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揭秘孫悟空的真實來曆

揭秘孫悟空的真實來曆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25 17:14:38

文:白玉基(作者原創授權)

《西遊記》主角孫悟空的生活原型是活躍在古代中國西北曆史舞台上的吐谷渾,該論斷的得出能夠在宏觀、微觀兩個方面都能找到依據。前面的章節在宏觀上對孫悟空的特征和吐谷渾的特征進行了比對,如果将吐谷渾定性為孫悟空的原型,《西遊記》這部經典所反映的主題問題有了新的定義,也能徹底改變人們對《西遊記》一貫的解讀方式和定位準則。再假如《西遊記》作者在構思并創作這部經典的過程中,果真是以吐谷渾作為孫悟空原型的,那麼,除了在宏觀上他們兩者的特征能夠吻合之外,在微觀上也應該是吻合的。事實上,經過筆者的仔細對比,微觀上也吻合得很好。

一、孫悟空的稱呼“石猴”、“猢狲”的由來

大家知道孫悟空是以“猴子”形象出現在《西遊記》中的,人們也叫他“猢狲”。“猢狲”《百度》字解:泛指靈長類動物,特指中國北方的猴子。用“猢狲”二字特指北方的猴子?這一定是受百回版《西遊記》的影響所緻,因為百回版《西遊記》也的确為現代詞典創造了不少的詞彙。在宋、元時期盛行于舞台雜劇中的《西遊記平話》中,“猴行者”的别号是“胡孫”,而不是“猢狲”。

一個石頭仙胞見了風化作石猴?這便是《西遊記》作者的幽默!多少年來,廣大讀者對孫悟空身世之謎的疑惑莫過于此。開篇第一回說出這般離譜的話語,之後的每一章節、每一情節,盡管都是作者廢了不少的心血進行精心編排,但在廣大讀者眼裡統統是“天馬行空”、“胡說八道”;能強烈吸引人的地方也就是孫悟空能夠“上天入地,天不怕,地不怕”的本領和精神,迎合了凡人們内心深處倍感壓抑卻又無處宣洩的情緒而已。用原始的青藏高原昆侖文化世界觀來解讀,《西遊記》中的這一切不被常人理解的、荒誕的情節,都顯得順理成章。

古代的遊牧一族,因自然條件所限,他們總是将自己的神靈、祖先的靈魂供奉在高山之頂,在高山上無法修建、或無力修建亭台樓閣,隻能以卵石堆積成包,今天的俗語中稱之為“敖包”,不同的少數民族對“敖包”也有不同的名稱。每逢亂世,族群中會湧現出一些英雄人物,少數民族群衆會集體認定英雄的靈魂是由“敖包”中供奉的“神靈”降世。在今天的青藏高原,每逢一座山頂“敖包”,隻要你仔細聽當地人的講解,每一個“敖包”會對應一段曆史,或是一段美麗的傳說。

孫悟空的降世也不例外,當那仙石中生出一隻石猴之時,“便就學爬學走,拜了四方。目運兩道金光,射沖鬥府。驚動高天上聖大慈仁者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駕座金阙雲宮靈霄寶店,聚集仙卿,見有金光焰焰,即命千裡眼、順風耳開南天門觀看。”

揭秘孫悟空的真實來曆(孫悟空身世解密)1

能驚動大帝王?出生的肯定是個“小帝王”。“拜四方”、“目運金光”、“射沖鬥府”這些詞彙都在預示着一個政權的建立,也就是一場帝王級别的祭祀活動。詞彙“鬥府”,狹義地講,這裡是指供奉神像的神龛或是匣子。“鬥”是指盛裝糧食的器物、或是古代觀測星相所用的、類似盒子狀的裝置,與“府”字組成供奉神像的匣子或盒子,也就是神靈的居所。廣義指“宇宙”。

石頭中能蹦出猴子出來,這在青藏高原一點也不稀奇。在甘肅省張掖地區的民俗專家們口中還盛傳孫悟空是西王母的經血流到石縫中,然後吸收天地之光孕育而成,并将這樣的傳說拍成了紀錄片。筆者在想,《西遊記》既出于明人之手,他筆下的“石猴”日後有如此神通,他決不會為“石猴”的靈魂随便找一個普通的山地進行供奉。如果《西遊記》作者意識中“花果山”有出處,想必廣大讀者也和筆者一樣,除了對《西遊記》描述的故事情節感興趣之外,下一步就想找到“花果山”在哪裡!閱讀《西遊記》原著,果然在第一回中講到:“這部書單表東勝神洲。海外有一國土,名曰傲來國。國近大海,海中有一座山,喚為花果山。此山乃十洲之祖脈,三島之來龍,自開清濁而立,鴻蒙判後而成。”

