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看到網上有人讨論,《紅樓夢》為什麼叫做《紅樓夢》的話題,覺得有趣,便把自己的粗鄙的見解說出來。
《紅樓夢》最早的名字叫《石頭記》,後來改叫《紅樓夢》。為什麼改成《紅樓夢》,衆說紛纭,很難有衆人一緻認可的說法。但我個人認為《紅樓夢》要比《石頭記》好。“石頭城”是地名,是南京的别稱,“紅樓”時代又稱金陵,這就交代了故事發生的地點。所謂《石頭記》也即指記載發生在南京城的故事。這個題目很直白,沒有想象力。而《紅樓夢》就文藝很多,想象空間大,内涵豐富。
問題是,作者怎麼想到要把《石頭記》更名為《紅樓夢》呢?
我這裡不追溯什麼,也不引經據典,隻拿書名來講講。
《飄》封面
紅樓夢,分開是三個字,紅、樓、夢。再組合,可成:紅樓、夢。再組,便成:紅樓夢。在語文上講,這組成一個偏正詞組,中間加個字,就變成:紅樓之夢。但一般小說标題不會這樣,把“之”字去掉,變成“紅樓夢”更簡潔而文藝。一如中國把Gone With The Wind翻譯成《随風而逝》或《飄》,而我們更傾向于《飄》一樣。《随風而逝》更切近原義,但過于直白。人們一般說《随風而逝》不一定知道它就是《飄》的另一種譯法,可能還以為它與《飄》是兩部小說。再如将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譯成《麥德遜小鎮之橋》或《廊橋遺夢》,顯而易見,我們非常熟悉《廊橋遺夢》,有幾人知道《麥德遜小鎮之橋》?不看小說,你能想象到《廊橋遺夢》與《麥德遜小鎮之橋》是同一部小說的兩種譯法嗎?我們覺得《飄》或《廊橋遺夢》這種意譯之法多麼神奇,甚至可以說是對原題的再創造。對我們來講,甚至可以說,在中國,不是小說成就了《飄》或《廊橋遺夢》,而是因為《飄》或《廊橋遺夢》這個标題成就了Gone With The Wind和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我本人也是因《廊橋遺夢》之名而去拜讀它的,如果它是《麥德遜小鎮之橋》,我大概懶得一顧。
《廊橋遺夢》封面
紅:表示顔色,顔色是紅的。在古代它有吉祥或喜慶的意思。就是現代,我們也多以紅色來表示吉祥,例如紅包。
樓:建築物
紅樓,指紅色的樓宇建築。
紅色的樓宇建築,從字面上很好理解。如果從古代建築風格和風俗來說,它就有很多講究了。紅色樓宇建築,這個紅色并不是建築物本色是紅的,而是用紅色之漆漆染成紅色的。古代,一般家庭很難承擔這個高昂的成本。像小說裡寫的規模如此宏大,非大富大貴之家用不起紅漆。
大觀園圖片
所以,小說裡的“紅樓”透出來的信息是:住在紅樓的是大富大貴之家,也即“鐘鳴鼎食之家”,富甲天下,權勢滔天。就把賈府的社會地位在小說标題裡透露出來了。
再說一“夢”字。夢有美夢,也有噩夢,但不管美夢也好,噩夢也罷,醒過來之後,終究是一場虛幻,一場空而已。
賈寶玉夢遊太虛幻境圖
在小說裡,有多處揭示過這個“夢”的含義,如太虛幻境,如空空道人,如茫茫大士,無不預示一切皆虛幻,一切都是空。很有些宗教色彩在裡面,“一切如夢如幻如泡影”。
紅樓、夢,組合而成的紅樓夢,大概要揭示的,或者說要告訴世人人,就是:哪怕你就是生活在如此富貴之家,享受過怎樣的榮華富貴,也終究逃不過飛鳥投盡,落得個“白茫茫大地真幹淨”的結局,也不過是為他人做了嫁衣。這就有點像佛教裡的“一切皆空”的觀念。而小說中人物的有關佛法的讨論、佛教人物的不時出場、小說人物命運的前後闡釋,也都印證着作者濃郁的“色空”觀。
用《紅樓夢》作為小說題名,正是寄托了作者的上述“色空”觀的思想在内。至于後人說它是政治小說,道德小說,世情小說,言情小說,官場小說,等等帽子,曹雪芹本人大概是不會承認的,他大概也不會有這樣的覺悟的。
我個人覺得,《紅樓夢》作為書名,比什麼《石頭記》要好太多了。
其實,這是一個宿命。這個宿命,就叫《紅樓夢》。
大觀園平面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