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能看到很多關于以古羅馬為背景及叙述對象的電視劇、電影。每當人們談到羅馬便會感慨他們的軍事領域的先進技術就如百戰百勝的“羅馬方盾”以及讓羅馬士兵恐懼的“十一抽殺律”。
而這些均是影視中為我們特别展示的場景所以印象深刻,但有的人可能會有為什麼有時羅馬士兵不是用方盾而是用圓盾?這樣的疑問,甚至有時直接否認這些用圓盾的不是羅馬人,這裡要解釋一句,古羅馬的武器多種多樣,軍事戰術也讓人眼花缭亂。而本篇便為大家講講羅馬對武器裝備的改變。
一、羅馬帝國的武器裝備與在其中運用的戰術1、跟随時代發展的武器裝備
很多人可能看到過一些羅馬影視劇會對其中穿着希臘式的肌肉胸甲産生疑問,甚至會說這不是羅馬士兵。這裡就為大家普及一下早在羅馬的王政時期羅馬軍隊在武器裝備上受到希臘文化影響,導緻在軍事領域有很多羅馬士兵使用着希臘樣式的武器,所以大家會在影視劇中見到穿着希臘式裝備的羅馬人
但到了公元前5世紀左右也就是共和國時期,因為“三線列”的出現羅馬軍事裝備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伴随着羅馬的擴張羅馬人面對的對手也不僅僅局限于地中海地區,因此為了在戰争中占據優勢羅馬人不得不在武器中進行改變。
而羅馬人為了在戰争中更有效保護身體,便全面取代了圓盾設計出了一種曲型的長盾。從這種武器變化中就側面反映出了當時的羅馬人與時俱進的觀念,因而在軍事領域羅馬帝國的武器得到了大力發展。
2、繼承武器缺點的羅馬方陣
羅馬方陣是羅馬帝國在征伐他國時經常使用的軍事戰術。它的出現可以視為是羅馬帝國軍事史上的一大成就。
不過羅馬方陣并不是什麼時候都管用。公元前216年漢尼拔便曾在意大利南部坎尼擊敗羅馬軍隊。
關于這一場戰役的記載在古羅馬曆史學家阿米阿努斯在《羅馬史》中評價到“其勢之猛真像是轟擊在山頂之上的一陣霹靂,把一路上的一切障礙擊了個粉碎”。可以想象在如此大規模的騎兵沖擊下羅馬帝國的軍團方陣面臨的結局。
因為羅馬武器的弊端隻能護住人體前方因此導緻羅馬方陣也繼承了這一缺點,所以在面臨對方騎兵沖擊的時候隻能被動挨打,而個問題在與阿提拉率領的蠻族入侵時才被重視起來,不過這都是後話了。
然而羅馬帝國在軍事文化中卻有着明顯的魅力,别看它在與漢尼拔對抗時面臨了大敗,但這并不能否認羅馬軍事領域的落後。它在軍事中的先進之處可是讓當時的對手甚至是自己人都為之恐懼。
二、羅馬軍事中展現的特色文化1、令士兵聞風喪膽的十一抽殺律
談起羅馬時不僅僅想到的是它那訓練有素的軍團,還能聯想到它曾是用自身強盛的軍事力量把地中海當做自己内海的國家。古羅馬帝國的魅力不在于它創造的那些輝煌曆史以及文化成就,而是在于它的“軍事文化”。
在公元前五世紀為了征服周邊沿海的城市,羅馬共和國元老院麾下的所有羅馬軍團開始了它的征伐之路。期間為了能讓軍團更好的提高作戰效率,羅馬指揮官便提出了一項針對逃兵、部隊潰散、丢失軍旗的刑罰,而這便是曆史上著名的“十一抽殺律”。
不過,雖然有這樣一個律法但是羅馬征伐史上卻很少使用這項懲罰措施其原因也很好理解,雖然刑罰的目的是讓士兵們消去對戰争的恐懼從而可以勇往直前。但是這個律法卻會存在相反的效果,不僅影響士氣還會影響軍團的戰鬥力。因此在古羅馬軍事征伐史中也隻是寥寥數次
2、羅馬不同時期的軍事制度
在古羅馬王政時期其軍事實力還沒有達到可以侵略他國的層次。随後在王政時代的第六位國王塞爾維烏斯·圖利烏斯對軍事與政治領域實行的改革下才極大的提高了羅馬軍事實力。
其内容便是由五千人組成的軍團改為了4500人組成一個軍團其中包括3000名重裝步兵、1200名輕步兵和300名騎兵,而每個軍團組成一個軍陣,由七個軍團組成一個大陣。
根據古羅馬弗拉維烏斯•韋格蒂烏斯•雷 納圖斯著作的《兵法簡述》中對于羅馬軍陣的描述“在列成方陣後從兩翼向鉗子一樣的包抄敵人”。