神州有四個,分别是“東勝神洲,西牛賀洲,南贍部洲,北俱蘆洲”。現代人将這些神州擴大化了,是指整個宇宙!但誰又能證明《西遊記》作者指的這四大神州不是青海省的“海東、海西、海南、海北州”呢?如果是指青海,那麼“本書單表東勝神州!”意為《西遊記》要講的是青海海東地區的故事了。“傲來國”分明是指青海土族聚集地,“傲來”一詞是土族口語。“花果山”這一名山也有所指了。

十洲三島,在中國文化中是指“神仙居住的地方”。十洲之祖脈、三島之來龍?不用多說,這裡指的肯定是昆侖山!也就是說,《西遊記》作者主觀上是将昆侖山定為“石猴”之出生地。并且,他十分清楚昆侖山就在海東地區土族先民居住區。

今天的人們還沒有找到“昆侖山”。先秦古籍《山海經》中描述的昆侖山究竟在哪裡?《西遊記》作者如果是知道的,他為何不另行撰文加以說明呢?據筆者推測,居住在青海的文人、或遊走過青海的人、包括青海當地人,他們都知道“昆侖”指何物,越是司空見慣的東西,人們越不會太在意。

一座神山?在青海這片廣袤的土地上,唯獨不缺的就是層層疊疊的山巒,随便一座顯眼的山峰上也會供上神佛的。

也許“昆侖山”在當地人們心目中也隻是一座普通的山峰而已,事隔多年不再提起。隻是到了近代,有人翻出了先秦典籍《山海經》,突然想知道昆侖在哪裡?突然間,誰也說不清昆侖指何物,也沒有人能夠指認出昆侖山是指那座山!

筆者受《西遊記》啟發,在青海省海東地區對一些知名的山峰進行排查發現,《山海經》中所述的昆侖丘實際上就是筆者家鄉的、佑甯寺背後的一座神山。并破譯了“昆侖”一詞的真實含義。

按《西遊記》所述,昆侖山如果在青海省海東地區,那麼“昆侖”一詞之諧音應該是羌語。在青海省現有的地名中,絕大多數地名都是羌語或鮮卑語之音節由漢字音譯的結果。比如:一代佛教大士的稱号——“宗喀巴”,“宗”字之音是羌語中的“多”的意思,“喀”字之音是由羌語中的“城堡”之音轉化而來。羌語中“城堡”叫做“誇日”,多個城堡之地就是“宗誇日”,簡稱并演化為“宗喀”。“宗喀巴”,現在譯為“湟中人”,如果要直譯則是:“衆多城堡之地的人”。這裡的城堡也包括農業地區農民的莊廓,古代羌人沒有莊廓,他們住帳房。同樣的一句羌語,其音可以由不同的同音漢字進行标識,“宗喀”可以寫成“宗卡”,但意思是一樣的。宗喀巴大士的出生地塔爾寺所在地還有地名“賢巴林卡”;青海省湟源縣城有一園林叫做“贊普林卡”,這裡的“林卡”被譯作“園林”之意。實際上按這個音節直譯就是“山灣城堡”,倒裝“城堡山灣”也是成立的。“林”字之音就是羌語中的“山灣”,準确叫法是“廊哇”。“卡”字之音是“誇日”的轉音,意為“城堡”。按這一音譯規則,表示“園林”的“林卡”一詞,還原為羌語就是“廊誇日”,再用漢字完全可以寫作“侖昆”,倒裝“昆侖”一詞也不失其含義。在青海省互助縣五十鎮有一村落叫做“奎浪”,用羌語理解就是“誇日廊”,即:“城堡山灣”。将“誇日廊”三字讀快些,也完全可以用漢字表示為“昆侖”。

