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前些天,我突然想吃孜卷了。
有多想吃?就差馬上跑回家跑到我媽面前,可憐巴巴的對她說:今天咱們吃菜卷卷吧!
但我并沒有在離家不遠的街道旁,在那一盒裝不下五六個卻要賣7元,且挂着“正宗孜卷”的館子裡坐下。隻是在與媽媽有意無意的電話中,我喃喃道,“下次回家,是不可以做個菜卷卷吃?”
并非不待見唐璜的餐店,而是在心底,我總覺這些獨特的食物是帶着年代感的。如十三歲時那個挂滿紅霞的下午,電視機裡放着86版西遊記,旁邊魚缸裡的金魚相互追逐,廚房裡傳來媽媽做飯時發出的咚咚聲,我則坐在沙發與茶幾之間的地上,一邊寫着作業一邊看着電視一邊吃着零食...
而當那聲“收拾桌子,吃飯啦”響起時,我方才清醒過來,原那心心念的——是家中的味道。
- 孜卷 -
清明回家後,我惦記良久的孜卷最終還是吃上了。隻不過做的人換成了外婆,然後便是一大家子坐在一起吃,歡聲笑語間,像過節一樣。外婆自己也笑說,要不是你說,都快把這東西給忘了。
實際在我小時候,孜卷最常見的小吃,幾乎每過兩星期,媽媽就要一次做個幾籠。
孜卷的精髓在于餡料,一般常吃的是韭菜雞蛋粉條,放入鹽、味精等調料入味。做時先擀成一大而薄的面餅,然後從中間切個十字開口,從裡面往外卷,最後成一個長卷,切城若幹段後放進鍋裡蒸熟。
吃的時候要事先調好料水,這是錦上添花的一步,一定要加蒜潑熱油。蘸着吃也好,放進碗裡澆上吃也好,就是個香。
- 槐花麥飯 -
說到這,我不得不提下現正在時節上的小吃了——洋槐花。
叫它小吃,實際有些冤枉。人家到說了,我明明是長在樹上的花朵,潔白又錦簇,怎麼就成了你們口中的美食呢?
陝西人可管不了這麼多,誰讓你好看又好吃呢!一到4月份,邊紛紛拿錢竹竿,或者幹脆爬上樹去,專折嫩的。
我小時候就深經此道。那時大伯門前剛好有顆槐花樹,雖說有專勾樹枝的長杆,但并不用,偏喜歡和弟弟一起輪流往樹上爬,好像非手摘的才好吃。每至槐花落滿滿兩籃,足飽食一頓,才肯罷休。
大媽手巧,做槐花麥飯可謂一絕。待花清洗幹淨,放到盆子裡,倒入适量面粉攪勻,上籠蒸20分鐘左右,蒸好後,再用調好的辣子汁澆上去,白是白、綠是綠、紅是紅,入口鮮香四溢,讓人食欲大振。
除了槐花麥飯,槐花餅、槐花餃子、槐花包子也可做食,同樣可口。
- 菜疙瘩 -
菜疙瘩也是這季節最為新鮮,以野菜最好。
灰灰菜、苜蓿菜、荠荠菜...都可以用來做着吃。現代人追求返璞歸真,這個也算純正的綠色食品了。
不過對我而言,這東西簡直堪稱兒時的噩夢。原因就在于小時候我不吃任何綠菜,青菜也好,白菜也罷,都覺得像嚼草根一樣。
大人們到是愛的不行,印象中媽媽和小姨非常喜歡吃,礙于自己沒地,隻好去菜市場買野菜,或者跑到邊上的農田裡挖起野菜了。媽媽還為此在躍過一道田間的土培是扭過腳,一歇就是兩個月,也算是“為愛而傷”了。
既叫菜疙瘩,主要是菜,加少量面粉,雙手捏成半手掌大的圓球,然後鍋裡蒸15分鐘即可。後面就是澆上酸辣汁子,可以按自己的口味加減,吃時用筷子從中間一拉,熱氣騰騰而起,滿是菜香的清甜。
随年齡增長,再往後我已不再挑食,什麼菜葉子也都開始吃了。可惜現在野菜少了,菜疙瘩更是再沒人做了,想要再嘗,卻更是難得。
