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佛教通史

佛教通史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2-04 11:53:51

【感謝】

該文章源自整理喜馬拉雅音頻,閑者知無涯老師的《新佛學金剛經系列課》

感謝 【安端】 的引領和指點!感謝 STONE、蘆葦、厚樸、李潤、辛昕、深海玫瑰-果琋、天心師兄、雙林居士、生顯、幸運花413、唐木、乒乓SOD、松哥、天涼好個秋、小占、質多醫伽阿羯羅多的幫助與支持!

本節課音頻首次上線:2018-12-3

佛教通史(121-淨土-淨土三流-功虧一篑的漢傳江山)1

佛教通史-閑者知無涯

上一節課說了淨土宗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宗教,或者形成了真正意義上的宗教形态,它前後經曆了三代人——昙鸾大師、道綽大師、善導大師,這三代。

第一代,首先是創立者,由昙鸾大師提出的淨土學說的基礎理論解釋,就是“二力二道”學說。

到了第二代,很顯然就是要繼承昙鸾大師的學說,并且往上發展一層,就是道綽大師提出的“二願二門”說;緊接着,他還要針對其他高僧對淨土的這種批判,進行反批判。這是第二代。

到了第三代,完成宗教形式,就需要宗教儀軌、理論。到善導的時候,他就繼承了前兩代——昙鸾、道綽的學說,建立了完備的淨土的理論以及儀軌。任何一個宗教,或者任何一個教門,它的宗教儀軌的完成,才能正式标志着這個教派的完成,否則,這個教派就沒完成——你必須有自己的宗教儀軌。

所以,昙鸾、道綽、善導,這三位大師是被公認的淨土宗的實際創立者——他們是實際創立者,并不是我們常說的“淨土十二祖”的這種創立順序,他們才是真正的這個順序。所以說,我們經常說淨土宗的初祖是廬山慧遠,他确實是中國淨土宗的初祖,但是,他隻是一個具有旗幟意義的标志。

中國淨土宗的宗師排序是有好多種的,不是隻有十二祖這一種,因為各家的排序都不同,這點是非常特别的。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尤其是在中國這種特别講法嗣、血脈傳承的國家,為什麼淨土宗會出現不同的排序?并且,我們今天看到的“淨土十二祖”的排序,或者“淨土七祖”的排序、“淨土八祖”的這種排序,有很多具有重要意義的,簡直非常重要、不可忽視、不能缺少的淨土僧人,并沒有進入淨土宗的宗師排序,比如:道綽。

第一,它的形成原因——第一,是因為淨土宗所謂宗師排序這件事情,它在各個時代的無論是“淨土七祖”也好、“淨土八祖”也好、“十三祖”也好、“十二祖”也好,它在各個時代的這種排序,都是一種小範圍認定,即,沒有公開認定,從來也沒有一個公開标準,都是小範圍,幾個人,哎,比較具有學術地位的幾個人,說:我們這麼認定了。——就這麼認定了。

第二點,是因為淨土宗,歸根結底上它實際不是一個“宗”,它隻是一個學派意義上的“宗”,而不是“宗派”意義上的“宗”。大家理解這個意思了嗎?它是個學派,它不是個宗派。

什麼叫宗派?禅宗、律宗、天台宗,這叫:宗派。淨土是個學派。淨土宗的“宗”跟禅宗、律宗、天台宗、華嚴宗……這些“宗”,“宗”字兒一樣,但意思不一樣。在宗教學裡,像淨土宗這樣的“宗”叫什麼呢?叫:寓宗。寄寓于其他宗派的意思——寓宗。這個概念最早是日本人提出來的,後來中國學界也接受了這種說法——就是說,淨土宗是個寓宗【注:寓宗,日本佛教用語,又稱:附宗。謂寄寓于他宗之宗旨。即指,不獨立成一宗,而附屬于其他之宗派者。據《元亨釋書》卷二十七·諸宗志所載:淨土、成實、俱舍三宗為寓宗,譬如國之附庸。日本鐮倉時代,此三宗為其他諸宗所兼學,未成獨立之一宗,故稱為:寓宗】。

