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小學二年級數學上冊比的講解

小學二年級數學上冊比的講解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27 13:24:15

小學二年級數學上冊比的講解?1設計理念評論本課通過創設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在量一量、比一比、議一議等數學活動中經曆用身上的“尺”測量物體的過程,使學生充分自主地參與到實踐活動的全過程學生在實踐活動的過程中,經曆了解問題——抓住關鍵——應用知識——表述呈現——反思評價的過程,體會測量的本質,培養估測能力和數感,進一步建立長度觀念,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小學二年級數學上冊比的講解?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小學二年級數學上冊比的講解(二年級上冊數學量一量)1

小學二年級數學上冊比的講解

1設計理念評論

本課通過創設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在量一量、比一比、議一議等數學活動中經曆用身上的“尺”測量物體的過程,使學生充分自主地參與到實踐活動的全過程。學生在實踐活動的過程中,經曆了解問題——抓住關鍵——應用知識——表述呈現——反思評價的過程,體會測量的本質,培養估測能力和數感,進一步建立長度觀念。

2教學目标評論

1.在實踐活動中,能夠用比較合适的方式描述物體的長度或高度,在比較、修正結果的過程中,體會測量的本質,培養估測能力,建立初步的長度觀念。

2.在交流、彙報的過程中,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3.在活動中體會合作、交流和表征方式多樣性的樂趣,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并願意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體驗數學活動帶來的樂趣。

4.滲透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解決問題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

3學情分析評論

用我們身體上的尺量是一節數學綜合與實踐課,是在學生已經認識了長度單位米和厘米,并且初步學會測量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在統一長度單位的過程中,學生已經對身體上的尺有了初步的認識,而在實際生活中某些特定的條件下或對隻需對物體的長度、高度進行估測時,我們身上的尺就發揮不可或缺的作用(如:教室大約有多長、教學樓大約有多寬、從家到學校大約有多遠等),所以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經曆用身上的“尺”量是十分必要的。

課一開始,老師将同學們回家測量的肩寬、一拃、一庹、一步等身體上的“尺”的長度和高度以采樣的形式呈現出來,學生經過數據分析後,得到一個大約的數值。這一環節讓學生對身體上的“尺”的長度和高度建立直觀形象,并内化為表象,為後面測量、表征其他物體的長度或高度提供多種不同的長度單位。課上着重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獨立進行 “工具”的選擇,對教室内物體的長度或高度進行重新描述的活動,用身上的“尺”表示未知物體的長度或高度的活動,在活動的過程中,讓學生積累豐富的測量及表示長度的經驗,将抽象的長度或高度的數據與自我感知和認識結合起來,在頭腦中形成清晰的表象,進而發展長度觀念。最後,将《科裡亞的木匣》一課改編成小閱讀,在閱讀中發現,随着年齡的增長,我們身體上的“尺”也在發生變化,從而滲透運動發展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4重點難點評論

1.經曆用身上的“尺”測量物體的過程,加深對厘米和米的認識,對身邊事物的長度形成清晰的表象。

2.利用身邊熟悉的“單位”表示未知的物體的長度或高度。

5教學過程

5.1第一學時

5.1.1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課前互動評論

師生一起跳韻律操《我們身上的“尺”》

《我們身上的“尺”》

五指并攏擺一擺,測量長度不用煩;

張開拇指和中指,兩端的距離是一拃;

聳聳我們的小肩膀,它也可以來測量;

伸直左臂和右臂,這樣的長度是一庹;

邁開左腳向前走,兩腳的距離是一步;

還有我們的小腳丫,都是測量的好幫手!

活動2【導入】一、結合實際,了解問題評論

1.播放班級文化建設圖片

師:小朋友們,請看!

猜猜這是哪?——這是我們美麗的校園。想把我們的教室也布置得這麼漂亮嗎?(想)

那今天咱們就先給教室挂上一條漂亮的彩帶,好嗎?