- 油炸馍片 -
吃油炸馍片的時候,我總有一種難以名狀的幸福感。這東西實在太好吃了。
說來也簡單,不過是把幹饅頭切片油炸而已。然而就是如此樸素的小玩意,在披上一襲金色的外衣後,卻全然變成了酥脆可口的“高級貨”。
更可喜的是這個“高級貨”是可以全民享用的。隻需家裡有幾個饅頭,鍋裡燒些菜油,切成方片蘸上鹽味精等調料,然後下至油鍋,見兩面金黃,就足夠出鍋享用了。
吃油炸馍片是不分時間的,清晨可當早點;中午可當配菜;到了晚上,炸馍片簡直又成了“救命貨”,饑腸辘辘又找不到吃的,唯有炸馍片,簡單方便,一口下去,全是香溢齒間的滿足感。
遺憾的是現在想要嘗到好吃的炸馍片,卻非常難了。主要是馍的問題。以前都是自家蒸馍,發酵粉放的少,馍瓷實,切下來立正,炸出來則外酥裡嫩。現在大多外面買馍,馍小而虛,一刀下去碎渣滿案,更别提吃了。
- 苞谷糁子-
在陝西,關中和陝北人對苞谷糁的情有獨鐘是有目共睹的,這裡面摻雜着一種複雜的情懷。
主要和環境氣候有很大關系,在我爺爺奶奶那輩,天天吃麥面那是富家才有的享受。大部分土地隻能種苞谷,所以就是種啥吃啥,苞谷糁就成了不得以的選擇。
到了我們這代,生活以大為改觀。苞谷糁反成了餐桌上的“新寵”。誰家有從鄉下來打出來的苞谷,都會要求多帶些來,偶爾嘗嘗鮮,五谷雜糧吃着對身體也好。
做的時候燒開了水,一手拿勺子,一手把粉碎的玉米小顆粒均勻的撒入鍋内,撒完後繼續攪勻,然後再燒開兩三次,熟後的稠的糊狀就叫糁子。
喝苞谷糁是一定要配上鹹菜的。清甜可口的苞谷,配上酸辣生津的鹹菜,非這個不能下口。
- 紅豆面 -
在很長段時間,我是沒見過這東西的。直到有一年初中暑假在姨媽家,我才第一次吃到這個奇怪的家夥——紅豆面。
最初見到這東西的時候簡直讓人驚奇,稀飯裡下面,這能吃嗎?懷着複雜心情來了一碗,味道嘛...該怎麼說,愛的人恐怕天天吃都沒問題,不喜歡的那估計甯可餓肚子了。
紅豆面的做法有點像稀飯和下面條的結合。先放紅豆煮成稀稀的湯,煮好後就往裡下面條,細點的手工面最好,然後添水繼續煮,差不多了就撈出來,吃的時候記得淋上點香油配上韭菜或榨菜。
這道飯最大的特點就是紅豆豆香濃郁,面條面香十足,兩種食材交相呼應,吃的就是個原汁原味。
- 炒馍花 -
說是叫炒馍花,實際和我們吃的炒餅或着小炒可是大有不同。
單從吃法來說,炒馍花就要簡單的多。主要原料就是饅頭,配以小蔥、胡椒粉、雞蛋等。做法簡單,把饅頭切成和核桃大小,菜油清炒,泛黃即可出鍋。
我這人從小愛吃馍,遇上這道菜,全能當主食來吃,放上辣子油,一吃就是兩大碗。
不過話說回來,這炒馍花看似簡單,實際上想做好吃也是要拿捏得當的。我曾因嘴饞自己試着做了兩次,然而要麼是火大炒出來的焦黃,要麼則松軟味淡。
好吃的炒馍花一定是酥軟相間,鹹香可口的。既有饅頭筋道的口感,又透出蔥油的清香。
- 棋子豆 -
二月二,吃馍豆。小時候在奶奶家,每到農曆二月,家家戶戶都會做一堆堆的馍豆來吃。大小如黃豆,味道酥脆。
至于為什麼把它叫棋子豆,現在也不甚清楚,隻知道大家都這麼叫,就跟着叫順了。
因為是家家戶戶都做,所以大家出去玩,就一人帶個小袋子,滿滿的裝上。遇見其它小朋友,免不了相互比較,我的比你的大,我的比你的脆,我的比你的好吃...
