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喜歡汪曾祺的文章, 他的書在市場上很受歡迎。按他兒子汪朗的話說,他父親留下的“這碗茶”,這麼多年居然沒“涼”,還挺“香”。汪曾祺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我想一方面,在這個忙碌的、沸騰的社會裡,汪曾祺的文字是“治愈”型的。在他的文字裡,很少看到“忙碌”“抱怨”“戾氣”的氣息,幹淨通透,讓人感到心裡幹淨、安靜。第二方面,他的散文語言簡潔,長短句恰到好處結合在一起,很少堆砌辭藻,讀起來一目了然,但是“淡而有味”,讓人感覺如好友聊天,可知文字可親。
《昆明的雨》是他的一篇寫景散文,被選入部編版八年級教材。提到汪曾祺,不得不提到西南聯大。西南聯大存活了近九年時間,而汪曾祺在西南聯大和昆明生活了7年,這在他一生中是一個重要時期。汪曾祺73歲生日時曾作詩一首:“往事回思如細雨,舊書重讀似春潮。白發無情侵老境,青燈有味憶兒時。”1984年,年逾花甲的汪曾祺寫了《昆明的雨》,深情地回憶他在昆明度過的歲月,而開頭的一句“我想念昆明的雨”,言簡情深,讓人感動。
在《昆明的雨》裡,正面描寫雨的文字并不多,在這不多的文字裡,卻用了一些情感豐沛的語句贊美昆明的雨,“不使人厭煩”“不使人氣悶”“明亮的、豐滿的,使人動情的”“濃綠”“旺盛”,文字裡透出一種明亮的,清新的,豐盈的美。但是文章更多的是運用側面描寫,通過雨季的仙人掌,菌子,楊梅,緬桂花,水池,木香花等來襯托昆明的雨。何況,雨總容易引人情思,雨更大程度上隻是作為一個回憶昆明的載體,雨季和雨景隻是作為作者回憶昆明的背景。
“對于生活中的美,哪怕隻存在于犄角旮旯,他也要極力挖掘出來并着力表現,這是他的作品的基調,是發自内心的訴說”,懷着對昆明生活的喜愛與想念,作者把昆明雨季的美物和美味展現出來,讓讀者如在昆明,如見濕透了的木香花。更重要的是,在這篇寫景的散文裡,也把鏡頭對準了“人物”,通過”凡人小事”來體現昆明雨季别樣的美。
在本文中,共有三個描寫“凡人小事”的鏡頭。
(1)賣楊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頂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繡了滿幫花的鞋,坐在人家階石的一角,不時吆喚一聲:“賣楊梅——”,聲音嬌嬌的。她們的聲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氣更加柔和了。姑娘戴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秀了滿幫花的鞋。服飾美,一個少數民族的女孩子,淳樸,美麗。音韻美,賣楊梅的聲音嬌嬌的。才知昆明的雨,在汪曾祺記憶裡,如果有情态,就是嬌美的,如果有聲音,也是嬌美的。經過雨浸潤過的昆明,是柔美的。
(2)緬桂盛開的時候,房東(是一個五十多歲的寡婦)就和她的一個養女,搭了梯子上去摘,每天要摘下來好些,拿到花市上去賣。她大概是怕房客們亂摘她的花,時常給各家送去一些。有時送來一個七寸盤子,裡面擺得滿滿的緬桂花!帶着雨珠的緬桂花使我的心軟軟的,不是懷人,不是思鄉。曾老寫的一首詩裡有這幾句:我有一好處,平生不整人,寫作頗勤快,人間送小溫。在他的文章中,充滿對”人“的尊衆,對善良人性的肯定。那位房東是很美的,一來說,本和房客是素昧平生,卻願意把可以“拿到花市賣”的緬桂花送給各家;二來說,有一個養女,體現房東善良;三來說房東家的七寸盤子,滿滿的緬桂花,新采的帶着雨珠的緬桂花,這些東西漂漂亮亮,體體面面,表現了房東的一顆真誠之心。這種發自天性的善良,讓人心軟軟的,暖暖的。通過送緬桂花的房東,可以讓人感覺到昆明的雨是“溫”的,“暖”的,“軟”的,誰不愛這種格調的雨呢?想來作者想通過這些文章呈現各種美好的東西,讓人們慢慢品味,懂得珍惜。
(3) 蓮花池邊有一條小街,有一個小酒店,我們走進去,要了一碟豬頭肉,半市斤酒(裝在上了綠釉的土磁杯裡),坐了下來。小街,小酒店,半斤酒,才知昆明的雨也和古時李商隐詩句裡的雨一樣,有揮之不去的清愁。這雨,就和在雨中“一隻腳着地”的雞一樣,有着幾分安靜、有着幾分淡淡的愁。但這愁,終究化成記憶裡的情味,讀來是詩意的美好。作者是多麼懷念那年的雨,那年一起喝酒的朋友,還有蓮花池的小街。
總之,作者在這篇寫景散文裡,也寫出了“人物”之美。人物的美和雨的美是相輔相成,和諧共存的。當然,在寫景散文裡,純粹寫景也是一種風格。但是,我想很多讀者都想讀故事,喜歡從故事裡的人找到自己或别人的影子,喜歡作品裡有一種”凡人“煙火味。那就學學汪曾祺,在寫景散文裡,給人物一些鏡頭,也許會使作品更出色。
作者:王小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