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灰犀牛”一詞在金融界大熱時,人們猛然發覺,這個“高大上”的概念原來與氣候變化如此吻合;用金融界的“黑天鵝”來描述極端天氣氣候事件也再恰當不過;美國退出《巴黎協定》引發的“羊群效應”擔憂,也讓人們開始重新審視氣候談判;由氣象學家提出的“蝴蝶效應”,則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氣象預報……
“熱詞”透露哪些氣象玄機?又蘊含怎樣的防災減災知識?在第十個全國防災減災日到來之際,讓我們一起去挖掘、分析這些“熱詞”背後的故事,并理解氣象科學,增強防災減災意識。
預報vs實況:“蝴蝶效應”的美麗誤會
圖片來源網絡
“蝴蝶效應”的概念是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氣象學家洛倫茲于1963年提出的,現如今或許是氣象界提出的最廣為公衆所知的一個“熱詞”。
圖片來源新華網
在非洲大草原上,兩位遊客遠離了隊伍和向導,他們在太陽下曬了幾天,終于看到了期盼已久的灰犀牛。滿心激動的他們,忘了向導的建議,漸漸靠近小犀牛,而這時附近的母犀牛被激怒了,兩人的生命危在旦夕。
這是美國學者米歇爾·渥克在《灰犀牛》一書的開頭描寫的故事,她也是首次提出“灰犀牛”概念的人。與“黑天鵝”用來比喻影響巨大、難以預知且罕見的事件不同,“灰犀牛”則是用來比喻概率極大、沖擊力極強卻被人忽視、最終可能釀成大禍的風險。一個我們應該意識到的風險,就像是一頭兩噸重的犀牛,把牛角對準我們全速奔來。
按照米歇爾·渥克的說法,“灰犀牛”不是随機的突發事件,而是已經在一系列預警和明顯征兆之後暴發出來的問題。很多時候,這一概念被用來形容影子銀行、房地産泡沫、國有企業高杠杆等金融風險,但事實上,氣候變化正在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灰犀牛”,因為它決定了地球的未來。
為什麼在“灰犀牛”襲擊我們之前,一系列預警和明顯征兆無法讓我們警醒?就像超強飓風、暴雪、洪水等極端天氣事件頻發重發,卻依然無法使人類團結一心,共同應對。更有世界大國在氣候變化的“灰犀牛”不斷逼近我們的時候,帶頭退出《巴黎協定》。
米歇爾·渥克在書中揭示了原因,她把氣候變化歸入“不願面對的真相”危機種類。這類危機的特征恰恰是,很多人都已經意識到了問題的存在,但行動的阻力非常大,或是人為地抵觸和否認問題的存在,或是問題的解決成本太高,或是沒有“一擊即中”的解決方案,或是危害影響不均衡。很顯然,氣候變化問題“全中”。
無論何種原因所緻,要應對“灰犀牛”,最關鍵的是要承認它的存在,并定義“灰犀牛”風險的性質,不要在沖擊面前僵在原地,要從災難中吸取教訓;要站在順風處,眼睛緊緊盯住遠方,準确預測遠處看似遙遠的風險,摒除猶疑心态,優化決策和行動過程。
在氣候變化問題上,盡管美國退出,仍有很多國家和政府在努力。中國與各方不懈努力,在2017年波恩氣候大會上通過了名為“斐濟實施動力”的一系列成果。英國和加拿大牽頭的超越煤電聯盟吸引了比利時、丹麥、法國以及美國加州等25個國家和地方政府參與其中,承諾将于2030年前徹底淘汰煤電……
在“灰犀牛”靠近之前,願我們還來得及采取措施。
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猝不及防的“黑天鵝”?
圖片來源新華網
17世紀前,在還沒有發現澳大利亞黑天鵝的時候,歐洲人認為天鵝都是白色的。但随着第一隻黑天鵝的出現,這個曾經不可動搖的信念崩塌了。
黑天鵝寓意不可預測的重大事件,無論在對股市的預期,還是政府的決策,亦或是普通人日常簡單的抉擇中,“黑天鵝”事件都廣泛存在。
一般來說,“黑天鵝”事件有三個特點,具有意外性、極大沖擊性、解釋為事後可預測。前兩個比較好理解,而“解釋為事後可預測”意思是雖然具有意外性,但本性讓人們在事後為它的發生編造理由,并使它變得可解釋和可預期。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剛好符合這三個特點。
最典型的“黑天鵝”事件是2008年年初我國南方大範圍雨雪冰凍災害。上海、江蘇、浙江等20個省(直轄市)均不同程度受到影響,受災人口超過1億,因災直接經濟損失1516.5億元。
許多我們預期不太可能發生的“黑天鵝”事件,都在不經意間發生了,并造成重大損失。那麼,面對氣象、氣候領域的“黑天鵝”,我們能采取哪些策略?
盡量嘗試去收集“黑天鵝”事件。氣象、氣候科學家可以利用衛星、探空氣球、雷達、地面觀測站等盡可能詳盡地掌握大氣真實情況,推演天氣氣候事件發生的因果關系,找到大氣運動規律,從而捕捉“黑天鵝”事件的發生。
預測極端天氣氣候事件何時發生有時非常困難,但換個角度,判斷“黑天鵝”出現後,特定主體在面對該事件沖擊時是否具有脆弱性則比較容易,增強災害應對能力也更為有效。
此外,還可以通過在日常生活中有意制造一定的波動來減少“黑天鵝”影響。作家塔勒布在《反脆弱》一書中指出,生活過于規律未必是好事,這将會增加特定主體的脆弱性。如果一個地區幾乎沒有出現過大暴雨,那裡的排水設施未必能承受應對暴雨所需的排水量;如果沒有相應的應急演練,政府、公衆的災害應對能力也就比較欠缺。這就要求在城市建設規劃初期就應當把各種極端天氣氣候事件考慮在内,并提高建設标準;在日常管理中開展應急演練和科普宣傳,也能讓公衆學到應對“黑天鵝”的防災減災知識。(來源:《中國氣象報》2018年5月11日四版 中國氣象報記者 崔國輝 簡菊芳 張格苗 王敬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