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成語典故出自《左傳·僖公四年》,即魯僖公四年(前656年),涉及到的人物有齊桓公、楚成王、楚國使者、管仲等。
【典籍來源】
原文如下:
四年春,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蔡潰。遂伐楚。楚子使與師言曰:「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對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實征之,以夾輔周室。』賜我先君履,東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無棣。爾貢包茅不入,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複,寡人是問。」對曰:「貢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給。昭王之不複,君其問諸水濱。」師進,次于陉。
【故事梗概】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是“風馬牛不相及”,比喻兩個事物彼此毫不相幹。
春秋時代前期,齊桓公在管仲的輔政下開創了霸業,成為“春秋五霸”中首先成為霸主的諸侯。經過數次諸侯會盟,即便是老對手魯國都已經承認了齊桓公作為諸侯之長的地位,為了加強盟好,一些諸侯通過聯姻的方式維系同齊國的關系。
地理位置相對偏向南方的蔡國就是将蔡姬嫁到了齊國,成為齊桓公的妃子。然而公元前657年,齊桓公和蔡姬有一次遊船,蔡姬玩的高興就來回晃動船隻來挑逗齊桓公,害怕了的齊桓公出言阻止,反而激起了蔡姬更大的玩性。于是下船之後,齊桓公将蔡姬遣回娘家蔡國,以做懲戒。
然而此時的楚國正處于楚成王(就是在齊桓公去世後,擊敗随後稱霸中原仁義霸主宋襄公的那位楚國君主)初期,國力日漸上升,開始染指地處南方的蔡、陳等國。史書中記載,蔡姬被趕回娘家之後,被蔡國轉而嫁給他人,但按照當時中原諸侯的實力和地位,能夠與齊桓公匹敵的也隻有楚成王了。
蔡姬是否被轉嫁給了楚成王,史書中沒有給予明确記載,但蔡國的行為激怒了齊桓公。當時面對楚國的壓力,鄭國等弱小諸侯國正處于搖擺的狀态,齊桓公召集衆多諸侯組建聯軍伐蔡的行為得到了廣泛擁護。一時間齊桓公率領本國之師與魯、宋、陳、衛、鄭、許、曹等國軍隊一到讨伐蔡國,蔡國大敗。
為了進一步擴大戰果,管仲谏言齊桓公率諸侯聯軍繼續南下偷襲楚國。然而這一計劃被内奸洩密給了楚國,使得楚國做好了防禦準備。當兩軍遭遇之後,楚國譴使質問齊桓公為何要侵犯楚國,并提及齊桓公居住在北方,而自己居住在南方,即便牛馬狂奔走失也不會到對方的境内。
當時齊桓公主要依托諸侯聯軍的浩大聲勢才能壓制楚軍,但偷襲計劃的失敗導緻伐楚事宜無法繼續下去。然而高舉“尊王攘夷”旗幟的齊國依舊派出管仲做出了答複,指出楚國不進攻周王室的包茅,使得天子祭祀缺乏相應物資,此尊王之舉;同時追究西周時期,周昭王南征楚國後,在返回途中墜河的陳年舊事,此攘夷之态。最終楚王服軟,表達了今後一定對周天子給予尊重,将會補齊缺失的貢品。
【後續故事】
前656年春季,齊桓公聯合衆諸侯發兵攻打蔡國,得勝之後緊接着伺機伐楚。由于楚國早有防備,雙方形成對峙并由楚國使者和管仲對話。到了夏天,楚成王又派遣楚國宗室屈完帶兵前往諸侯聯軍駐地。本就不打算正面與楚交戰的齊桓公借機與屈完訂立了盟約。相較于後來晉文公的霸業,齊國的實力要顯得單薄許多。
而在這一年的秋天和冬天,齊國和魯國又分别兩次讨伐陳國,顯示出中原會盟諸侯内部矛盾的複雜性。
【延伸閱讀】
1、齊桓公稱霸,所打出的“尊王攘夷”的旗号中,夷人原指齊國本地的東夷族群,春秋時期主要指燕國以北的山戎和南方的楚國。
2、管仲所說的“昭王南征而不複”,指的是周昭王姬瑕時期,為了壓服南方子爵楚國,維護周作為天下共主的權威和分封體系下的政治秩序,先後發動兩次南征伐楚行動,并在第二次南征之後,北歸途中因船隻解體而被淹死在漢水中的事情。
【世界同期聲】
1、普薩美提克一世将統治範圍擴大到了全埃及,終結了第25王朝和努比亞人的短暫統治,開啟了第26王朝的序幕。
2、在亞述巴尼拔統治期間,亞述帝國的軍國主義達到了崩潰前的巅峰。然而他的兄弟沙瑪什·烏姆·舒金建立了同阿拉伯人、阿拉米人、埃蘭人、波斯人和埃及人的秘密同盟、反對他的兄長亞述巴尼拔。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