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心學核心觀點之二知行合一?來源:【浙江教育報】“知行合一”學陽明 ,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陽明心學核心觀點之二知行合一?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來源:【浙江教育報】
“知行合一”學陽明
——餘姚探索傳統文化進校園新路徑側記
□本報記者 武怡晗
500多年前,王陽明遊曆家鄉餘姚,在中天閣收徒開講,以“緻良知”“知行合一”等陽明心學精髓,傳道授業解惑;500餘年後,餘姚市教育局“同道人”讀書會在中天閣論道,探讨陽明文化如何融入教育發展……
“王陽明豐富的教育内容、鮮明的教育原則、多樣的教育方法、鮮活的兒童觀,都有待于陽明故裡的教育人繼承和發展。”餘姚市教育局黨委書記、局長王勝戰說,作為陽明故裡的教育人,更應繼承好、傳承好,甚至創新發展好陽明心學。
近年來,餘姚市教育系統發揮文化育人功能,以王陽明教育思想的傳承和發展為引擎,秉持“文化浸潤每個生命幸福生長”教育理念,發揮學校弘揚傳統文化的主陣地、主戰場作用,探索傳統文化進校園的餘姚路徑。
以文化人
“關鍵少數”帶動“絕大多數”
作為餘姚文化“金名片”,陽明文化蘊含豐富的教育資源。但如何讓“高高在上”的哲學思想為師生所接受?又如何讓這一優秀傳統文化深入課堂,發揮當代價值?
“要倡導文化的教育,教育的文化;更要思考擁抱、傳承什麼樣的文化,重點是思考如何做好文化育人。”王勝戰說,餘姚市教育局對全市122所中小學校摸底後發現,以餘姚曆史名人命名的學校有33所,其中,以“陽明”命名的達到12所。此前,雖然學校對傳統文化價值形成共識,但不少學校缺乏統籌協調、規劃引領,且各校處于單打獨鬥的狀态,難以形成高效的校際聯動,更難在縣域内形成規模化的集聚效應。
搭乘市級層面推進陽明文化的東風,去年,餘姚市教育系統公布首批33所名人文化培育學校聯盟校的名單,其中陽明文化培育學校有12所。“我們的名人文化培育學校突出‘同道人’的概念,讓聯盟校在陽明文化探究上攜手并進。”餘姚市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鄭水軍介紹,在餘姚市委宣傳部協助下,聯盟校有了涵蓋教育、社科聯等部門的專家團隊,市教科所也安排專職教科員擔任聯盟校的聯絡員;同時,在聯盟校層面,市教科所定期組織參觀交流、征文活動,幫助學校提煉辦學理念、豐富校園文化内涵。
不僅請專家、建平台,餘姚市教育局還抓好“關鍵少數”,在校長層面成立“同道人”陽明文化學習聯盟,通過讀書會的形式,組織校長“打卡”學習,深入研讀王陽明的“緻良知”“知行合一”等教育理念。翻開手機裡“百日學陽明”的心得記錄,餘姚市第三中學校長趙仲華回想起走訪陽明故居、陽明講學遺址和誦讀陽明心學的經曆,“從最簡單踐行不說謊、不抱怨、盡己責開始,學習也是自我認知提升的過程。隻有校長心中有陽光,才能去溫暖一所學校”。
綱舉則目張,在校長們的示範帶動下,各校紛紛成立“同道人”讀書會,開展校領導率先學、行政人員跟進學、全體教師自主學等活動,越來越多的一線教師品讀陽明思想,形成了學校“緻良知”學習共同體。
“學謙恭,循禮儀;節飲食,戒遊戲……王陽明家訓《示憲兒》三字一句,韻律和諧,句意明确,低段學生也可以學習。”今年8月中旬,在聯盟校研讨活動上,入職3年的陸埠鎮中心小學教師王瀛苑登上講台,分享将陽明文化融入低年級段德育教學的思考與做法。這讓台下教師們眼前一亮。“我們很欣慰地看到,年輕教師也有興趣研究陽明文化。”鄭水軍說,眼下,一批批像王瀛苑這樣的90後教師脫穎而出,成為研究陽明文化的主力軍。
以德育人
“融入教學”推動“落地生根”
“去哪裡能買到正式讀本?”上學期,讀完《圖說陽明》電子試讀本後,餘姚市豐北小學不少家長詢問校長王紅專。“讀本圖文并茂、通俗易懂。學校以新居民子女為主,盡管很多家長沒有了解過王陽明,但是也能和孩子一起閱讀。”王紅專是讀本的編委之一。他說,全書經過團隊精細打磨,通過形象生動的畫面、簡明扼要的文字,用14個章節再現王陽明的一生,每章包含導語、繪本閱讀、活動分享、古迹研學等内容。
傳統文化進中小學課程、教材,“進什麼、進多少、如何進”一直是困擾學校的難題。去年6月,餘姚市教育局牽頭組建了一支由專家學者、一線教師組成的創作團隊,曆時一年編寫了《圖說陽明》《尋迹陽明》《感知陽明》《品讀陽明》4本以陽明文化為主題的地方教材。“課本緊貼一線教學,根據不同學段學生的年齡特點,4本教材的内容各有側重且有序遞進,力求以學生們喜聞樂見的方式,将陽明文化融入校園生活。”鄭水軍說,餘姚發揮好學校的主陣地作用,通過市級層面校本教材,将陽明文化融入學校教育教學、課外實踐、生活美育等環節。
“在高中段《品讀陽明》的教學設計中,我們就結合高一語文必修上的《家鄉文化生活》章節,落實相關教學計劃,不增加學生學習負擔。”讀本編委之一、餘姚中學教師程載國說,高中是學生思想道德形成的關鍵期,讀本不僅優選反映王陽明自強不息生平、“緻良知”思想的古文,還從語文延伸到德育,突出立志的重要性。同時,對應新課标中學生核心素養的要求,在課後作業設置上凸顯思辨性、實踐性。“教材中有個問題是‘查閱王陽明離開餘姚多少次’,這就要求學生有探究精神,并在探究的過程中深化對家鄉的認知。”程載國說。
為了引導學生在“知行合一”中,沉浸式了解陽明文化,餘姚市構建起社會實踐的文化大課堂。學生可以帶着《尋迹陽明》一書,選擇餘姚教育、文化、旅遊、共青團等部門遴選建設的“文化之旅”研學旅行基地,探訪“陽明文化之旅”研學旅行精品線路。
新學期,在龍泉山上的王陽明故居,來自蘭江中學的新一批“小小講解員”上崗。在餘姚博物館的助力下,以館校共建的方式,蘭江中學成立陽明文化宣講團,由學生擔任志願者,定期參與“陽明文化我傳承”活動。在陽明故居裡,不僅有中學生講解,還常有幼兒園的小朋友探訪。“孩子們對家鄉的了解,就是從龍泉山開始的。”餘姚市機關幼兒園園長袁魯說,學校位于龍泉山腳下,他們每周組織幼兒爬山鍛煉,并探訪陽明故居、中天閣等古迹。“我們會玩‘尋找陽明先生的雕像’‘數一數故居房間數’等遊戲,孩子們也會發出‘為什麼陽明先生的家這麼大’‘為什麼他的衣服與我們不同’等問題。”袁魯說,結合幼兒認知,幼兒園構建起基于陽明文化的人文、數學、科學等遊戲課程。
(下轉第2版)
本文來自【浙江教育報】,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