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忠君愛國,我們本能地以為這是中華民族士大夫的傳統美德。至于其中的典型代表,嶽飛絕對上榜。南宋時,嶽飛帶領軍隊抗金,本來已經有所起色,可惜被十二道金牌召回。嶽飛明知這一回,自身難保,國家再無希望,但他背後刺着的精忠報國讓他始終沒有勇氣反抗皇帝的命令。于是,他帶着莫大的遺憾回了朝,蒙冤而死。
嶽飛的忠君,在我們看來,有點兒愚忠的意思了。但這不能怪他,忠君這個詞兒在那時候,已經變成了效忠皇帝個人。不論這個皇帝說的對還是錯,隻要是他說的話,你都得聽。但很久以前,忠君可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兒。
面臨忠君考驗的人們不少,春秋時期的名臣晏子(就是《晏子使楚》的那個晏子)就遇到過。他是齊國靈公、莊公、景公三朝的大臣,曾為齊國做出過很大貢獻,出使楚國,就是在景公時期。但此前,莊公出了一件事兒。
莊公在位時間不長,隻有六年。這六年裡,他可沒少折騰,動不動就出兵打别人,甚至還趁當時的霸主晉國内亂的時候打人家。在國内,莊公也不閑着。他的輔政大臣崔武子娶了個老婆叫棠姜,長得非常漂亮。莊公經常去崔武子家裡商議朝政,一來二去,也認識了棠姜,并且和她有了不正當關系。為了經常能和棠姜在一起,莊公時不時地就到人家裡去,快活之後,還要拿着崔武子的帽子賞賜給别人。
受到這等侮辱,崔武子當然很生氣!并且,這崔武子也不是省油的燈:要知道,莊公能上位,就是他扶植的!既然能扶他上來,自然,崔武子覺得自己也能把他拉下馬。于是他設計了一個圈套,在莊公再次到自己家裡和老婆約會的時候,糾集了一批人馬,把國君莊公給殺了。并且,莊公身邊的近臣也都死了。
這事兒傳到晏子耳朵裡。晏子也跑到崔府門口瞧瞧究竟怎麼回事兒。有人就問他了:“您的主子被殺了,身邊的近臣也都為他而死,您也要死嗎?”晏子回答:“莊公是我一個人的君主嗎?我為什麼要為他死?”那人家又說了:“那您還不逃?”晏子又回答:“我為什麼要逃?我又沒有做錯事!”那人家又說了:“又不死,又不逃,感情您是來看熱鬧的?那熱鬧看完了,您回去吧!”晏子又說:“國君都死了,我回哪裡去?”
這話說的,讓人實在困惑,人們不禁想了:“那您老人家到底是要幹什麼?”晏子這時候仿佛聽到了旁人的心聲,開始解釋起自己上面說的謎語了。他說:“國君如果為國家而死,那我二話不說,死而後已;國君如果為國事逃亡,那我一定第一個跟他走。但現在,國君卻是為了自己的私欲而死,隻有他的狐朋狗友才有資格跟着他死。我,可沒有這資格!”
崔氏門打開了,晏子大搖大擺地進去,找到莊公的屍體,抱着大腿哭了半天。哭完之後,拍拍衣服,擡頭挺胸地走了。
晏子的話實在讓人敬畏,他也忠君,但他效忠的不是某一個人,而是處在這個位置之上的君主。并且他認為,忠君并非因為那個人的地位,而是因為君主所承擔的職責。在對國家的職責上,君主和臣子有共同的理想和目标,所以臣子應該在國君為國家而死,為國家而逃的時候,堅定地站在國君一邊。但如果國君自己不好好當國君,為了自己的私欲、利益導緻災難,那跟臣子就沒什麼關系了。
其實,這不是晏子個人的觀點,孔孟對于君臣關系,有着同樣的說辭。孔子曾在論語中說:“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意思是說,君主對臣子要以禮相待,臣子才能好好地侍奉君主,否則的話,臣子怎麼做,就說不準了。
孟子的說法更誇張:君主也是一個職位,也是有責任的。幹得好是應該的,幹得不好,那其實也是該受罰的。如果君主昏庸無能,勸谏多次還不知悔改,那對不住您老了,咱們臣子要另立新主了。
由此可見,古代的忠君觀念并不如我們後來所想,他們更加自由,他們隻忠于賢君。
如果您喜歡本文,歡迎點擊關注按鈕訂閱七彩故紙堆,更多精彩内容等你來品!
申明:本文圖片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七彩故紙堆删除,謝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