可見羅馬的變化不是在科技的發展下進行的改革,而是因對手及自己的不足所進行的一種全方面改變,而這也正是羅馬軍事文化的魅力所在。
3、舉世聞名的曲面大方盾
如果說最能體現羅馬軍事文化特色的除了他們的軍團兵陣、管理制度外還有着那柄特殊的短劍以及那個具有羅馬特色的“曲面”方盾。
在公元前4世紀時高盧的凱爾特人部落南下意大利。而羅馬人的兵卻無法與其對抗在因而在中意大利的山地對戰時遭遇了慘敗。随後高盧人殺進羅馬燒搶劫掠,可以說這是羅馬在共和國時期第一次被外族占領。
在高盧人盡興回去之後,羅馬人反省自身開始學習自己的對手改變自己的軍隊。就是在這時曲面方盾誕生了。而曲面方盾的出現極大的扭轉了當時羅馬在戰場上的劣勢,同時為羅馬的士兵在戰争中提供了全面的保障。
可以說曲面方盾為羅馬以後在地中海的征伐做出了很大貢獻,也正是羅馬在每個戰場中普遍應用的方盾讓它成為了羅馬人的代表性标志。不過,有輝煌便一定有衰亡因此羅馬帝國在面臨一個前所未見的對手時它的曲面方盾便走向了終結。
三、外患内憂下羅馬晚期武器的變化1、因蠻族入侵而不得不進行的武器革新
在面臨着帝國内部的衰敗,軍事中羅馬軍團的編制下降到了1000至1200人左右,而且原本的騎兵也已經不包含在内。而在作戰戰術中以前的三列陣已經不再應用。其主要原因在于阿提拉率領的騎兵重甲軍隊入侵羅馬,導緻在羅馬軍事中方陣也不在繼續應用而改為了騎兵,因此造成騎兵的興起。
所以在曾經靠着步兵方陣橫掃歐洲的羅馬軍團也已經失去了以往的輝煌。而面對蠻族入侵的羅馬軍團已經無法與其進行平等的對抗。造成這一情況的主要因素便是蠻族的軍隊更具有機動性,在與其進行對抗時羅馬方陣便成了累贅。因此在羅馬晚期不得不進行武器革新。
而這次革新中就把步兵軍團減小了規模,同時分為了正規軍團和雇傭軍團。正規軍團的防具采用了西亞脊梁式頭盔、鎖子甲、帶有基督教凱羅符号标志的圓盾和橢圓盾,武器上也使用上了克制蠻族騎兵的鐵制長劍以及突刺長矛。
也正是在這次侵略使羅馬帝國認清了戰術、武器上的差距,促使羅馬進行了一系列軍事改革。但如果以我的觀點來看羅馬的這次改革太遲了。對方都已經打到了家門口在這種局勢下改革又有什麼用處呢所以這也能看做是羅馬帝國捶死前的掙紮。
2、公元3世紀出現的國家危機
羅馬帝國是一個極有侵略性的國家,因此長久的安逸足以讓其毀滅。在公元三世紀時所發生的社會矛盾造成羅馬統治階級的腐朽、奢侈享樂的盛行。在此情景下也進一步導緻國家财政虧損,因此不得不縮減财政支出而羅馬軍事力量便因此衰弱。
如象征着羅馬軍團的方盾、重投槍和短劍都被強行廢除,改為了橢圓形盾牌以及騎兵使用的雙刃劍斯帕達、更輕的投槍“斯皮庫魯姆”。
與此同時在社會上不斷誕生流氓無産者進一步的造成了社會負擔。而除了内部的腐敗與社會上的問題外還有存在的外患。這個外患便是匈奴王阿提拉的出現,他所帶領的軍隊在與羅馬軍隊對抗時造成羅馬方面的極大動蕩,因為傳統的羅馬方陣在面對擁有騎射及重甲的騎兵面前基本上是虐殺。
所以在羅馬後期方盾這種缺乏機動力的武器裝備也随着蠻族這種重甲騎兵及軍事戰術的出現讓羅馬帝國不得不改變原有的武器裝備。而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會在影視劇及部分曆史記載中見到一群手握長矛佩戴圓盾的羅馬人跟蠻族打仗的場景。
結論:羅馬帝國晚期采用圓盾這一重大改變讓我們清楚了解到唯有對手才會使自己改變,也隻有對手的存在才會讓自己認清自己的不足。而羅馬帝國為何會因此衰落我們不如看看《羅馬帝國衰亡史》中這一句評價“在他看來,這個帝國的走向衰亡乃是勢所必然。反倒是它‘能存在如此長久,才令人感到驚訝’”。
參考文獻:
《羅馬史》
《兵法簡述》
《失落的文明:古羅馬》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