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如月,照亮生活。
文/空青
【引子】
王維,對幾乎每一位國人來說,都是一個很熟悉的名字。
我們熟悉他“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豪邁;熟悉他“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深情;也熟悉他住在終南别業,“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的從容,“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的出塵。
然而,除非專業研究曆史,或者對王維其人特别感興趣,大概很少有人會去研究王維的家世和生平,也就不會知道,在盛唐,王維還有一個與之齊名的弟弟,名為王缙。
王缙與王維同出一家,都受到了家中濃厚佛學氛圍的熏陶,兩人讀書也都讀的很好。其中,王缙的官運還要比王維好一些,沒有遇到過什麼波瀾,一直身居高位。
一生的大部分時間裡,兄弟兩人都在長安,平日裡也會相約一起出遊。偶爾兄弟缺席,另一個也一定會寫詩相送,記錄自己此次出遊的見聞經曆。
這一篇,就為大家帶來一首王缙出遊青龍寺後寫給王維的詩作。讓我們也一起來了解下王缙其人,其詩。
【詩篇】
同王昌齡裴迪遊青龍寺昙壁上人兄院集和兄維
王缙 〔唐代〕
林中空寂舍,階下終南山。
高卧一床上,回看六合間。
浮雲幾處滅,飛鳥何時還。
問義天人接,無心世界閑。
誰知大隐者,兄弟自追攀。
【臨境】
王缙的生平背景,與王維有些許不同。前文也已經提到,王缙一生仕途順遂,做着朝廷的大官。
這一點導緻的問題,就是他無法和其母,其兄王維一樣,正大光明的走入佛教殿堂。相反,他是處于出世與入世的一個矛盾點上。
一直有出世之心,卻一直做着入世的事。
王缙所做的,就是在這個矛盾點上面,追尋探索着内心的平衡。仕與隐、入世與出世既是互相矛盾的兩極,又可以是對立統一、互相融合的兩方面。
所謂大隐于市,隻要不拘外在形式去追求心靈的超脫,無論在野或在朝堂,其實都可以收獲心靈層面的自由。
而這,也是王缙這首詩想要表達的内容——如何在身居紅塵高位的同時,做一個心靈解脫的大隐者。
【誦析】
詩的題目裡也有挺多内容。比如這次王缙是和王昌齡、裴迪兩人一同去的,三人一起去青龍寺拜訪昙壁上人,在内室裡共同寫下這首給兄長王維的詩。
起筆四句,寫的是衆人立身之所在。
前面兩句,點明幾人所處的地理位置。一片繁密的山林之中,有這樣一處幽雅空靜的林舍,一看便知是高人所在。林舍風景如何,原來沿着台階走下去,就是赫赫有名的終南山。
這兩句讀起來很有意味,首先是空寂兩個字,既是對僧人院落氛圍的形容,又是對僧人本身高出常人氣質的描繪。空寂舍本身也是僧舍的代指,在《維摩經》中有這樣的記載:“畢竟空寂舍。”
階下終南山,因為唐朝時候終南山已經成了一個梗,所謂“終南捷徑”,住在終南山上的人,很多并不是真正的隐士,而是借隐士的身份求取功名。僧人林舍在終南山之上,大概也隐隐暗喻着這幾人的志趣情操都高于終南山隐居之人。
下來兩句,是衆人在僧人院落内的行止。高卧在床上,回首是茫茫天地,六合煙雲。閉目凝思,仿佛世間一切,皆在法眼之内。
緊接着四句,回答“看到了什麼”這一問題:幾處浮雲,随生随滅,沒有在世間留下一點痕迹;幾點飛鳥,沒入雲中,不知何時回還。
浮雲飛鳥,皆是空靈意象,就更加映襯地僧院飄渺不似紅塵境。
為了讓大家更有畫面感,這裡還需要解釋一下青龍寺的地理位置。青龍寺是隋唐時期長安城附近一所很著名的寺廟,在《長安志》裡也有記載:“南門之東青龍寺,本隋靈感寺,582年(開皇二年)立。”地處長安城東南,北面是高原,前面正對着南山,是唐時著名的登眺絕勝之地。
接下來四句,是王缙衆人對昙壁上人的贊美:
問他佛教精義時對答如流,如天人合一;無心閑聊的時候,又覺得他與世相隔,獨閑于衆生。還有誰知道有像他一樣真正的隐者,我們兄弟不遠萬裡,也一定會去追随求教,早晚叩問。
就此自然點題,說明寫詩給王維的本意。
詩帶禅意,清清淡淡,卻有無窮回味。
我是空青
夢想是将古詩詞之美帶給全世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