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捂秋凍正确方式?常言道“春捂秋凍,不生雜病”,秋冬降溫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如果過早或過快地添加衣物,一旦氣溫回升,出汗着風,極易受涼;而适宜的涼爽刺激,有助于鍛煉耐寒能力,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春捂秋凍正确方式?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常言道“春捂秋凍,不生雜病”,秋冬降溫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如果過早或過快地添加衣物,一旦氣溫回升,出汗着風,極易受涼;而适宜的涼爽刺激,有助于鍛煉耐寒能力。
不過,秋凍也需适度,要謹記有四個部位不能“凍”。
頭頸部
頭為諸陽之會,如果保護不好,陽氣會喪失,而且頸部分布着豐富的神經和毛細血管。
秋風侵襲,容易導緻頭頸部血管收縮,不利于腦部供血,要注意防護,尤其不宜晨起洗頭,否則易受風寒。
老年人、心腦血管病患者、偏頭痛人群,更要注意保護好自己的頭部,外出時最好戴上帽子。
腹部
腹部有很多重要經脈,如脾胃經、肝腎經穿過,任沖督三脈也起于腹腔内。
受涼會引起腹部經脈氣血瘀滞不通,對髒器功能有影響。寒涼之氣侵襲腹部,會刺激腸部引發腹瀉。
有胃病史的人群更要注意上腹部保暖;女性下腹受涼,則易誘發痛經、月經不調等。
腳部
“寒從腳生”,腳是全身最怕冷的部位,是人體各部位中離心髒最遠的地方,腎和脾胃的經脈都起源于腳。
腳部若受寒,則血液流動瘀滞,全身血液供應出現不足,髒器功能繼而受損。
關節
肩關節、膝關節等周圍組織相對脆弱,若在陰冷、潮濕的天氣不注重保暖,關節會因風寒的襲擊而出現發涼麻木、酸痛不适等症狀,久而久之會引起慢性風濕性關節炎。
秋凍并非人人适宜,老年人、兒童,以及心腦血管病、慢性腎髒病、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等患者不宜“凍”;健康人群也要注意“凍”得适度。
秋冬季節,應多吃清潤、溫潤的食物,在這裡為大家分享一些自我調理的小妙方。
冬季胃寒:紅棗蔥白湯
秋冬季節也是老胃病們難熬的季節,尤以胃寒證更為多見。日常調理可取紅棗10克、生姜20克、紅糖30克、蔥白10克,熬湯,一天一次,連續喝一周。如果胃疼得厲害還可以在此基礎上加吳茱萸5-6克,能起到止痛的作用。
冬季眼幹:喝枸杞菊花茶
冬季幹燥,淚液蒸發較多,很容易出現眼睛發幹、發澀等症狀,除了必要時遵醫囑使用滴眼劑,還可以喝點枸杞菊花茶,枸杞10克、菊花5克,開水沖泡飲用。
冬季脫發:來碗生發湯
每逢冬季,很多人感覺自己的頭發也像樹葉一樣明顯脫落。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皮膚科副主任醫師範瑛2016年在健康時報表示,冬季養發需先養肝腎,如黑芝麻、桑葚、核桃、黑豆等都是冬季養發的佳品。推薦兩款簡單的食療方。
黑豆生發湯:黑豆100克,枸杞20克,白糖少許,黑豆提前浸泡1小時,水煮約40分鐘,連湯帶渣一同食用。
核桃芝麻糊:核桃仁、黑芝麻各250克,炒熟後搗成細末,混合拌勻。每天早、晚各取2匙細細嚼服,或用溫開水加蜂蜜沖食。
冬季肚子冷痛:幹姜粉沖服
冬天肚子受了涼,往往會引起肚子痛,這時家裡如果有幹姜粉,可以沖服一點,能起到暖中的作用。這種幹姜粉一般超市就有售賣,在作料櫃台,一般沖服一次即可。同時用熱水泡泡腳,會很快緩解。
冬季咽幹:生榨白蘿蔔汁
冬季嗓子不适,總感覺幹癢、多痰,生榨白蘿蔔汁對緩解咽喉不适非常有效,可用新鮮的白蘿蔔榨汁100毫升飲用。
體質好的可分兩次喝;體質差的可少喝或飯後喝;胃口不好的可加一點溫水;口味不适的可以加入一些蜂蜜調味。
白蘿蔔具有清熱生津、消食化滞、開胃健脾、順氣化痰的功效,對急慢性咽炎都有很好的緩解作用。
冬季幹咳:蒸梨裡加橘皮
一到冬天,幹咳的人就特别多。吃蒸梨能潤肺止咳,将梨去皮挖核後切成滾刀塊,放在蒸碗中,再加入少量百合與适量冰糖,加些生水,入鍋蒸煮即可。以梨塊用筷子一戳就透為度。一般早晚一次,連料帶湯一起吃,效果很好。
冬季哮喘:白蘿蔔橄榄湯
過敏體質在冬天容易哮喘變重、發作頻繁,日常可以常吃一道湯——白蘿蔔橄榄湯。這道湯有清肺作用,湯水經過喉嚨,還能抑制咽喉部位的炎症,減少因感冒發作而誘發哮喘的可能。
在秋冬天感冒高發的時候,每天用白蘿蔔炖橄榄,每次放5顆橄榄,和白蘿蔔一起炖煮,讓患兒喝湯即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