師:要給教室挂上漂亮的彩帶,必須得先知道什麼呢?(教室有多長)

師:孩子們,怎樣才能知道教室有多長呢?(測量)

師:對,想想可以怎樣測量?

生回答,不予評價。

師:第一單元我們已經學會了用尺測量。如果要測量物體的精确長度,需要用尺測量。但如果隻需要知道大約的長度,這時我們就可以借助身上的“尺”量。

今天這節課,我們就用身上的“尺”來量教室有多長。

可别小看身上的“尺”,它可有用了,走到哪就能量到哪,很方便。

補充闆書課題:——用身上的“尺”量

2.師:那咱們身上的尺有哪些呢?

師:課前,同學們已經測量了身上“尺”的長度。

課件出示表格

出示一拃的數據

師:老師這收集了一組同學的測量結果。這麼多的測量結果,都相同嗎?

師:它們分别是……?

師:咱們二年級的小朋友,身材差别不會太大,身上的“尺”長度差距也不會太多。我們取個大約的數來表示,好嗎?

出示:一拃:12厘米 13厘米 13厘米 13厘米 14厘米 14厘米

師:取哪個數合适呢?為什麼?

若生說出13厘米最多,

師:咱們可以說,我們的一拃大約是……

若學生不能說出原因,

師:看,這六個測量結果中有三個都是……,咱們可以說,我們的一拃大約是……。

出示:一庹:1米20厘米 1米23厘米 1米26厘米 1米26厘米 1米27厘米 1米28厘米

師:再看看這組測量結果,覺得用哪一個數據來代表同學們的一庹長比較合适?為什麼?

師:最大的數和最小的數咱們一般不選,選擇中間一點兒的數來表示同學們的一庹長比較合适。選哪個呢?1米26厘米和1米25厘米隻相差1厘米,取1米25厘米比較好算吧。我們的一庹大約是……

出示:一步:35厘米 35厘米 35厘米 35厘米 36厘米 37厘米

師:一步長大約是……?(大約35厘米)

出示:肩寬:29厘米 30厘米 30厘米 30厘米 31厘米 31厘米

師:肩寬呢?(大約30厘米)

出示:一腳:18厘米 19厘米 19厘米 20厘米 21厘米 21厘米

師:一腳長大約是……(20厘米)

出示:身高:1米23厘米 1米26厘米 1米29厘米 1米30厘米 1米32厘米 1米33厘米

師:我們的身高大約是……(1米30厘米)

學生交流彙報,師闆書,生齊讀

一拃 大約13厘米

肩寬 大約30厘米

一庹 大約1米26厘米

一步 大約35厘米

一腳 大約20厘米

身高 大約1米30厘米

3.師:嗯,了解了我們身上的“尺”的長度,就能更好地幫助我們測量了。

活動3【講授】二、抓住關鍵,解決問題評論

1.用身體上的“尺”估一估

師:現在請同學們看一看咱們教室的長,是從左邊這面牆到右邊這面牆。

師:小組成員一起讨論,你們組選擇身上的哪把“尺”來量,選好後在記錄單上打“√”,然後估一估,教室的長大約有幾個你身上的“尺”的長度。讨論完,組長把你們估的結果記錄在表格上。

小組讨論。

記錄單:教室有多長

身上的“尺”

估一估

量一量

拃 庹 步 腳 肩寬 身高

( )個

( )個

師:比比誰最快。估好了嗎?

2. 用身上的“尺”量一量

師:那就用你們身體上的尺來量一量,驗證你們估得準不準,好嗎?

别急,活動前,聽清活動要求。小組長起立。

課件出示活動要求:

1.小組讨論測量方法。

2.小組長做好分工。

3.小組合作進行測量。

4.組長記錄測量結果。

記錄單:教室有多長

身上的“尺”

估一估

量一量

拃 庹 步 腳 肩寬 身高

( )個

( )個

師:首先,小組讨論測量方法,小組長做好分工。

然後小組合作測量。

測量後,把結果記錄在括号裡。

師:聽清楚了嗎?

