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控制說教的欲望
估計大家對這樣的場景都很熟悉:在地鐵、商場、街道邊歇斯底裡的媽媽吼叫孩子,孩子要麼一臉沉默無動于衷,要麼也大聲和媽媽頂嘴。
很多父母來興智教育學習之前都會說:“好好跟他說就是不聽,非要别人發火罵一頓才行。”
通常情況下,孩子會對父母的話不願意聽,不配合,主要源于兩點:
有這麼一個“超限效應”:當機體在接受某種刺激過多時,會出現自然逃避的現象。
所以,父母不如先控制住自己說教的欲望,多詢問引導,讓孩子多表達。否則,光父母一個人說,強行拉着孩子聽也仍然是父母自己的“獨角戲”,對于讓孩子聽話起不到什麼效果。
很多父母之所以話說不到孩子心裡,無法感染影響孩子,也是因為不懂孩子内心的想法。那麼傾聽就是最好的方式,當聽孩子說的多了,也就更容易知道孩子的想法。
02給孩子說話的“底氣”
父母學會有效的傾聽,孩子說話才能有“底氣”。
試想如果每次孩子想說點什麼,父母不是打斷就是玩着手機忽視孩子的話,那麼孩子就會覺得自己的話是不被重視的,也沒有說的必要。
久而久之父母突然發現,孩子不再跟自己叽叽喳喳的說話了,而是開始有了心事,沉默不語。
隻有父母耐心聽,孩子才會說。當孩子也願意和父母溝通時,父母就不再是單方面的說教,而是和孩子共同交流。
而真正的傾聽,要求父母不急于表達自己的态度、感受和建議;體會孩子的感受和需要,并給孩子反饋;讓孩子充分表達自己。
高中時期我失戀了,回到家掩飾不了傷心的情緒,媽媽也察覺到了我的不對勁,但是她什麼也沒問,隻是給我倒來一杯水,然後靜靜的在我身旁坐下。
待我情緒平穩一些,她再開口問我:“你餓不餓,想吃什麼跟媽媽說,媽媽給你做”。
我愣住了,感動的同時也忍不住問媽媽:“媽,你怎麼不問我發生了什麼?”
結果媽媽溫柔的笑着說:“你想說的時候自然會說,不想說的時候媽也尊重你。”
我感覺好多了,不用媽媽問,自己就情緒平穩的把事情的經過跟媽媽講了,媽媽沒有作任何評價,也沒有急着說什麼,隻是專注的聽着。
那天我把很多心事都告訴了媽媽,後來我還發現,爸爸回家時如果是垂頭喪氣的,媽媽永遠是給爸爸倒上一杯水,用行動和傾聽去表達對爸爸的愛,因此他們的關系也一直非常親密。
表達自己并不難,難的是忍住表達的欲望去傾聽,把表達的機會讓給别人。
父母不妨從現在開始,善于傾聽孩子,也鍛煉孩子的表達。能夠做到這樣的父母,孩子不會缺乏說話的勇氣,也會更願意跟父母溝通。
03低聲教育才是最好的家教
面對孩子有時聽不進父母的建議,很多父母都容易氣急敗壞,這樣在孩子眼裡會沒有威信,孩子也就更難聽你的。
低聲教育則不同,父母壓低聲音,語調平靜、嚴肅的跟孩子說清楚事情的利害,可以給孩子一種“不怒自威”的感覺。
著名歌手周傑倫和妻子昆淩生了2個孩子,在一檔節目中,昆淩形容周傑倫教育孩子很有一套,每次孩子做錯事,他都是低着聲音給到孩子那個氣壓,再加上認真的語氣,就會給孩子一種威嚴的感覺。
其實低聲教育也是有心理學依據的,心理學表明“我們說話聲調的高低,跟我們傳達給别人的信任是成反比的”。
就是說當父母對孩子大吼大叫時,孩子隻能感受到父母情緒的發洩,但是當父母低聲說話的時候,孩子感受到的是父母的尊重和信任。
北大的教育專家也說過,當我們責備孩子的聲音越小,孩子聽得就越認真,效果也就能越好。
從大人的角度來說,當我們聲音壓低的去說話時,思維會更理智,情緒也更容易保持平和,說話有節制,避免攻擊和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如若在公共場合孩子不聽話,父母也可以用目光給到孩子“無言之威”,這種目光在心理學上叫做“長目光”,會讓孩子感覺不自在,從而收斂自己的行為。
當父母壓低聲音,不再大吼大叫的時候,其實也是在壓低自己的怒火,當父母減慢自己的說話速度時,就是在給自己更多的思考時間。
父母如何做到低聲教育呢?
一、控制情緒,讓自己先冷靜下來。可以不說話、不行動,深呼吸三分鐘,獨自看看遠處。
二、找孩子溝通,就事論事。不借題發揮、小題大做,更不能拿孩子當出氣筒。
三、說話的聲音要“低”。不要試圖用大聲音來鎮住孩子。
四、使用正确的語氣和措辭,保持理性。别說傷害孩子自尊的話,隻會起反作用。
學會低聲教育,願興智教育的父母們不再對孩子大吼大叫,學會降低音量和孩子好好說話,孩子也能降低對父母的抵觸和逆反,親子關系也能更好。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