許有人會奇怪,為什麼它的名字像一個人的名字?
馬爾康因為瑪康寺得名,寺為一位叫做瑪康的活佛所建,而瑪康又可以漢譯為馬爾康。
金川河谷梨花,圖源@圖蟲創意(請橫屏觀看)
在梭磨河畔,有一處土司遺址,卓克基土司官寨,為嘉絨十八土司之一卓克基生活辦公的地方。
如果你看過阿來寫的《塵埃落定》,那大概會對這裡感到熟悉,因為小說中的主人公原型就是官寨的主人。
勘路者說:在馬爾康跟觀音橋之間,有一條S211接上G248,可以進入網紅的金川河谷,每年3月中旬到4月上旬,整個金川河谷都會開滿梨花,非常漂亮。
自駕小貼士:馬爾康市距觀音橋鎮70公裡,行車用時約1小時30分;繼續走G317過松崗鎮、白灣鄉、溫古村,沿杜柯河到觀音橋鎮。
(二)川西民俗段
川西民俗,是川西地區在獨特的地域、曆史條件下,所發展起來的一種鄉土文化,與中原文化迥然不同,但在與中原文化交彙的地方,又呈現出融合的特點。
第三站 觀音橋
一千五百多年前,陶淵明創造了一個令無數後人尋找的桃花源——純樸而自然的田園配以怡然自得的生活,成為人們忘卻凡間事的樂土。
觀音橋,恰是衆多桃源尋覓者眼中的一處,小橋流水人家與信仰堅定的朝聖者成為鎮中最美的風景線。
觀音橋,攝影@VIP讀者·盧比肯
實際上,觀音橋鎮因建于1850年的觀音寺而得名,也是古時進藏的一個驿站點,所以鎮中觀音寺的名字用的是漢文。
觀音寺,全國三大觀音道場之一,為衆多信徒心中的聖地,據說來朝聖三次,就相當于去了一次布達拉宮。
夜幕下的佛學院,目前已不做景點開放。攝影@VIP讀者·盧比肯
勘路者說:離開觀音橋,一路往西,在色曲橋前有一個分叉口,如果你想去色達,可以從這裡往北走G227,過吾依鄉、壤塘到青海的班瑪縣,再轉G548往南到色達,最後回到G317。這條路線,如果有時間的話,非常值得走一走,壤塘文化、色達文化非常豐富,同時也是羌藏文化走廊,可以深入體驗羌藏文化。
自駕小貼士:觀音橋鎮距爐霍縣185公裡,行車用時約3小時20分鐘;沿杜柯河、色曲,經蒲西鄉、石裡鄉、翁達鎮,後穿老折山隧道,過泥巴鄉就到爐霍縣。
第四站 爐霍
天空下的藍寶石。
爐霍縣城沒有什麼特别人文景觀,這實際上是一個交通樞紐點,往南面可以走G350、G248到塔公草原、新都橋,再接上川藏南線G318。
也可以直接走G350穿越四姑娘山到映秀鎮,這一段是著名的網紅公路——熊貓大道。
塔公草原與塔公寺,攝影@VIP讀者·四季藏香-陳武
不過在離開縣城後,在充古鄉可以碰見一個清澈如碧玉的湖泊——卡薩湖(免費;全天開放),每逢候鳥遷徙時,可以在這裡見到壯觀的水鳥自然風光。
從卡薩湖邊上的Y004向西北走,可以去到四通達鄉,鄉内有一座奶龍山,為朵康地區聞名的神山,傳聞為格薩爾王三十員大将的屯兵練兵之地。
沿着G317再往西,翻越海拔3980米的洛戈梁子垭口,進入雅砻江流域,甘孜也就到了。
格薩爾王城
這裡是茶馬古道的一處重要驿站,也是格薩爾文化流傳最廣、傳承最完整的地方。
格薩爾王城,建于世界三大史詩之一《格薩爾王傳》中“霍嶺大戰”遺址上,一處人工痕迹非常明顯的景區,就在G317旁邊,對于想了解格薩爾文化的旅行者而言,是一個不錯的窗口。
自駕小貼士:甘孜縣距德格縣184公裡,行車用時約3小時45分鐘;由甘孜縣往西走G317,過錯阿鎮、馬尼幹戈鎮、玉隆拉措,後穿過雀兒山隧道,經柯洛洞鄉到德格。
