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東亞地區代表處主任奧嘉接受國際在線記者專訪
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劉朱鹮): 當前,全球正經受着傳統與新型安全問題并存的考驗,全球治理也面臨着諸多問題。作為擁有192個國家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超過1400萬志願者的全球網絡,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以下簡稱 IFRC)在盡可能對受災人群施以人道主義援助之外,更關注本地、立足社區,尋求更加有效的根源性防災減災方案。IFRC東亞地區代表處主任奧嘉(Olga Dzhumaeva)在接受國際在線記者專訪時表示:“國際聯合會當前和未來的工作重點領域之一,是大幅度擴大預警行動的實施範圍,以預防和減少災害造成的損失。”
饑荒、疫情、氣候變化:不容忽視的全球治理危機
全球治理危機正在加劇。據奧嘉介紹,僅非洲就有2.82億民衆受到饑荒影響,各地衛生系統對疫情的承受力相差懸殊,氣候變化形勢則更為嚴峻——“過去10年由自然災害引發的所有災害中,有83%是由極端天氣或氣候相關事件造成的”,溫度上漲趨勢也不容樂觀。
巴基斯坦正遭遇洪災, IFRC正對此展開積極的人道主義援助。(圖片來源:IFRC官網)
面對頻繁發生的災害及其造成的嚴重後果,IFRC積極采取行動。僅在2021年,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就為超過5500萬人提供了氣候應對規劃;為180個國家的10億多人提供了疫苗接種及精神衛生服務。然而,當前的人道主義援助行動受到資金不足、缺乏監督機制等多重因素制約,解決各項全球性問題仍任重而道遠。“我們還有很多工作要做,才能确保每個地方的每個人都能接種到疫苗,并妥善處理好疫情帶來的心理健康問題和經濟影響。”奧嘉說。
掌握知識、提前準備:立足社區的預警行動
災後的人道主義救助并非解決問題的唯一方案。IFRC正積極推進立足于地方社區的預警行動,旨在幫助民衆建立災害預防的知識儲備與預警機制,從而使得他們在災害來臨前就能做好應對準備,避免災害損失。
預警行動的可行性與有效性均有明确的數據支撐。奧嘉強調,僅僅是在洪災來臨前24小時發布的預警,就能夠減少30%的損失;同時,55%的災害在某種程度上是可預測的。IFRC也在全球超過30個國家實施了預警行動。
圖為IFRC志願者向社區居民普及防災減災相關知識(圖片來源:IFRC官網)
然而,預警行動同樣受資金不足所困。奧嘉表示:“我們支出的資金中隻有1%被用于災害預警。”因此,向國際社會進一步推廣預警行動的概念與應用,促進預警行動納入人道主義應急戰略,是IFRC的重要目标。
預警規劃、博愛家園:國際人道合作中的中國典範
作為國際人道主義合作中的積極參與者,中國在過去30年間完成了從受援國到捐助國的重大轉變,并成為加強全球衛生、安全、災害管理、人道主義合作、制定氣候議程等方面不可或缺的力量。奧嘉也肯定了IFRC在各領域與中國開展合作的重要性。
就災害預警方面,奧嘉特地提到了中國發布的《“十四五”國家綜合防災減災規劃》。這一規劃提出,要建立一個災害監測平台和預警平台,目标是覆蓋全國90%的人口。這也與IFRC的預警行動路徑十分吻合。而就社區治理方面,奧嘉對中國的“綜合性社區韌性與發展(博愛家園)項目”給予了高度評價。據悉,該項目旨在通過減災、減貧等努力保護社區來之不易的發展成果,提升社區可持續發展能力,為社區居民提供防災減災與環境治理硬件設施及相關能力培訓,并組建管理小組與志願服務隊伍,實現“防災減災、健康促進、生計發展、人道傳播”的可持續發展。這也是IFRC與中國紅十字會合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采訪最後,奧嘉表示:“我真心希望我們能夠與中國緊密合作,以尋求可行方案。”她期待,通過與中國紅十字會及中國各政府機構的協作,能夠在更大範圍内推廣落實預警行動,提升更多社區的防災自救能力,進而為解決全球治理問題作出更大貢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