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蘋果發布了全新的旗艦手機産品:iPhone 14系列,這幾款産品在我看來可謂是升級了卻又沒完全升級。除了iPhone 14 Pro系列兩款産品将“小劉海”變成了“大藥丸”,攝像頭像素有提升外,剩下的功能點都沒有大的提升。
當然,這也和手機的形态有關,目前多數安卓廠商普遍認為折疊屏是下一代手機的方向,但我與蘋果的意見相同,那就是折疊屏目前還不是未來。
也正是如此,蘋果直到現在還在打磨直屏,通過各種花活來賦予直闆機不一樣的活力。
蘋果無論是在iOS、iPadOS、還是MacOS系統上,都已經做到了目前業内領先的水平,當然這個“領先”有些時候要打上引号,因為蘋果在系統上的流暢度和創新性上确實領先,但在某些功能上還是不如自帶本土化的國内廠商。
如果我們抛開一些本地化的更新不談,下一代的系統,蘋果該更新些什麼?
這次蘋果在iPadOS 16和MacOS上加入了一個全新的操作概念:【台前調度】,這一功能的出現被蘋果譽為颠覆時代的全新操作體驗,并且可以大幅度的提升産品的生産力體驗。
這裡我們不聊具體的功能,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些我的看法。
從蘋果對于這一功能的理解出發,我們不難看出,Mac正在向着增加生産力方向前進,而iPadOS正在添加生産力,蘋果陷入了“生産力怪圈”。
當生産力的“邪火”燒到iPad Pro生産力這個東西,在2022年聊起來還是有點“太虛了”。如今對于生産力的定義很複雜,也很簡單,如果細分下來生産力在不同消費者身上的标準以及表現方式是不同的,職業不同,需求也就不同。
無非就是一句話:提高工作效率,增加賺錢速度。
早在iPad Pro的M1版本剛出的時候,網絡上一衆科技媒體都對其有着非常高的評價。在這些聲音中,提到最多的就是“生産力”這三個字,一些表達比較極端的博主甚至覺得iPad Pro會在下一個十年代替電腦。
但有意思的是當我問到一些提升生産力的具體案例的時候,他們大多都有些“支支吾吾”,有人說溝通更方便,也有人說剪視頻更方便,答案五花八門,但真正有意義的答案卻幾乎沒有。
或者說,這種生産力的提升,來自于蘋果對于iPad Pro生産力的大力宣傳,給了他們這種錯覺。
在喬布斯對外界展示iPad産品的那一刻,就已經向大衆表達了iPad的定位:介于iPhone和Mac之間的一類産品,它既不是生産力工具,也不是便攜工具。時代在變,産品定位也在變,蘋果正逐漸将iPhone、iPad、Mac這三類産品進行一個“融合”,讓各平台之間的體驗更為統一。
2022年的蘋果正在讓消費者淡忘喬布斯,無論是硬件還是軟件。
這種融合或許早在蘋果那句Slogan:“你的下一台電腦何必是電腦”出現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了。
前幾年,蘋果大力推廣iPad Pro生态,其中包括PS、LumaFusion、文件處理等,硬件涉及筆記本級的性能、頂級mini-LED屏幕、配套鍵盤、Apple Pencil等一系列配套産品。然而直到M1版本的iPad Pro發布後的一年内,整個生态仍舊沒有出現大的突破,該愛奇藝還是愛奇藝,基本沒有實現生産力的突破。
面對自己點起的這股生産力“邪火”,蘋果可能也在撓頭。
依靠鍵盤、鼠标的iPad,還能叫iPad嗎?從操作邏輯上來看,蘋果讓iPad增長生産力的方式是從三維操作變為二維操作。
iPad的優勢其實非常明顯,那就是點觸式的操作。對于用戶來說,點觸式的“所點即所得”要更符合用戶的直覺。而傳統生産力是基于電腦完成的,是基于一個窗口式的平面系統,所有的操作用鍵鼠要更為便捷。所以,兩者之間是有着操作沖突的。
早期蘋果在iPad Pro上推出了配套的鍵盤套件,由于鍵盤上沒有觸控闆,用戶隻能在打字的同時進行點觸屏幕的操作,割裂感拉滿,這一點更是印證了兩者之間的操作沖突問題。
也正是如此,iPad Pro正處于一個尴尬的地位。
蘋果在最新的iPadOS 16上推出了新的功能:台前調度,與之配套的是蘋果為iPad Pro增加了多窗口、多任務,以及外接顯示器的能力。
iPad Pro最多可以外接一塊6K顯示屏,并且同一窗口下最多同時打開4個應用,加上顯示屏空間最多8個應用。對于iPad Pro來說,這已經是屬于“史詩級”更新了,畢竟很多用戶購買iPad Pro都是奔着所謂“生産力”來的,買了一年一點生産力沒見到,如今有一個和生産力有關的更新,自然是無比激動的。
