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八個月就失去了母親。我的父親是後勤部建築公司的,家就住在北京,我因家庭糾紛十多歲就回老家農村了。雖然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縣一中,但我剛讀完初中一年級,又因家庭糾紛無奈辍學了。
1959年為了獨立生存,我十五歲就進了北京的工廠學徒。從此我就開始了自學生涯,直到我被評審為園林古建高級研究員,仍然在自學不止。
街道五金加工廠的師傅是個老文盲,他對我說:“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各種技術全靠偷來的,學到手誰也搶不走。”于是對工廠内車、鉗、銑、刨、磨各工種的技術我都偷摸學到了手,業餘時間我如饑似渴地讀書,上廁所都是先把報紙上的字讀完再擦屁股。
我從街道五金加工廠調配到區級工廠後,我更加認真讀書學技術,還考上了區裡的夜大。
1961年工廠的職工大多因挨餓而浮腫,老廠長說當兵能吃飽飯,問我想不想去。我說還不夠年齡,這位38年的老新四軍說:我十三歲就當了偵查員,你隻要想參軍我就來安排。于是那年我就當了兵。在部隊教導員說:“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我在部隊裡繼續自學讀書,還被評為“學毛著積極分子”,并加入了共青團。剛到部隊我開始當炮兵,後來又當步兵,還在營部當了騎兵通訊員。騎馬、打槍、放炮我都不在話下,我還利用業餘時間學會了彈秦琴,成了部隊的文藝骨幹。當時部隊的津貼每月六元,我都買書看了。
當了四年兵又複員回到了北京的工廠,業餘時間除了讀書就搞文體活動,我被選為團支書,還被派到北京市委團校學習培訓。在工廠我為新進廠的小青年們眉飛色舞地講團課。我成了廠裡的重點培養對象。
不久正趕上“窩裡鬥”的年代,老廠長被打成“三反分子”。他曾說:“棒子面就是喂豬的。”此話被“上綱上線”認為這是污蔑中國人民豬狗不如。小青年問我:團支書你說老廠長是不是很反動?我說老廠長是南方人,他們那裡不吃棒子面都吃大米。于是我與老廠長就成了同夥,在“清理階級隊伍”運動中二十二歲的我,與老廠長被共同趕進了“牛棚”。因為我不服,從而被“戴帽子”強行押回農村,接受貧下中農的“群衆專政”。
我家祖輩貧農與人為善,村裡人并沒把我當成階級敵人。在這期間我學會了各種農活,村裡最苦最累最髒的活我都搶着幹。因為我在部隊當過騎兵,貧下中農竟然把“鞭杆子”交給了我。農村有三大權力:槍杆子、印把子、鞭杆子。我這“四類分子”卻成了生産隊的車把式。在農閑期間我仍然沒有放棄自學,并精讀了《馬列選集》和《全本繡像石頭記》。
在農村我沒有自留地,也不允許搞副業。為了吃飽飯我就戴着“四類分子”的帽子到處流浪,我自學剃頭、理發、修鞋,浪迹在各村以此為生,最後我還偷學到了“刻鋼筆”的手藝,我在江湖上如遊蛇蜿蜒,還在北京萬壽山上靠“刻鋼筆”掙到了更多的錢。
1978年9月我終于被徹底平反了。回到了原來的工廠,我又開起了機床。為了能發家緻富,業餘時間我自學攢九英寸黑白電視。落實政策補發的工資我買了台進口照相機,又自學攝影,還用業餘時間搞寫作,但是一直沒有摸到可以“過河的石頭”。
到了1998年我還是被迫下崗了,好在沒有離開工廠,隻在廠内花房搞綠化。我對幹農活并不生疏。在花房我學會了泡豆芽菜,自謀生計為職工謀點外快。在花房我利用業餘時間讀完了北京社會科學院文學函授大學,并考上了攝影函授學院的專刊編輯。在編輯部我認識了清華機械系的高材女生,她後來成了我的妻子。為了養家我就毫不猶豫地下海了。
離開工廠我自學做廣告,搞裝修,攬工程,終于摸到了一塊可靠的石頭。然而這隻是為了生存找到了另一隻“飯碗”而已。這與人生所追求的事業還相距甚遠。
我的先父13歲投奔南方的親戚家,謀得了修鐵路的差事。正趕上黃炎培先生,在江南創立了“中華職業教育社”。他成了職業教育社的小跟班,父親靠自學當上了工地技術員,後來在總後營房處當了工程師。改革開放後他被聘為北京潭柘寺修繕工程的總工程師。為此我常去工地參觀古建施工。以前我一直認為隻有工廠裡的技術才是最高明的,自從接觸了古建施工我才了解到古代工匠的智慧是多麼的高深。從此我開始對古代建築有了新的認識。
我還在《古建園林技術》發表了有關古代牌樓學習心得。父親對我的轉變非常欣慰,并帶我去拜見故宮博物院的老院長單士元先生。我問單老先生:半路出家研究古建還有沒有希望?老院長說:齊白石也是半路出家,照樣能當大師,我又問研究古建牌樓會不會撞車?老院長說不會,你踏踏實實地研究古建築,出了書我會為你作序的。在老院長的鼓舞下我開始了對古代建築深入地研究。每天用業餘時間到北京柏林寺古籍圖書館如饑似渴地讀書。我又到處實地考察,終于寫出了圖文專著《北京的牌樓》。我再次到單士元先生的家去報喜,這時老先生已經駕鶴西遊了。
下海後我算是北京市第一批搞裝修工程的小工頭兒,還在五星級的王府飯店工程部當過外聯工程隊的小頭目。在工地上我親自動手搞設計,搞施工。瓦、木、油、水、電各工種我都樣樣精通。後來農民工都湧到城裡搞裝修工程,我的業務也越做越火。再後來裝修工程多有魚目混珠,我急流勇退開始寫書,還想開公司搞科技開發,本以為靠自己的專利會有所發展,最後卻以失敗而告終。
先父的世交老工程師是老清華土木系畢業的,他曾在我的裝修工地上出任過總工程師,後來他又到釣魚台國賓館當了監理工程師,在他的帶領下我又踏上了學習監理工程師的道路。憑着不斷地自學我對古建技術了如指掌。
2005年我被聘為頤和園大修工程的監理顧問,在工地現場各種木結構都可以親眼所見。在工地的摸爬滾打中,我向老工匠了解到了各種古建細節和來龍去脈。通過以往對古建知識的積累,我已經為寫一本《中國古代建築大詞典》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2006年百萬多字的巨著終于脫稿,國内頂級古建專家羅哲文老先生看過我的手稿後欣然命筆為此大詞典作序。
羅哲文老先生為我的作品寫序
我随着監理公司到全國各地去施工,并遍遊了經典古建築。雖然大詞典并沒能順利出版,但我仍然筆耕不止,目前我已經拍攝了六萬多張古代建築的資料照片,央視還為我拍過專題片。我先後又出版了幾本有關古代建築的圖文專著。還在許多報刊雜志上繼續發表科普文章。我被評為了園林古建高級研究員。我雖然已年近八旬,至今仍然自學不辍筆耕不止。
人生總會遇到各種坎坷,我以自學的經曆激勵小青年們,隻要不放棄讀書和學習,總會有所突破!願我們祖國的傳統文化後繼有人不斷地發揚光大!
韓昌凱 2022年8月21日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