居住在五十鎮的所有土族人,在他們的方言中稱呼自己的民族為“喀廊”,土族人就是“喀廊昆”,這裡的“昆”也常寫作“孔”,土族方言中,“孔”字之音表示“人”。用羌語理解,“喀廊”就是“誇日廊”,意思是“城堡山灣”,我們可以理解為“形似城堡的山灣”。在青海省境内,特别是湟水兩岸,形似城堡的山灣比比皆是。在土族群體口語中,“喀廊”一詞也有倒裝使用的實例,土族群體口口相傳:“我們是由七部落聯盟組成的民族”,用土族方言就是:“德隆廊喀”。

互助縣五十鎮的“奎浪山”就是昆侖山。“奎浪”一詞也是由羌語詞彙“誇日廊”音譯而成。這點除了能用羌語、土族方言能得到舉證之外,還能用“奎浪山”之特征及周邊地理環境、周邊村落名等也能進一步得到舉證。(筆者另有論文加以證實)

石猴出生的這座山,是方圓幾十裡範圍中的一座神山,今天的人們知道山上供奉的神叫做“旦建”,當地人又叫做“雷神”,這也與《西遊記》中多次提到孫悟空長得象“雷公臉”相對應。

揭秘孫悟空的真實來曆(孫悟空身世解密)2

二、官封“弼馬溫”、批準“齊天”爵位

《西遊記》作者先對孫悟空封了官職“弼馬溫”,再批準“齊天大聖”之爵位。

現實中不存在這樣的官職和名位,因此筆者隻能說,角色孫悟空的官職和名位是《西遊記》作者自封的。廣大讀者也隻當是虛構的神話,從來沒有人當過真。

但如果将孫悟空這個角色與曆史現實中的、唐代活躍在中國西北曆史舞台上的吐谷渾政權進行比較,那麼孫悟空的官場經曆與吐谷渾政權的遭遇又是嚴絲合縫的。

在孫悟空出世後,經過成長、學藝等一系列經曆後,終于違犯了“天條”:他先是侵擾龍宮,後又篡改生死簿。在讀者看來,一個人如果有如此神通,鬧一鬧龍宮地府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但在一個帝王專權的國度内,龍宮地府焉能随便闖入?玉帝禦派天兵天将前來征繳,這也符合現實中唐朝對邊區少數民族政權所采用的政策。

天庭召喚孫悟空前來,在大小官職之中惟禦馬監之職為空缺,遂封他做了弼馬溫之職。相信很多讀者也和筆者一樣認為天庭“大材小用”了,角色孫悟空也認為天庭慢待了他。脫開了現實曆史背景,單純地審視這一情節,不免會落入《西遊記》作者設置的“圈套”之内。試問:“堂堂天庭,真會缺少官職官位?”再問:“天庭真會讓猴子看管桃園?”

《西遊記》作者讓孫悟空“養馬”有他的道理,因為角色孫悟空的原型——吐谷渾政權是以養馬為主業的。《隋書》:“吐谷渾有青海,中有小山。其俗至動辄方牝馬與其上,言其龍種。嘗得波斯草馬放入海,因生骢駒,日行千裡,故世稱青海駒”。

吐谷渾不但以養馬為主業,并且能培育“千裡馬”,說明在當時吐谷渾的養馬事業已經達到了先進的、專業化水準。當然,他們培育出的良馬,具體用途除了自己使用之外,多數會流入中原王朝的軍馬市場。吐谷渾事實上成為了中原中央王朝軍馬的主要培育者、提供者之一。《西遊記》作者精心為角色孫悟空安排禦馬監之職,充分尊重了角色所扮演的社會原型的曆史之真實性。

揭秘孫悟空的真實來曆(孫悟空身世解密)3

在這樣一個以牧馬為主業的國度能管理馬匹者,已經是最大的官職了。從這一點上講,玉帝是頗會用人的。讓孫悟空去養馬,孫悟空當時也認為這是對他的重用。你看孫悟空上任後有積極的表現:“這猴王查看了文簿,點明了馬數。本監中典簿管征備草料;力士官管刷洗馬匹、紥草、飲水、煮料;監丞、監副輔佐催辦。弼馬晝夜不睡,滋養馬匹。日間舞弄猶可,夜間看管殷勤,但是馬睡的,趕起來吃草,走的捉将來靠槽。那些天馬見了他,泯耳攢蹄,都養得肉肥膘滿。不覺的半月有餘。”但在中原人眼裡“弼馬溫”是沒“品”的。一些多事的說破了緣由,猴王聞此,不覺心頭火起,咬牙大怒道:“這般藐視老孫!老孫在那花果山,稱王稱祖,怎麼哄我來替他養馬?養馬者,乃後生小輩下賤之役,豈是待我的?不做他,不做他!我将去也!”孫悟空思想的突然轉變,也反映了中國北方遊牧文化價值觀與中原農耕文化價值觀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

