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劇柳青獲文化獎?新華社西安6月18日電 題:現實主義作品何以綻放魅力——話劇《柳青》背後的故事,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話劇柳青獲文化獎?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新華社西安6月18日電 題:現實主義作品何以綻放魅力——話劇《柳青》背後的故事
新華社記者蔡馨逸
“我想圪蹴會兒,好久沒有在皇甫的土地上圪蹴了。”當舞台上,柳青在闊别已久的神禾原上緩緩蹲下,極具穿透力的闆胡聲響起,台下不少觀衆悄悄擦拭起眼淚。
17日晚,由西安話劇院創排的話劇《柳青》在獲得第十六屆文華大獎後再次與西安觀衆見面,“柳青精神”又一次在觀衆心中燃起火種。
“我以前不了解柳青,也不了解那個時代,但這部話劇讓我認識了柳青,更感受到他的精神力量。他信念堅定、心懷人民、熱愛生活、不畏困難,一言一行都是在把‘大寫的人字寫進魂裡頭’,這種精神太難能可貴了,值得我們年輕人學習。”看完話劇後,90後觀衆周新堯的心緒久久難以平靜。
話劇《柳青》用藝術的方式,生動再現了作家柳青為了文學創作,毅然放棄北京優渥的生活條件,俯下身子、紮根西安市長安區皇甫村14年,最終創作出長篇小說《創業史》的感人曆程。
談到創作初衷,西安話劇院院長任雪迎說,柳青的事迹和精神具有現實價值和激勵作用,應該被更多人了解。
為了走進柳青的精神世界,編劇唐棟花了兩個多月搜集資料,研讀《創業史》;主創團隊多次拜訪柳青的女兒劉可風;演員們數度到皇甫村采風,導演和主演還在村子裡住下。藝術創作的金剛鑽得到生活的泥土裡刨,是話劇中柳青對妻子馬葳說的話,也是話劇《柳青》創作過程的寫照。
戲劇評論家胡安忍認為,《柳青》之所以取得成功,在于它由表及裡,由淺入深地展現了柳青從一個帶有一些“洋味”的知識分子,轉變為一個與鄉親們心連心的“莊稼人”的過程,觸及到了柳青的精神演化。這個變化不僅反映在他由縣委大院搬到皇甫村的土廟,脫下白襯衣和背帶褲換上對襟襖和中式褲,在農貿市場上向農民學習“捏碼子”,還精準地體現在“圪蹴”這個泥土氣息濃厚的動作上。
“圪蹴”是陝西關中方言“蹲”的意思,也是關中農民習以為常的動作。柳青的扮演者林波說,“圪蹴”是專門設計的動作,它表現的不僅是柳青像其他農民一樣蹲下,還代表他把自己的身段下沉,把縣委副書記的官架子放下,從動作行為到内心感受都去貼近農民。
實際上,不隻是柳青,舞台上的每個人物形象都塑造得有血有肉。馬葳的賢惠、王三的倔、王家斌的耿直、雪娥的潑辣無一不給觀衆留下了深刻印象,讓觀衆随他們一起歡笑、一起憂愁。
“在普通人的印象中,農民的生活總是充滿艱辛,但我想要告訴大家的是農民也有他們的快樂。”導演傅勇凡說:“他們的生活可能困窘,但他們不缺乏真心真性真情。農民同樣有他們的愛戀、他們的講規矩與好面子,這就是我理解的現實主義。”
話劇《柳青》從策劃選題到創作排練,曆時3年,“排好《柳青》劇目,學習柳青精神”的标語一直挂在西安話劇院的排練室裡。“從柳青身上我真切學到了貼近人民、貼近生活、貼近實際的精神,這是文藝工作者必須堅守的精神,是現實主義創作必須遵從的方向。”林波說。
胡安忍表示,話劇《柳青》的魅力,也是現實主義作品的魅力,它能夠觀照現實,反映時代風骨,引起觀衆情感共鳴,激發出人們心底積極向上的力量。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