不過這裡有一個問題需要思考,需要鼠标和鍵盤才能工作的iPad,還能叫iPad了嗎?如果以後的iPad還是以生産力為主基調進行創新,未來這款産品必定會和Mac産品線出現交叉。
所以,對于消費者來說Mac的适用性更廣,iPad Pro的台前調度隻能讓人嘗個新鮮,很難為這一功能的忠實用戶。
除此之外,台前調度這一功能已經與iPad的基本操作邏輯出現了沖突,自然會徒增很多BUG。前段時間Federico Viticci(MacStories創始人兼主編)在推特上表達了他對這一功能的失望,認為該功能不穩定、難以使用,并且在體驗中存在用戶界面故障等。
除此之外,Federico Viticci也表達到,如果蘋果想讓台前調度成為iPadOS的未來方向,他更希望蘋果經過仔細打磨後再推出給大衆,而不是倉促的推出這樣一個“半熟”的産品,給消費者帶來失望的情緒。
事實也确實如此,直到蘋果春季發布會前一周,還有大量的用戶在反饋台前調度功能的各種BUG,正因如此,蘋果推遲了iPadOS 16和MacOS 13的發布時間,将其延期至10月份,與iPad和Mac新品同時推出。
同時搭載“台前調度”功能的,除了iPadOS,還有MacOS。
MacOS的出發點沒錯,但方式錯了在MacOS Ventura上,蘋果同樣為其加入了台前調度功能。
Mac平台上的台前調度功能和iPadOS上的台前調度有着相同的操作邏輯,都是将整個窗口内容聚焦在獨一個窗口,避免其他界面元素對工作出現幹擾的情況。
當我們将Mac平台的台前調度功能打開之後,所有的Other頁面都會被縮放進左側排列,需要哪個應用時進行點擊就可以對新頁面進行操作。
在我看到這個功能的第一時間,我忽然想到了一個在Windows平台上曾經見過的一個應用,可以将除了正在使用的頁面之外,将其他頁面進行黑色遮罩,以此實現更高的“專注度”以及工作效率。
台前調度是蘋果為折疊窗口提出的一個新的解決方案。
蘋果在新MacOS上做出創新這一點值得肯定,但一個新的問題恰恰也是出在這一創新上,那就是蘋果不該對基礎交互上動刀子。
在我打開這一功能後,台前調度功能對我的整體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影響,現代化的工作流程是需要多窗口、多任務才能完成,頻繁切換窗口是如今工作必備的一部分,比如在我每天的工作中,至少要同時打開五個應用窗口。
對于日常的工作中,想要提高效率,最重要的是所見即所得,這也是為電腦附加屏幕的根本需求。當頁面被折疊後,用戶需要思考每個頁面所顯示的内容去進行檢索,無形中增加了使用成本。
新功能的推出所需要的學習成本實在是太高了。
對于Mac來說,MacOS已經是一個非常成熟的系統了,我覺得蘋果這時候并不需要大刀闊斧的改革,去提供另一種操作邏輯。我們以Windows為例,甭管Windows的使用體驗如何,Windows10以後,微軟并沒有針對原有的操作邏輯進行變更,生産力工具首要的不是創新,而是穩定、好用。
如果強行讓用戶改變早前的操作習慣,去适應新的操作邏輯,這并不正确。蘋果總想以獨特的方式,改變舊的操作邏輯,但對于用戶來說,慣性思維的加持很難以讓消費者成為新功能的擁趸。
在早前,我買過一本關于北歐簡約設計哲學的書《少即是多》,大體内容方向就是,放棄繁瑣與複雜,用盡量少且習慣的設計實現物品和設計的功能性。在我看來,操作系統的設計同樣如此,對于産品來說,尤其是和科技相關的軟硬件産品,當用戶适應一定的使用邏輯之後,就盡量不要對這一邏輯進行改動,壘積木永遠要優先于推倒重來,能夠很大程度上避免出現問題。
寫在最後:蘋果在iPad上急着創造生産力,在Mac上絞盡腦汁提高生産力,已經掉進了所謂的“生産力陷阱”當中。
盲目追求生産力并不可取,從台前調度這一功能的推出和體驗來看,如今的蘋果有點“手忙腳亂”。蘋果已經成為了世界上軟件、硬件、協同、系統等綜合産品體驗上最好的公司,站在頂峰的蘋果俨然成為了各領域“下一步”的領路人。
所以,蘋果的一舉一動,都可能影響着未來科技産品的走向。
這兩年,很多消費者都在強調生産力,手機(折疊屏)強調生産力、平闆強調生産力、電腦強調生産力,蘋果很可能就是這樣被輿論帶入“生産力陷阱”。
但産品真的都要強調生産力嗎?不見得,這個世界上需要電腦的職業中,可能90%需要的都隻是PC的基礎功能而已,最吹捧和需要生産力的反而是在剪輯視頻的博主們。
找準産品定位、延伸用戶習慣,這才是關鍵。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