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保護文化遺産與時代發展

保護文化遺産與時代發展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26 12:11:17

保護文化遺産與時代發展(文化遺産保護關乎你我他)1

經過漏水治理和岩體加固等搶救性保護修複後,盧舍那大佛以更健康的狀态迎接八方來客。本報記者 李韻攝/光明圖片

【憶言憶語】

近日,河南龍門石窟奉先寺滲漏水治理和危岩體加固大型保護工程已全部完工,對公衆重新開放。這次文物大修曆時228天,是繼20世紀70年代以來,時隔50年,奉先寺的又一次大型保護工程。

在這次保護工程的實施過程中,奉先寺的主體部分被蒙上了防護綠網,周邊也搭起了腳手架,在大半年的時間裡遊客們無緣一睹盧舍那大佛的“真容”。部分公衆從遊覽角度提出了質疑,認為文物在修繕過程中應注意遊客的感受,方能更好地滿足遺産地遊客的精神和情感需求。

面對這樣的聲音,我們應該客觀認識到,這反映出公衆對于參觀文化遺産的一種積極态度,以及希望從文化遺産中獲得良好體驗的需求。文物修繕過程中的遊客體驗問題,在國際範圍内也較為普遍,其中的根源是管理方與遊客的信息不對等。

文物大修不僅是使文化遺産生命力更加持久的必要環節,而且能讓文化遺産的核心價值更好地呈現于當代社會。附着在岩體之上的奉先寺看似靜止,其實它是一個富有文化内涵的生命體。奉先寺建成至今曆時1300餘年,猶如人生步入了老年階段,而且還患有各種“傷病”。為了“袪病延年”,文化遺産工作者除了要對它進行日常維護之外,必要的時候也要實施“治療和手術”。奉先寺的“病症”已經到了必須要治、非治不可的階段。文化遺産保護的一項重要宗旨和道德準則即是遺産不僅屬于當代,而且要将其妥善地傳承至子孫後代手中。相較于奉先寺漫長的修建曆史,200餘天與人們的短暫“告别”,根本目的是讓其在未來能更好地滿足人們的文化需求。

奉先寺的修複保護工程是一個複雜的、多學科的課題,所采取的修複方式是反複研究探索的結果。在實施奉先寺這一保護工程前,不僅要征求多方意見,而且要經過管理方和專家學者的反複論證,還要綜合考慮曆史經驗、現場情況、資金、人員和技術等多方面因素,最終形成實施方案。本次保護工程的主要任務就是要通過修複,保護其原始結構和風貌,保持其生命力,使這一世界遺産得以更好傳承與延續。同時,借由保護修繕工程,還可以對文物本體展開多學科的調查檢測,為考古及本體病害研究提供了難得的機會。

類似奉先寺這種大修方式,在國内外也并不鮮見。例如,近年來,故宮武英殿建築群修複和養心殿的“百年大修”等工程都采用了封閉方式。在國際上,法國凱旋門在2003年—2005年維修期間,也是采用了遮蓋方式。意大利古羅馬屋大維·奧古斯都的陵墓也是在曆經13年的封閉修複後,才于2021年恢複對公衆開放的。由此可見,國内外的文物保護工程的實施一定是在安全、合理和科學的前提下,本着對文化遺産保護最有利的原則進行的。

我們知道,文化遺産與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它不是凝固的一個點,而是動态的、發展的過程,有着不同時代的痕迹。文化遺産不僅記錄着我們的過去,存在于今天人們的生活中,而且也為人類的未來提供着借鑒和有益的參考。文化遺産保護是全民的事業,是每個公民的責任義務。從這個角度來說,在保護文化遺産的過程中,每個人都承擔着各自的職責,文化遺産保護關乎你我他。

回到奉先寺大修這一案例中,遊客在某個時段乘興而來卻不能欣賞到奉先寺的曆史風貌,産生情緒落差,這完全在情理之中。這種情況下,如果管理者注意細化深化相關服務,就能夠在相當程度上消減遊客的負面情緒。比如,廣泛通過媒體提前告知遊客,規劃好參觀遊覽路線;在遺産本體外圍,在不産生安全隐患的前提下,采取圖文、影像或其他方式進行介紹,在一定程度上彌補遊客“看不到”的遺憾。又如,在修繕過程中開展相關社會教育活動,創造些參觀的“驚喜”和不同以往的體驗,提升遊客對于文化遺産的認識,激發保護文化遺産的熱情,進而可以引導遊客了解保護文化遺産的自身責任,理解個人的“犧牲”對于遺産保護的貢獻,使之産生支持文化遺産保護的參與感和榮譽感。

遺産本體“恢複健康”的時間可能很長,未來也會随着時光流逝再度“患病”,但是公衆熱忱的關注、參與和守護,恰恰是與文化遺産共同成長的過程,終将凝聚為一個時代共同的記憶。從這個意義上來看,這對遊客也是一種難得的、有價值的旅遊體驗。

(作者:杜曉帆,系複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教授、複旦大學國土與文化資源研究中心主任)

來源: 光明日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