如果吐谷渾王是孫悟空形象的原型,從職業角度孫悟空與吐谷渾王也暗合了。在隋唐時期,吐谷渾人在青海廣袤的草原上培育出大量優質戰馬作為與中原王朝交換布匹、茶葉、生鐵等生活物資的籌碼。在交易的過程中不免會産生摩擦,侵擾邊境在所難免。

唐朝建立之時,吐谷渾政權已經有了三百多年的曆史。吐谷渾占據高寒缺氧的惡劣地勢,每當與中原中央王朝發生摩擦,總也能僥幸逃過被滅國的厄運。直到明朝《西遊記》作者眼裡這一王國後裔仍能流離在中央王朝的羁縻之下。

但凡一個新政權誕生,“一統天下”肯定是每一位執政者的宏願,也隻有一統天下才能使一個國家遠離戰争、長治久安。唐朝執政者先是在中原地區掃清了一切障礙,迎來了貞觀之治,而後對邊遠少數民族地區施行了羁縻政策,之後的曆朝曆代都繼承了這樣的治國方略。所謂的羁縻政策,《史記·司馬相如傳·索隐》解釋說:“羁,馬絡頭也;縻,牛靷也”,引申為籠絡控制。唐朝對西南少數民族采用羁縻政策,承認當地土著貴族,封以王侯,納入朝廷管理。宋、元、明、清幾個王朝稱土司制度。

唐王朝設置的羁縻府州遍布于東西南北 各邊疆民族地區,主要分布在關内道(包括北自貝加爾湖以北地區南到陝西關中的廣大地區)、河北道(包括遼闊的東北邊疆地區以南至今河南省北部地區)、隴右道(西起鹹海,東到甘肅省的廣大地區)、劍南道(北自陝西南部,南到雲南省南部地區)、嶺南道(西起雲南省東部,東到福建省,南到越南中南部地區),涉及的邊疆民族主要是突厥、回纥、黨項、吐谷渾、奚、契丹、靺鞨、室韋、高句麗、西域諸族,羌,西南諸族、嶺南諸族等,見于記載的羁縻府州有856個。

受羁縻的吐谷渾政權及其後裔們,若在中原文人筆下被濃縮為神魔小說中的一介幽靈的話,表現在《西遊記》中就是孫悟空的形象。下面引用一段李天王、太白金星與玉帝的對話,就能明白中央王朝對吐谷渾的羁縻政策與《西遊記》中孫悟空的“齊天大聖”爵位之間的對應關系了:

卻說那李天王與三太子領着衆将,直至靈霄殿。啟奏道:“臣等奉聖旨出師下界,收伏妖仙孫悟空,不期他神通廣大,不能取勝,仍望萬歲添兵剿除。”玉帝道:“諒一妖猴,有多少本事,還要添兵?”太子又近前奏道:“望萬歲赦臣死罪!那妖猴使一條鐵棒,先敗了巨靈神,又打傷臣臂膊。洞門外立一竿旗,上書‘齊天大聖’四字,道是封他這官職,即便休兵來投;若不是此官,還要打上靈霄寶殿也。”玉帝聞言,驚訝道:“這妖猴何敢這般狂妄!着衆将即刻誅之。”正說間,班部中又閃出太白金星,奏道:“那妖猴隻知出言,不知大小。欲加兵與他争鬥,想一時不能收伏,反又勞師。不若萬歲大舍恩慈,還降招安旨意,就教他做個齊天大聖。隻是加他個空銜,有官無祿便了。”玉帝道:“怎麼喚做‘有官無祿’?”金星道:“名是齊天大聖,隻不與他事管,不與他俸祿,且養在天壤之間,收他的邪心,使不生狂妄,庶乾坤安靖,海宇得清甯也。”玉帝聞言道:“依卿所奏。”即命降了诏書,仍着金星領去。

孫悟空做了“齊天大聖”後,盡管是“有官無祿”,但總得有自己的地盤,《西遊記》中玉帝特批讓他看管西王母的“蟠桃園”。反映到現實中,西王母的“蟠桃園”即青藏高原,侵占青藏高原地盤的是誰?就是吐谷渾政權及其後裔們。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