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代唐自立,為何取國号為“周”?
在漫長的封建時代,王朝的更替,被稱為“改朝換代”,而各朝立國都要非常選個響亮的國号。曆朝的國号,并不是随便取的,而是可以“追根溯源”的。
比如漢朝。劉邦率部參加了秦末農民起義,秦朝被推翻後,劉邦被項羽封為漢王。後來項羽和劉邦展開了長達四年的楚漢之争,在垓下之戰打敗了項羽,于前202年在定陶正式稱皇帝,仍用“漢”号,定都長安,史稱西漢。漢朝的得名,是源自劉邦受封的“漢王”。
再如隋朝。隋朝是中國曆史上承南北朝,下啟唐朝的大一統朝代,享國38年。公元581年二月,北周靜帝禅讓于丞相楊堅,北周覆亡。隋文帝楊堅定國号為“隋”,定都大興城(今陝西省西安市)。隋朝之所以為“隋”,也是與楊家祖上有關——隋文帝之父楊忠,曾被北周封為“随國公”。楊堅世襲爵位,即位後立國号為“随”,但其認為“随”有走的意思,恐不祥遂改“随”為“隋”。
還有唐朝。唐朝的建立者李淵,稱帝前是世襲的唐國公。李淵的祖父李虎随北周建立者宇文泰入關中,西魏時,賜姓大野氏,官至太尉,與李弼等八人助周代魏有功,皆為柱國,号“八柱國家”。北周闵帝受禅後,李虎已經去世,故追封唐國公,父親李昞襲封唐國公。李淵七歲時,其父李昞病逝,于是襲爵為為唐國公。所以,隋朝滅亡後,李淵就以“唐”為國号了。
那麼,武則天代唐自立,建立新朝,為何稱為“武周”呢?“武”字好理解,因為她姓武。而“周”字與武則天一家又有什麼關系呢?據史料的記載,武則天之所以取國号為“周”,是與其“遠大的政治理想”相關聯的。
弘道元年(683年),唐高宗病逝後,太子李顯即位,是為唐中宗,“尊武後為皇太後,政事鹹取決焉”。 一年後,武則天廢中宗為廬陵王,改立中宗弟豫王李旦為帝,是為唐睿宗,改元光宅,改東都為神都,改紫微城為太初宮,由太後臨朝改制。載初元年(公元690年)九月九日,唐睿宗等6萬多人上表請改國号,武則天見時機已到,遂“改唐為周”,定都洛陽,自己加尊号為聖神皇帝。
武則天之所以要“改唐為周”,其意是要效法周代。中國古代的太平盛世,在當時的唐人看來,惟周、漢兩代。唐太宗治世崇尚漢法,武則天卻認為應承周,以“周”為号,也是為了表明她要承周禮治盛業的治國方略和政治抱負。武則天甚至在稱帝之前曾經下令仿照西周初年周公在雒邑造明堂,前後兩次在洛陽興建唐明堂和武周明堂以作為宣明政教之所,向天下昭示她重興周朝禮制的姿态。
武則天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武則天執政期間,較貞觀時期有更大的發展,史稱貞觀遺風。均田制的繼續推行促進了農業生産,戶口數由652年的380萬戶,增長到705年武則天退位時的615萬戶。武周時期科舉制度進一步發展,武則天開創了殿試和武舉,政治上,前期曾任用酷吏打擊反對派,後期知人善任,号稱“君子滿朝”的婁師德以及狄仁傑,“開元賢相”姚崇和宋璟均在其列。軍事上,收複安西四鎮、置北庭都護府。近代曆史學家給予武周很高的評價,稱其“政啟開元,治宏貞觀。”
神龍元年(公元705),武則天被迫退位,中宗複位,恢複唐朝舊制,前後曆時23年的武周政權告終。當年十二月,武則天于上陽宮去世,享年82歲。
(圖片來自網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