據說在蒲城,有種叫“土馍”或者“土炒棋子豆”。是用土炒出來的,可以說相當獵奇了。我所見過的都是用鍋炒出來的,有淡淡芝麻和五香粉的味道。
- 攪團&漿水魚魚-
要說起這倆,可以算是陝西的大衆美食了。之所以放在一起說,主要是因為這倆經常是共同出現的。做攪團的時候,隻要個漏勺,便可順便做個魚魚出來。
因為是大衆美食,從小到大我可是沒少吃這個。然而這東西看似簡單,實際上做起來非常有難度。就拿攪團說,除了對火候要求極高,對鍋也是非常挑。現在燃氣竈的鍋都太小,面糊成一團後,往往攪不開,味道也欠缺。
所以做這個,我們一大家子常會選擇到外婆家,在那口土竈的大鍋裡,才真能做出完美的攪團。因為家族人多,通常一打就夠十來個人吃的,甚至還要把街坊鄰裡叫上,俨然像是場美食宴會。
醋水好,攪團香,吃攪團做醋水也挺講究的,醋水要有香油、辣椒、蒜泥、姜沫等。玉米面或是麥面,與醋水一塊吃,掩蓋了粗糧的缺陷,口感好,又增強食欲。
雖說是一個湯,都是澆汁子。但我個人是喜歡吃魚魚,切莫說名字好聽,光是這順滑的口感,呼呼噜噜的喝一口,酸爽開胃,每一口都讓人滿足。
- 辣子夾馍 -
最後再給大家說個陝西最最簡單的小吃——辣子夾馍。作為一個标準的陝西楞娃,這是我至今還非常愛的美食。
這裡說的辣子夾馍,包括油潑辣子和炒綠辣子,兩種各有特色,但都飽含滿滿的鮮香辣。
油潑辣子就不用說了,本身在陝西就是一道菜,配上熱馍馍,全可當“菜夾馍”吃。晚上實在碰上什麼都沒得吃時,溜兩個馍,有罐油潑辣子,足矣。
炒綠辣子夾馍,那是稍微高一檔的存在。愛吃辣就用線線辣子,炒時加切好的蒜,再添稍許醋,入味後,便可以出鍋。
相信我,這樣的辣子夾馍定會讓你大汗淋漓,明明辣得喘着粗氣,嘴巴卻已然停不下來。
筆至此處,已然被上面的這些“兒時的家中味道”饞到無法自拔。現在隻待親自下手,去嘗嘗這曾經的味道了。
然當回過頭仔細想想,這些停在記憶裡的小吃,又離我們遠去了多久呢?一年?兩年?或者更久?
如文章前面所言,倘若不是突發奇想,并将這種心中的情愫訴之媽媽,可能我到現在還無法品嘗到那頓讓全家人其樂融融的美味孜卷了。
槐花麥飯、油炸膜片、菜疙瘩、漿水魚魚、攪團、孜卷、紅豆面、苞谷糁、炒馍花、棋子豆、石子馍、辣子加馍...
這些曾經圍繞我們童年的“家中味道”,你又有多久不曾吃到了呢?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