師:那現在開始吧。

生活動,師巡視,幫助有困難的小組,糾正測量出現的錯誤。

3.用身上的“尺”比一比(表述呈現,優化方法)

(1)彙報結果

師:表揚每個小組都有序地進行了測量,接下來就來聽聽你們的測量結果吧。

先聽彙報要求。先說說你們小組是怎樣商量出用身上的哪把“尺”測量的,再說說你們估的是幾,最後說說你們量的結果。

學生彙報,師闆書

預測:

①用庹測量

<學生出現多種測量結果時>

師:咦,都用庹測量怎麼又這麼多答案呢?都對嗎?(7庹是錯的)

師:測量結果是7庹的是哪個組,你們覺得呢?

【堅持量對了】

師:那請上來演示你們是怎樣測量的。全班同學幫着他們數數,好嗎?

發現什麼問題了?

【可能出現的問題有:手耷拉下來、手重疊、兩位同學的手之間留有空隙】

師:同學們幫你們組找出問題在哪了,再給你們一次機會,能正确測量嗎?咱們再幫他們數數吧。

(數到8)剩下的這些,有一庹嗎?怎麼表示?

所以8庹、9庹的測量結果都是可以的。

【覺得自己量錯了】

師:錯在哪?現在會量了嗎?再來試試吧。全班同學幫助他們數數,好嗎?

②用肩寬測量

師:用肩寬測量的小組,願意上來演示嗎?幫他們數數。

【出現問題】

師:他們組在測量時,有沒有出現什麼問題?

師:再試一次吧。

③用步測量

師:用步測量的小組,你們又是怎麼量的?

師:隻需一個同學就行,很方便。

手指闆書,全班彙報

師:教室的長大約是8庹、15步……

(2)方法的優化

情況一

師:這麼多方法咱們都能使用,可是,哪種方法最好操作,測量的結果又準确呢?(庹)

師:其實呀,測量教室的長,用步也是個不錯的方法。我一個人就能測量,幫老師數數。

情況二

師:為什麼不選用拃呢?

師:測量教室的長,用什麼方法比較簡便,測量結果又準确呢?

(3)如何購買彩帶

師:現在讓你們到商店購買彩帶時,知道要買多長了嗎?

(生:量出7庹長,量出15步長)

師:咱們在解決問題的時候,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在商店量彩帶時,用庹比較方便,如果我們隻是要知道教室有多長,那麼用步測量就更簡單、準确些了。

4.用身上的“尺”說一說

師:在上課前,老師已經用米尺測量了咱們教室的精确長度,它是8米。這8米和你的一庹有什麼關系。8米大約是你們這樣的幾庹?8米大約是你們這樣的幾步?

師:那兩間教室大約是16米,也就是大約有同學們的幾庹長呢?

咱們學校的升旗台大約有4米長,也就是同學們的幾庹呢?

師:其實呀,在生活中有很多事物到底有多長、多高,我們很難有一個直觀的了解,有時直接測量也不是很方便,這時,我們可以像剛才那樣用身上的“尺”來量。

活動4【活動】三、多樣描述,鞏固表象評論

1.用身上的“尺”描述課桌高、窗戶長

師:你還想知道身邊其他物體的長度或高度與你身上的“尺”之間的關系嗎?

師:上課前,老師還測量了同學們的課桌高是80厘米,窗戶長是2米。小組商量選擇其中的一項,用上身上的“尺”來量一量。

師:測量前,你們要先商量好,是選擇測量課桌高還是窗戶長,用身上的哪把“尺”能又快又準确地測量,然後,先估一估,再測一測,記住測量的結果。聽明白了嗎?那開始吧。

生測量,師指導。

生彙報,師闆書。

師:這次估的有比上次更準了嗎?

80厘米 6拃

2米 1庹多

師:也就是說80厘米大約是同學們的……拃。……

那我們的3拃大約是……厘米?

2米大約是1庹多。找一找,我們身邊還有哪些物體的長度或高度大約也是一庹多?