換言之,就是佛教的任何一個教派,或者任何一個宗派的僧人,他都可以有淨土信仰,當然,他也可以沒有淨土信仰。比如說,你是禅宗僧人,但你也有淨土的信仰,那你就叫:禅淨雙修;如果你是天台宗的僧人,你也有淨土宗的信仰,你就叫:台淨雙修;當然,你也可以沒有。這一點佛教曆史的初學者是要特别注意的——就是,淨土宗始終沒有他們的組織。沒有他們的組織,同時也沒有他們的法嗣相傳制度——就是……像禅宗似的,二祖傳三祖、三祖傳四祖、四祖傳五祖……然後付袈裟,法嗣……——沒有這個制度,從來沒有。

宗師離去,教門一般都會分裂。我們說分裂不太好,就說分離吧——這就好像,禅宗的五祖弘忍離開的時候,巨人離席,禅宗立刻分為南、北。淨土宗其實也不例外,在善導之前,淨土宗還是合一的,即,一條線。但是,到了三祖——善導開始,淨土宗就分為了三個流派——自他以後,中國淨土宗就是三個流派,又叫:淨土三流。

這三流——第一支,少康流;第二支,慧遠流;第三支,慈愍流。實際上,主導淨土宗宗師排序,以及把持淨土宗理論解釋權的,一直是慧遠流;但是,傳播最廣的,是少康流;剩下的一個,比較少見,就是慈愍流。

所謂“少康流”,這是傳播最廣的,這裡簡單談一下淨土三流:

(第一個流派),淨土少康流,又叫:少康善導流、善導少康流。它是什麼呢?很簡單,就是,專門稱名念佛——就念“阿彌陀佛”就OK了。

第二個流派,就是一直把持着(理論解釋權)的、高級學僧的——慧遠流。這一流,主要是重義理,不是重“稱名念佛”,重的是義理——主要研究的就是“淨土三經”。一般都是高僧,比較重視的是“悟”和“解”,即,悟解——高僧嘛,知識分子嘛,對吧,你就念佛?是不是差點意思。

然後,還有第三個流派——第三個流派的創始人很厲害——慈愍流。這個流派就屬于大合一流派,什麼意思?——就是,四宗兼修流:教門、禅門、戒門、淨門,四宗兼修。這麼叫教門?華嚴;什麼叫禅門?禅宗;戒——律宗;淨——淨土。四宗兼修,這是慈愍流。

善導以後,淨土宗就分為了這三個流派。為什麼會分成這三個流派呢?是因為傳法的對象不同,即,所要教化的人不同。佛教經常把人——衆生分成三類,哪三類呢?有上根者、中根者、下根者,或者說:上等根器、中等根器、下等根器。

什麼叫上等根器呢?就是,淨土宗内部是這麼定的啊——就說這個人智商高、情商高,雙商俱高,很OK,這就叫:上等根器。這種人适合修的就是“慧遠流”——所謂重義理、重悟解的“慧遠流”。但是,能修“慧遠流”的人啊,不是萬裡無一,而是百萬裡無一,就是,雙商高到百萬裡無一的人,才能去修“慧遠流”。

然後,慈愍流——即,所謂的“大合一流、四宗兼修”的——教、禅、淨、戒,四宗合一的,這個,就是雙商都是中人之資的——這就是中等根器的人修“慈愍流”。其實,這個中等根器,它也不是中等了,這個“中人之資”也不是普通人——萬裡無一,其實是遠強于普通人的。

我們普通人一個最大的弱點,就是不承認自己是普通人——普通人都覺得:我們怎麼也有中等根器吧……其實,NO!你沒有中等根器——我們這些普通人,覺得自己有中等根器的,其實我們都是下等根器;那有中等根器的,都是我們看着上等根器的人。我們這些下等根器的人呢在淨土宗裡,修的都是“少康流”,就是——隻念“阿彌陀佛”。