第五站 德格
藏族文化聖地。
甘孜縣與德格縣之間隔着一座曾被譽為“川藏第一險”的雀兒山,及一個美麗的湖泊,玉隆拉措,也叫新路海。
玉隆拉措(30元;全天開放),有“西天瑤池”之稱,是川藏北線G317上的一處明珠,探訪者并不多。最佳的觀景點是公路邊上的小坡,天氣好時,早點的話可以碰見日照金山。
玉隆拉措的衛星地圖
雀兒山,山體海拔6168米,垭口海拔5050米,原本是老川藏公路的必經之地,但随着海拔4378米的雀兒山隧道通車,老路年久失修,塌方嚴重,亂石縱橫,除了越野探險者以外,很少人探訪。
雀兒山的日照金山,攝影@VIP讀者·四季藏香-陳武
穿過隧道,進入金沙江流域,也就來到了藏族三大文化中心的德格縣。
雀兒山山腳下,攝影@VIP讀者·閑雲野鶴
德格印經院(50元;08:30-12:00,14:30-17:30),藏傳佛教聖地,藏族三大印經院之首,世界規模最大的手工木版印刷地,收藏着70%左右的藏族文化古籍。
印經院不像佛學院,很難發展壯大,如果想看與兩百多年前無異的藏經制作過程,那麼隻能趁早,一旦泯滅于時間,再也見不到了。
勘路者說:如果你不着急穿過雀兒山,可以選擇在雀兒山山腳下的馬尼班戈鎮走S456到石渠縣,見一見松格瑪尼城。
自駕小貼士:德格縣距江達縣93公裡,行車用時約2小時20分鐘;從龔垭鎮往南穿崗托隧道,後過金沙江而到崗托村,再穿矮拉山隧道到同普鄉,沿着字曲河到江達縣即可。
在川西可以這樣玩:
制圖@《中國自駕地理》
(三)康巴風情段
康巴,又叫康巴地區,是我國三大藏族聚居區之一,在自然景觀上,高原湖泊、綠色草原無不令人耳目一新;在民族文化上,一年到頭的節日數不勝數,從隆冬到盛夏,再到金秋、陽春,賽馬會、金馬節、迎秋節等節日接續而來。
第六站 江達
秘境桃源深藏其中。
從德格往南,穿過崗托隧道,再過金沙江,便正式離開四川,進入西藏的江達。
放眼望去,巴格瑪尼石經牆宛如草原上的一座“信仰長城”。來源@悠遊天下
當年解放軍18軍從這裡強渡金沙江,僅用一天的時間就擊退了駐守在崗托村的藏軍,并成功解放崗托村,村子成了“西藏解放第一村”。
雪巴祥水山莊,深處雪巴溝秘境,它的出現既解決了崗托鎮住宿的問題,也更加靠近雪山深谷,猶如遠離塵世的世外桃源。
松格瑪尼石經城
居住其中,隻需要推開窗戶,就能夠見到峽谷、河流、雪山相互映襯的美景,擡頭看,雪山垂直自然風光帶非常明顯與震撼。
之後穿越海拔3970米的矮拉山隧道、海拔4240米的雪集拉山垭口,來到瀾滄江流域。
自駕小貼士:江達縣距昌都市230公裡,行車用時約4小時45分鐘;全程走G317,與旁邊的他念他翁山脈并行,經卡貢鄉、青泥洞鄉、妥壩鄉,之後在柴維鄉一直往南到昌都市。
第七站 昌都
昌都,藏東最重要的一座城市,進入這座城市,實際上就已經進入了明清時期進藏的官道及驿站。
這條驿道的路線,在四川境内大體跟現在的318國道重合,進藏以後則在317國道和318國道之間,沿着藏東芒康山脈、甯靜山脈和他念他翁山脈及河流的走勢逶迤前行,然後從昌都西行,經索縣、比如縣夏曲鎮、再經當雄到拉薩,橫越藏北草甸和草原,大體與今天317國道平行,被稱為“大北路”。
——才華烨主編. 入藏八線[M].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2019.03.