2. 師:同學們觀察得真仔細。生活中,咱們就得帶着數學的眼光來觀察。想想生活中,你或者爸爸媽媽有用身上的“尺”來量的例子嗎?

師:想一想,和同桌互相說一說吧。

師:誰來說一說?

師:老師也想來說一說。我想買個文件袋裝數學書,文件袋買多大呢?我可以用……量一下數學書有多長,多寬,去商店時,我就可以量一下文件袋的長、寬,看哪個合适了,方便吧?誰也來說說?

師:同學們分享了這麼多生活中的例子,鄭老師忍不住還想說一個,鄭老師常用拃量一量我的寶寶長高了沒,腿有多長,有一次去商店買寶寶的褲子,要買多長呢?诶,用拃量一量,買回來一穿,正合适。

師:聽了同學們的介紹,大家都有滿滿的收獲,原來身上的“尺”有這麼多用途呢!

3.師:咱們的教室這麼熱鬧,把一群小動物給吸引來了,瞧……

播放錄音:小朋友,我的身高是1米30厘米,你能用身上的“尺”來表示嗎?

還有我呢,我的身長是26米,你們會表示嗎?

企鵝QQ身高1米30厘米

小鲸魚悠悠身長6米

師:把一庹倒過來就是企鵝的身高了。

師:小鲸魚悠悠身長26米,咱們可以怎麼表示呢?

想想,大約就是我們幾間教室的長呢?

(一間教室長12米,大約就是2間教室的長)

師:閉上眼睛,小鲸魚悠悠有多長。

活動5【練習】四、拓展延伸評論

師:同學們,喜歡聽故事嗎? 老師相信聽完這則小故事你們又有新的收獲!

數學小閱讀:《科裡亞的木匣》

從前有個小朋友科裡亞,為了躲避戰争,離家去避難。臨走前,媽媽把有些東西放進箱子裡,從家門口往菜園,走了三十步,把箱子埋在地下。科裡亞剛學會數數,隻會數到十,就從家門口往菜園走了十步,挖了個坑,把盛放着玩具的木匣埋在坑裡。四年後,戰争結束了,科裡亞回到了家鄉。媽媽從家門口朝菜園走了三十步,挖出了她埋的箱子。科利亞也拿來鏟子,從家門口起量了十步,他挖呀,挖呀,卻怎麼也挖不到匣子。

師:科裡亞的木匣還在啊,他怎麼找不到呢?師:是的,時間一天天過去,我們一天天長大,步子也在漸漸變大。周圍的一切,都在發生變化。

師:媽媽也是用步子量,怎麼她就能找到呢?

師:瞧,身上的“尺”有時候用起來就是這麼方便。媽媽四年前埋箱子時,不用特地去找尺子來量,四年後,回到家媽媽可以立刻找到埋着的箱子,媽媽身上的這把“尺”随身攜帶,真管用。

師:如果你是科裡亞,四年前,你會選擇什麼東西來測量呢?

師:如果身邊有可以測量的米尺的話,用尺測量是不錯的選擇。如果身邊沒有尺的話,還可以借助什麼東西來測量呢?

師:如果我是科裡亞,我可能會拿家裡的凳子來幫忙,量出十個凳子的長,把木匣埋下,回來就能很快找到了。你們呢?還有什麼方法?

師:隻要肯動腦筋,辦法總是會有的。

活動6【作業】五、反思與評價評論

課件出示:

1. 今天的學習你用到了哪些知識?解決了哪些問題?

2. 在活動中,你遇到困難了嗎?是怎麼克服的?

3. 你的小夥伴中,誰的表現讓你印象深刻?哪些小組的合作值得學習?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進行了一次有趣的測量活動,學會了用自己身上或身邊的“尺”來描述新鮮事物的長度或高度。說一說,你有什麼感受?可以從這幾個方面來說。

師:還有許多同學想說,可是咱們的課就要結束了。這樣吧,同學們回家後把今天這節課的感受寫成一篇數學小日記,明天鄭老師再和你們分享,好嗎?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