那,很顯然啊,“少康流”是淨土宗的基礎;但是,把持着淨土宗的領導權、義理的解釋權以及它的方向的,一直是這個“百萬裡無一”的慧遠流。

其實淨土宗的弘傳,前面課裡說過,淨土傳入中國有四、五塊,占主流淨土有兩塊——彌勒佛的彌勒淨土,或者說,彌勒上生淨土,以及阿彌陀佛的西方淨土,一直是這兩大塊并行,但是,占主流的一直是彌勒淨土。而彌陀淨土是如何翻身的呢?在隋唐時期形成的主流呢?它的弘傳跟晚唐——唐武宗(公元814年-846年)滅佛是有關的——就是說,忽然有一個淨土就被滅掉了。因為,政府 如果打擊佛教,那麼有組織、有建制的佛門基地,那肯定要被鏟除掉嘛——大廟、大寺、有基地的,都要被鏟除掉。

那,這種亂世裡能保存下來的什麼呢?就得是那種非常簡單易學、非常方便實行,對吧,像禅宗似的,你往那一坐——心無所住就OK了;像淨土宗似的,你念“阿彌陀佛”就OK了。隻有這種非常簡單,非常方便的方式,才能在這種大亂世裡存活,并且流傳出去。所以說,最後,阿彌陀佛淨土能弘傳,實際就跟唐武宗滅佛是有關的。

淨土宗和禅宗各自發展,作為中國佛教的兩支巨流,它們一直到了宋初、或者五代末——五代末、宋初年間,永明延壽作為标志——大家記住啊,永明延壽是個标志性人物——禅宗、淨宗合流,從此就沒有獨立的禅宗了,從此也沒有獨立的淨宗了。他就帶動了佛教其他宗派,形成了一個叫“萬宗歸淨”(的運動)——就是,所有的宗派都統歸于淨土了。這個,實際……永明延壽就很厲害了——天台宗、華嚴宗、法相宗、律宗最終同歸于淨土。

經過整個有宋一朝的發展,元朝出現了中斷,大家知道啊,這是因為少數民族的原因。到了明、清之際,呐,“家家阿彌陀,戶戶觀世音”——中國漢傳佛教的天下就是淨土宗一家之天下。這就有點像在印度,印度佛教發展的晚期,密教就取代了大乘佛教。在中國,漢傳佛教的中國淨土宗,在晚期也形成了取代大乘佛教的形态。即,它已經形成了,但是非常地可惜啊,它差一步沒有完成。因為自元朝以來,中土藏傳佛教突然興起了,而且,興起的藏傳佛教,是在元朝、清朝兩朝皇家支持下興起的。那它實際上,在地位上,先天性就具有優勢,這就是為什麼到了明、清一代,淨土宗已經“家家阿彌陀”了,還沒有最終完成一統中土的任務。

大家經常說的佛教,普通的、不太了解的人說佛教,就是:兩乘——大乘、小乘。其實,專業地說,佛教是三乘:大乘、小乘、金剛乘。如果在學術上進行進一步地細分,那實際是四乘,是什麼呢?小乘、大乘、金剛乘(藏傳)、還有易行乘(淨土)。所以,淨土幾乎形成了與大乘并駕齊驅之勢,隻差一步就完成了一統天下的任務……哎呀……曆史沒有給它這種機會吧。

宋朝以後,即,到宋以後,永明延壽以後,形成了一個萬宗歸淨的局面——就是,所有的宗派都歸于淨土,因為它是個學派嘛,對吧,并不影響你本身宗派的獨立性,就……額外有個雙學位——相當于你額外修了個雙學位。但是,萬宗歸淨形成了淨土的興盛的同時,就帶來一個負面的影響。什麼呢?——就是各宗派都把自己的理論引入了淨土宗,這就直接導緻了淨土宗本身理論的混雜。因為,在這之前,中國八宗裡,理論比較強的三家:天台、華嚴、唯識法相宗,包括影響力比較大的——禅宗。這四家,那理論體系都是非常龐大的,而且都是非常完備的,各自都背後有自己的經典經書做支持。當它們歸于淨土,或者說歸于淨土宗——歸于淨土學派的時候,它們就把自己背後那套成系統的哲學觀和宗教觀引入了淨土宗。

它們歸于淨土,比如說,禅宗歸于淨土——禅淨合流,它就必然用自己禅宗的宗派觀點去解釋淨土,最典型的就是“唯心淨土”的概念,即,“心淨土”和“實有淨土”的争執,就是從這點來的。那,其他宗派也是一樣的,比如說,華嚴宗——那就多方淨土。

對于淨土宗,這些觀點一旦都引進來了,那争議也就來了——尤其是對于淨土的解釋。它最大的争議是什麼呢?實際是禅宗歸于淨土宗引入的争議。

第一個問題是,淨土到底在哪兒?禅宗,我們知道背後是《金剛經》作支撐的,對吧——“一切都是空”啊。都是“空”的情況下,哪兒來的一塊淨土?對吧。而且,這塊淨土,按照禅宗的理論,它到底是“實有”呢?還是“心造”呢?

