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書中說“五論救弱國,妙語退秦師”,說的是燭之武。燭之武是鄭國文公時期人,這個時代鄭國處于衰退期,鄭文公又遭遇了齊桓公、晉文公、楚成王、宋襄公、秦穆公等衆多諸侯,如果說春秋時代什麼時候是列國相對均衡的時代,即是在鄭文公在位期間。大多數諸侯都相當鐵腕,都想在中原地區成為霸主。鄭國的地理位置極其尴尬,當晉楚兩國對峙中原,鄭國經常成為攻擊對象,甚至一年中有遭受晉楚兩國先後攻打的情況發生。燭之武生活在這樣的國家裡,終究不能過于安定。
鄭國這個國家雖然是由東遷的姬氏子弟所建立,隻是在這裡生活的族群大多還是當年殷商的後裔。周成王在洛邑建都之時,就把部分殷商舊族們安置在鄭衛之地,而殷商人曆來是重視商貿活動的,因此鄭國的商貿活動相對也較為發達,這就促成了鄭國人那種見利忘義、目光短淺和見風使舵的性格,面對兩大強國的侵擾,鄭國人推行的國策就是兩面三刀,就是在晉國人面前是一副臉,在楚國人面前又是另外一副臉。鄭文公在朝中重用衆多臣子,其中有“三賢”叔詹、堵叔、師叔,還有子産和燭之武。
鄭文公明白鄭國的地位,已是遠遠不如鄭莊公時代,而且莊公而後的諸子争位,導緻整個鄭國的發展都呈現支離破碎格局,《左傳》:“公會齊侯、宋公、陳侯、鄭伯同盟于幽”,鄭文公依附于齊桓公,結果齊桓公是“諸侯有讨于鄭,未捷。今苟有釁。從之,不亦可乎”,就是等到鄭國面臨儲君之争,齊桓公想的并非是幫助鄭文公平定亂局,反而是想乘機在鄭國的内亂中分羹。晉文公與楚成王在城濮會戰時,鄭文公錯誤的選擇與楚國結盟,加之當年晉文公作為公子在鄭國流亡,鄭文公不禮于晉文公,晉文公便是新仇舊恨一起算,頻繁對鄭國展開軍事行動。
當晉國在城濮之戰中取得重大勝利而後,史書有:“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晉軍函陵,秦軍氾南”,晉文公就聯合秦國展開對鄭國的作戰。這場戰争的重點即是在氾南,函陵在北,氾南在南,晉國邀請秦國對鄭國作戰并非是出于好心,而是有所圖謀。城濮之戰後,晉國雖成為霸主,但楚國的中軍主力并沒有受到消耗,就是說楚國的最強軍力依然存在,這對晉文公而言即是威脅,那麼要對鄭國展開行動,如果向南之地有盟友駐軍,當然會更加有利于戰局。秦國對晉國的作用,即為如此。
燭之武為說客,在面見秦穆公時,有幾句話極為重要,也從中可見當時的國際形勢之複雜。秦國的秦穆公是個厲害的國君,隻是這位國君有個缺點,就是過于婦人之仁。按照秦國那幾十年裡的國力,雖不能依靠一國之力成為東方霸主,但要與東方諸侯們作戰也可能不是那麼容易落于下風,尤其是秦穆公曾經對晉國兩代國君都有扶立之功,可見秦國之軍力。要說秦穆公沒有想法,那是不可能的。秦穆公扶立過晉惠公、晉文公,還曾把女兒嫁給晉懷公,秦國與晉國之間的親密關系可見一斑。隻是即便如此,秦穆公與晉惠公、晉懷公之間并不是和睦共處,反而往往有對抗之戰。這就跟秦穆公的性格有關。
秦穆公扶立晉惠公,又活捉過晉惠公,但是活捉了晉惠公後又放掉了晉惠公,甚至把晉國割讓秦國的河東土地還給了晉國,晉國在對秦穆公的外交戰争中顯然是完勝的。因此對秦穆公而言,是有心結的,就是認為晉國人背信棄義,燭之武抓住的正是這個點,說“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燭之武對秦晉關系是做過功課的,毋庸置疑秦穆公對晉國是過分仁慈的。
其次,燭之武更是說“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這即是誅心之說了,秦穆公允許晉國成為霸主,允許晉國東進,可是晉國要是西進的話,那就是侵犯了秦國的利益了,這是絕對不允許的。于是秦穆公才會與鄭國結盟,使杞子、逄孫、楊孫戍之,自己就帶着大軍返回秦國了。鄭國由此殘存,而燭之武才是那個最成功的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