昌都也是當年解放軍和平解放西藏的關鍵,是“以打促和”的決戰點,當持續19天的昌都戰役以解放軍的絕對勝利而落下帷幕,西藏也實現了和平解放的目标。
解放軍進軍西藏示意圖,制圖@《中國自駕地理》
昌都北面與西面,是紮曲與昂曲,這兩條河流進入昌都後彙成瀾滄江,因此瀾滄江這個名字,是從昌都開始的。
離開昌都往類烏齊這一段公路,是G317與G214的共線段。這條路上,在2019年以前,必須經過有着“鬼門關”之稱的珠角拉山(4688米,垭口4600米)。後來珠角拉山隧道通車,這座山不再是進藏的阻礙。
昌都,攝影@VIP讀者·盧比肯
當然,如果你希望體驗一下老路,可以在珠古村直接走上去,缺點是因隧道的開通,老路缺乏維護,變得更加難走,也更危險。
穿過隧道後,很快就到G214與G317相交的類烏齊,這裡也可以說是進藏官道與唐蕃古道的交彙點。
自駕小貼士:類烏齊縣距丁青縣142公裡,行車用時約3小時20分鐘;走G317經卡瑪多鄉、覺恩鄉、沙貢鄉可到丁青縣;孜珠寺位于覺恩鄉與沙貢鄉之間,需從G317轉Y535,走盤山小路去到。
(四)高寒草原段
從丁青走出來,基本就在那曲藏北高寒草原上,這是一片未曾開發的處女地,美麗富饒與綠色生機“統領”這片草原的一切。雖然難以見到“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景色,但可以更清楚見到悠哉的牛羊。
第八站 丁青
孜珠寺。
丁青位于他念他翁山脈與念青唐古拉山脈之間的怒江河谷地帶,曾是外象雄的中心。在縣城的西面,有一座海拔4800米的孜珠山。
山上矗立着一座三千多年曆史的寺廟——孜珠寺,傳聞佛祖弘揚佛法的時候,曾到這裡傳法,并給予加持。
孜珠寺,攝影@VIP讀者·鐘英豪
它既是康區一帶苯教儀軌保存最完整的寺廟之一,也是觀音菩薩的道場之一,繁盛時期的僧人多達三千餘人。
孜珠寺,攝影@VIP讀者·FR
勘路者說:如果你對薩普神山感興趣,可以在過巴青縣、索縣後,在紮拉鄉向比如縣方向走,經拉錯多、察誇村、紮學多、雜瑪多、察隆村等村莊後,抵達比如縣,之後往東南走上G558,到羊秀鄉修整一下,最後再去薩普神山。
自駕小貼士:丁青縣距那曲市476公裡,行車用時約8小時40分鐘;由丁青往西走G317,穿過斜拉山隧道就可到巴青縣,後過索縣、紮拉鄉、夏曲鎮、達前鄉、孔瑪鄉而到那曲市。
(五)念唐雪山段
相比起南面的喜馬拉雅山、北面的昆侖山聞名遐迩,念青唐古拉山略顯低調,它不是劃分國界、省界的山脈,而是與岡底斯山一同劃分西藏南北的重要自然分界線。
第九站 那曲
那曲草原。
那曲,原是老G317的終點,如今早已不是結束點,而是一個樞紐中心,G317從這裡繼續往西北延伸至阿裡噶爾。
薩普神山
納木錯(110元;08:00-20:00),天上神湖,它最迷人的地方在于因一年四季的不同,而呈現出不一樣的藍色光焰,有時隻需要站在湖邊幾分鐘,就可以在雲層翻湧、湖面波瀾的情況下,親眼見到夢幻般的藍色舞曲。
一般而言,旅行者都會跑去青龍鄉再去到納木錯旁邊的聖象天門,但由于目前納木錯北岸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緩沖區、實驗區劃分問題,該景點也已經封閉。
聖象天門與納木錯,攝影@VIP讀者·鐘耘
聖象天門正處于保護區核心區,根據現有相關法律條例,不允許任何單位、個人、遊客進入核心區。
因此,隻能去納木錯南岸的紮西半島,但目前半島住宿設施均已拆除,不再提供餐飲與住宿,比較适合有露營需求的旅行者。
當然,如果你已經很疲憊了,也可以直接在那曲走上那拉高速G6,一腳油門到拉薩。
勘路者說:如果你感興趣的話,可以沿着G317從那曲一路走到阿裡,但作為初次進藏或者沒有那麼多時間的話,直接走G109或者那拉高速G6到拉薩。由于G109是一條進藏的物流大通道,沿途限速、大卡車都特别多,遇到堵車的時候,你會堵到崩潰,建議不是為了納木錯,可以直接走那拉高速G6。
自駕小貼士:那曲市距拉薩市332公裡,行車用時約5小時35分鐘;在那曲往南走G109,過當雄而到拉薩;或者直接走上那拉高速G6,4個小時就可以抵達拉薩。
二、遊玩食光·G317川藏北線
川藏北線自駕手繪地圖,制作@《中國自駕地理》
食宿推薦
川藏北線,比起川藏南線,人更少,人文更豐富。
來源/公号:中國自駕地理
想了解更多自駕資訊,歡迎關注公衆号:自駕地理,對話框回複“入群”進入自駕交流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