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鳳鎮地處江蘇太倉市西北部,位于長江與京杭大運河交彙處。東鄰太倉城區,南靠東沿江高速、北依長江與太倉市區隔江相望,西接蘇州吳江區,地理位置優越。雙鳳鎮也是國家曆史文化名城的一部分,是全國文明鎮,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中國長壽之鄉”和“國家級生态鄉鎮”。
在清代康熙年間,太倉已成為有名的貢品之鄉。當時,乾隆皇帝下江南巡視來到太倉縣雙鳳鎮時,他看到當地百姓熱情好客,就即興賦詩一首:“白米白面一碗新,君來送客定有情;如今不用金銀錢,就是粗茶淡飯也開心……”乾隆皇帝在詩中所寫的粗茶淡飯、不用金銀錢和“開心”的典故,正是吃了太倉雙鳳鎮羊肉面的由來。
一、曆史淵源
據史料記載,雙鳳羊肉面起源于清末“小桃園”羊肉面館,在當時有近百年曆史,因店主姓雙而得名。因其重烹肉、善熬湯、精制面,使得“雙鳳羊肉面”名聲大升。其肉以文火焖煮,味入骨肉,皮肥肉酥,而無膻味。面湯用烹羊肉原湯熬制,濃而不濁,油而不膩。其面細、柔、滑、韌,入水便熟,久煮不爛,口感極好。顧客食後感熱氣冒頂,寒意盡去,于是名振四方。
二、美食特色
百年來,太倉雙鳳羊肉面能夠獨樹一幟,自然有其秘傳,大緻是:其一,精選羊的品種,一般選用當地體大皮薄肉嫩的“太倉山羊”,尤以閹割過的公羊與剛成年的母羊為上選。其二,講究宰殺,入鍋前的羊肉必反複清洗,直洗得幹幹淨淨。其三,燒羊肉時,鍋底要放一層新稻草芯,作用有二,防止貼鍋焦糊并給羊肉增加清香。太倉人燒羊肉時,喜歡在鍋裡放大量太湖蘿蔔,以驅除膻味。其四,燒羊肉時在鍋裡疊放有講究,不同部位放不同層面。紅燒羊肉經過兩道程序,先是白笃,将羊肉基本燒熟,放大量的湯,稱作“原湯”,這是進一步熬制為面湯的基礎底料。
第二道程序自然是進行紅燒,放醬油、調料、冰糖,文火焖燒,收汁收膏。成為雙鳳羊肉之面澆頭。雙鳳羊肉面的面,其面以手工制之,俗稱“跳面”,入水便熟,久煮不爛加入面澆頭吃起來會帶着淡淡的鮮香味,且鮮中有香、香中有辣、辣中帶鮮。其口感極佳。每到冬季,要上一份羊湯面,幾碟小菜,就着老酒,和三五老友把酒言歡,人生幾何,夫複何求!
三、傳承發展
太倉雙鳳鎮羊肉美食文化曆史悠久、底蘊深厚,百餘年來,雙鳳羊肉面的制作技藝代代相傳。一碗小小的羊肉面也逐步發展為一席全羊宴,從傳統的18道主菜全羊宴,發展為現代的50多道全羊宴菜肴。2011年,雙鳳羊肉面制作技藝被列入蘇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雙鳳鎮被譽為“中國羊肉美食之鄉”,已連續舉辦了十四屆羊肉美食文化旅遊節,雙鳳羊肉俨然已成為太倉一張靓麗的美食名片。
#羊肉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