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竹子一直為文人墨客所鐘愛,他們愛它的堅貞不屈、折服于它的凜凜氣節,他們寫下的無數詠歎竹子的詩篇,讓人頂禮膜拜。
新竹
清· 鄭燮
新竹高于舊竹枝,全憑老幹為扶持。
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龍孫繞鳳池。
新長的竹子要比舊竹子高,它們的生長全憑老的枝幹扶持。下年又有新長出來的,會長得更高。比喻青出于藍而勝于藍,而新生力量的成長又須老一代積極扶持。這首詩頗有哲理。
庭竹
唐· 劉禹錫
露滌鉛粉節,風搖青玉枝。
依依似君子,無地不相宜。
這是唐代名詩人劉禹錫的作品,詩句雖短,詩意甚高。詩面寫竹,竹之直節挺立,猶君子之風,千村萬陌,無處不有。暗喻自己似和竹子一樣的君子,無論到那裡都可以清高自立。
竹石
清· 鄭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這是一首題畫詩,其中描寫竹子堅勁不折的精神。它深深地立在腳下的土地,不管風吹雨打,依然堅挺,這樣的精神,是很多人的向往吧。
竹
宋· 蘇轼
甯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
蘇轼喜歡吃肉,人所共知,但他卻說:甯可不吃肉,也不能住的地方沒竹子。沒有肉隻會讓人消瘦,但沒有竹子卻令人俗氣。瘦了還可以長胖,可俗氣卻沒有辦法醫治。
這麼愛吃肉的蘇轼,為了竹子,都可以放棄肉,看來,竹子高潔的品質也是深深感動了他。
與舍弟華藏院忞君亭詠竹
宋· 王安石
一迳森然四座涼,殘陰餘韻去何長。
人憐直節生來瘦,自許高材老更剛。
會與蒿藜同雨露,終随松柏到冰霜。
煩君惜取根株在,欲乞伶倫學鳳凰。
人們愛竹直而有節,且生來清瘦,更贊美它越老越堅硬、剛強。竹子曾與蒿草、蒺藜同受雨露的滋潤,最終則伴随松柏傲然挺立于結冰凝霜的寒冬。
詩的頭兩句贊揚了竹的不可毀其節的剛正,後二句又指竹勇于同大自然的各種考驗相抗,不怕風吹雨打,不怕霜煎雪熬,這首詩不僅是詠竹,更是詩人自身品格的抒發與呐喊。
詠竹
宋· 徐庭筠
不論台閣與山林,愛爾豈惟千畝陰。
未出土時先有節,便淩雲去也無心。
葛陂始與龍俱化,嶰谷聊同鳳一吟。
月朗風清良夜永,可憐王子獨知音。
喜歡竹子,從來不是因為它創造的陰涼,而是還沒有破土而出,就已經有氣節了,及至長大後伸展到高處,也無心誇耀。在月朗風清之夜,隻有竹子才是我的知音。
詠竹
唐· 白居易
不用裁為鳴鳳管,不須截作釣魚竿。
千花百草凋零後,留向紛紛雪裡看。
在白居易看來,竹子不用制作成樂器,也不用制成釣魚竿。待到花草全部凋零後,下雪時來欣賞它,别有風緻。在詩人看來,竹子有着出塵的風緻,他物無可比拟。
詠竹
宋· 楊萬裡
凜凜冰霜節,修修玉雪身。
便無文與可,自有月傳神。
在凜凜的冰霜中,竹子那渾身雪白修長的身軀體現出它的氣節。即便沒有畫家文與可來畫竹,卻也有月亮來傳遞竹的神韻。
庭竹
五代· 李中
偶自山僧院,移歸傍砌栽。
好風終日起,幽鳥有時來。
篩月牽詩興,籠煙伴酒杯。
南窗睡輕起,蕭飒雨聲回。
作者偶然将山僧院旁的竹子移到家附近,自從有了這些竹子,好風整日吹,幽鳥時不時的來這裡。每當有月亮的時候,映襯着竹子就引起我的詩興,作者還時常喝酒吟唱。即使在睡夢中,也能聽到雨打竹的聲音,竹子真的成為了作者的好伴侶。
竹
唐·李賀
入水文光動,抽空綠影春。
露華生筍徑,苔色拂霜根。
織可承香汗,裁堪釣錦鱗。
三梁曾入用,一節奉王孫。
這是一首吟詠竹子的五言律詩,但它與一般泛詠景物之作不同,名為詠竹而實有所指,意在托物言志,以竹之勁節挺秀,抒寫一己之宏願。這首詩不但寫出了竹子的勁直潇灑,也寫出了竹的幽雅迷人。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