在理論體系上,跟淨土宗争議最大的還不是禅宗,是這之前形成的一個教門——天台宗。中國禅宗雖然當時的勢力、影響最大,但是,前課裡講過,第一個出現的宗派就是天台宗,而且,第一個教門也是天台宗。在淨土宗曆史上的名僧裡,天台宗出身的名僧,人數最多。并且,天台宗在中國佛教學理裡,也屬于最精深的一宗——它是以“一念三千”作發動的,即,它的整個理論體系叫“一念三千”,是以“一念三千”作發動的理論體系,非常地精深。

而且,在唐宋時期的名僧有一特點,(這)和中國佛教後期的僧人有一個明顯的一個區别——就是說,中國的和尚從宋朝劃一刀,這之前的和之後的,有一大區别,是什麼呢?之前的有文化;之後的文化程度比較低;之前的大部分是儒家出身的,呐,後期大部分文化程度就相對就低一些了。所以說,唐朝時期的名僧,儒家出身并且受到了天台宗“一念三千”這套學理的發動,他們如果歸于淨土,那麼,實際上剛剛講過嘛,這就是“重悟解”的“慧遠流”勢力大增了。

上面的課剛說過,“慧遠流”以“重悟解”著稱,都是上等根器——百萬裡不挑一的人。那麼,“萬宗歸淨”的時候,我們想一想,前四宗都是什麼宗?——天台宗,教門;華嚴宗,教門;唯識法相宗,教門——儒生,這都什麼人?知識分子,還是都是高級知識分子——愛“形而上學”的高級知識分子。那麼,這就直接導緻了淨土宗一些基礎理論的大争論。

“慧遠流”,或者說,以天台宗僧人為主的“慧遠流”對淨土宗的解釋——對淨土的解釋,即,這塊兒土地的解釋,認為:彌陀淨土是一塊唯心淨土。什麼意思呢?心裡的淨土,不是實有的。換言之,我們經常說:西方淨土……西方淨土……對吧,“慧遠流”認為:淨土,它不在西邊,它不是西方淨土,叫“西方淨土”,但不在西邊兒,而是心裡的,叫:唯心淨土。那這個問題就大了啊,那對于普通老百姓來說就涉及到一個死後的歸趣問題,對吧?你死後(應該)奔西方淨土去啊——那,你這歸趣就有問題了,對吧?你這個車有起點沒終點,你哪兒停啊?

所以說,關于淨土到底是“實有”淨土還是“唯心”淨土?從宋以來,可以說,打有淨土以來,八、九百年,一直是淨土宗争論的一個焦點,并且,這個焦點到今天為止也沒有解決。雖然有主流意見沒有解決,為什麼呢?因為禅宗受“唯心”淨土的“觀”影響太深——就是受“空觀”影響太深,它不願意承認一塊“實有”淨土——它跟禅宗的基礎理論有沖突。(淨土理論)跟天台宗的理論也有沖突,所以,這個問題到今天為止都沒有解決。

千百年以來,不同的宗師給出的回答都不太一樣,可以說,都屬于個人意見,沒有一個絕對意見,或者說是統一意見——(沒有)大家公認的。這就是剛才課裡說的嘛,由禅宗出身的,或者是由天台宗出身的,“空觀”理念實在是太深了,實在不能接受“空”之外有實有淨土這個事情,所以,這個争論就一直持續,一直持續。

當然,這個争論實際隻是在佛教理論界的一個争論,在很小一部分人群之中。而,淨土宗真正的主流,實際上還是我們這些普通人,對吧。那個“百萬裡無一”的和“萬裡無一”的,都不是我們——我們覺得自己不普通的這些普通人,我們是下等根器——我們是真正淨土宗的主流,始終是“稱名念佛”的善導少康流。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