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實詞解釋是文言文最常見的一種考試題型,一般是4分題,因為現在語文考試都是考課外文言文閱讀,考生不可能像過去考課内文言文那樣提前熟記,這就增加了考試難度,大部分的考生都很難拿到滿分,有相當一部分考生甚至全軍覆沒,一分都拿不到,其實文言文解詞是有技巧的,下面五種技巧,就可以給考生帶來一定的幫助。
技巧一:直接搬運法
又稱“課内遷移法”,即聯系課内學過的有關課文中該詞的詞義推斷詞義。文言文考試,命題者實詞解釋這種題型常考這四類重點詞,一是通假字,二是古今異義詞,三是詞性活用,四是一詞多義,其中通假字和古今異義詞基本可以直接搬運。比如文言文中“被”字,很多時候都是通假字,通“披”,“女”通“汝”,這是形似通假,還有一種同音通假,如“有”通“又”,“止”通“隻”等。
古今異義詞的詞義也很固定,比如“悉”,都是“全、都”的意思,“嘗”基本都是當“曾經”解釋,還有一類常見的古今異義詞,是雙音節詞,現在是一個詞,但古代是兩個詞,比如“妻子”古代“妻”是“妻”,“子”是“子”,是“妻子和兒女”的意思,“地方”“地”是“土地”之意,“方”是“方圓”之意;在現代漢語中“地方”是一個詞,表“處所”。
考生在學課内文言文的時候,要善于總結,把課本的通假字和古今異義記熟,在課外題遇到該詞直接把它的意思直接搬運過來就可以了。
技巧二:語境推斷法
解釋詞義時,要緊緊抓住上下文,結合具體語境理解。詞性活用和一詞多義這兩類詞的解詞必須結合語境。根據現代漢語語法特點,名詞和形容詞是沒有帶賓語的功能的,因此遇到名詞和形容詞帶着“尾巴”,就要考慮是不是名詞或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因為隻有動詞有帶賓語的功能,比如“吾妻之美我者”,這個“美”是形容詞,後面跟着“我”,美就不能解釋為“美麗”,它活用成了動詞的意動用法,“以------為美”的意思,再如“名之者誰”的“名”,是命名的意思,詞性活用還有一種很常見的現象,就是名詞當狀語,一種是在名字前加“像”,構成介賓短語當狀語,如“其一犬坐于前”,“犬”解釋為“像狗那樣”;還有一種是方位名詞當狀語,比如“西”解釋為“向西”,這類詞一定要放到語境中去推敲,方能解釋得通。
至于一詞多義也要結合語境來解詞,比如“意”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有“主旨”“内容,”“意思”“心情”“神情”“心情”“情趣”等意思,考生就要在學課内文言文的時候,把這些意思爛熟于心,考課外文言文的時候,一個個放到語境中比對,這樣就不難做出正确的解釋了。
技巧三:單音節變雙音節法
文言文中有一些詞跟現代漢語比較接近,這類詞解詞相對容易,一種簡單的辦法就是将文言文的單音節詞變成雙音節詞,然後再根據具體語境确定文言實詞的詞義。如“天大寒,硯冰堅”,單音節詞“天”“寒”“硯”“堅”就可以依次變成“天氣”“寒冷”“硯台”“堅硬”這樣的雙音節詞,當然,考試的時候,基本不會考這樣沒有什麼難度的詞,倒是翻譯的時候常常用到這種方法。
技巧四:字形推敲法
我們中國漢字的造字法有四種,其中象形字,指事字是獨體字,會意字和形聲字是合體字,我們可以用“會意字”和“形聲字”來推敲一些文言字義,比如“集”是會意字,它是由兩部分組成,上半部是“隹”,它是一種短尾鳥,下半部分是“木”,可當“樹木”解,一隻鳥停在一棵樹木上,在文言文裡,“集”就是栖息、栖止的意思。
還有“旦”字也是會意字,由“日”和“一”組成,“一”代表地平線,太陽在地平線上升起,所以“旦”在文言文裡是“早晨”的意思,類似的還有“啖”(吃)、“齧”(咬)等,都不難從字形上推出字義。至于形聲字,我們老祖宗在造這些字的時候,形旁就是用來表意,聲旁就是用來表聲的,這些字的形旁就跟字義有緊密聯系,比如“月”跟人的身體部位有關,“王”跟“玉石”有關系,“貝”跟财物有關,考生也可以通過漢字造字法,來幫助文言解詞。
技巧五:成語印證法
成語中保留着大量的文言詞義,用熟知的成語來推斷文言文中的實詞詞義也不失為一種好方法。如成語“手不釋卷”的“釋”是“放下”的意思,做課外文言文閱讀時,遇到“釋”就可以通過“手不釋卷”來印證一下“釋”是不是“放下”的意思。
類似這樣的詞語還很多,比如“眼疾手快”的“疾”“家喻戶曉”的“喻”,“貪得無厭”的“厭”都保留着文言詞義,“疾”在文言文裡,很多當“快”解,“喻”在文言文裡基本都是“明白”的意思,而懂得了“貪得無厭”的“厭”是“滿足”的意思,“學而不厭”的意思也就不難理解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