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姓是中華百家姓之一,遍及全國。隻因該姓在曆史上曾出現過諸多的名流才子、威武将軍,蘇姓以其優秀而聞名。然而在西安沣河西岸的阿底村,在明代以前該村也曾有一支蘇姓人氏,而今卻鮮為人知。
沣河岸邊有蘇氏資料顯示蘇氏起源有三,而最直接、最可考、最可信的是根據《元和姓纂》和《蘇洵族譜》可考證。據《山海經·大荒西經》記載:“颛顼生老童,老童生重黎。”《蘇洵族譜》雲:“蘇氏之先,出於高陽,高陽之子曰稱,稱之子曰老童,老童之子生重黎及吳回,重黎為帝喾火正,曰祝融,以罪誅,其後為司馬氏……”由此可知颛顼生老童,老童生祝融,後裔帝喾火正,生子陸終,陸終生樊為昆吾,至周武王,其後裔有司寇忿生,受封于蘇,建立蘇國。後遷都于溫(故城在今河南省溫縣西南),其後代子孫遂以國名為姓,故稱其為蘇。可見蘇氏是直系的炎黃子孫,周室後裔,華夏第一望族矣。
史載到漢武帝時,隻因蘇建讨伐匈奴有功,被封為平陵侯(治所在今陝西省鹹陽市西北)。此後不久,此支蘇姓又派生出扶風蘇姓、武功蘇姓、藍田蘇姓等。另據唐代詩人祖詠(699--746?)《蘇氏别業》雲:“别業居幽處,到來生隐心。南山當戶牖,沣水映園林。竹覆經冬雪,庭昏未夕陰。寥寥人境外,閑坐聽春禽。”足見在唐代時沣河岸邊,就曾有達官貴人的别墅,而這首詩則告訴人們這裡就有蘇姓人家。這就是說,在唐代(699--746?)的這個時間段裡沣河岸邊就有蘇姓在此栖息生活。
前面講過童姓亦為黃帝的子孫後裔,且蘇姓與其同為一宗。而沣河西岸靈沼阿底村的童姓,應為同出一脈。據2010年清明《阿底村童氏祖茔碑記》載:“童姓雖非國中大姓,亦是神州望族,後胡溫蘇彭等諸姓皆由童氏衍生。”這裡講到遠古時,胡、溫、蘇、彭等姓都為童氏衍生,與童姓有同宗之緣。話說至明代弘治年間阿底村重修西庵廟,現有殘碑記載,當時廟重修好後主持立碑的三個門人分别是蘇德明、童德安、宋德涉三人。可見在明代弘治年間阿底村并非童氏一姓,還有蘇姓和宋姓。
在阿底村村莊的南面,沣靈路東側曾有一座高大的封土墳冢,人稱“蘇家墳”,為古代蘇家“維阿爺”墳冢(維阿爺三字是先祖老老爺的名稱,或許同音不同字,待考),并立有碑石。相傳,蘇家墳墓旁種植有刺玫、荊條、馬蘭花。墳前還有祭壇,有長方形的石案,供祭祀放香爐、蠟台、祭品等。每到清明和年節,蘇姓前來進行祭祀。據阿底村76歲的童遵佑先生、70歲的童應升先生、72歲的童衛民先生述:“蘇家墳位於阿底村南500米,邱家莊北500米中間,共占地半畝,周邊有耕地約67.4畝,明時蘇家就居住在阿底村這裡。阿底村舊時宗祠祭祖,先祭蘇家‘維阿爺’,然後才祭童祖,方表感恩蘇祖之意。”童應升先生憶述:“以前蘇家墳前有高聳的石碑和祭奠的石供桌,上世紀八十年代阿底村開磚窯取土時,将其墓地挖掘。其中發現有一把生鏽的寶劍、一樽鐵鼎、一副铠甲。”據說後來上交至有關部門。這裡可以佐證出阿底村曾确有蘇姓,且蘇姓和童姓有着某種關聯。從出土的物件上分析,說明蘇“維阿爺”曾為一員武将,從而也昭示出千百年來,阿底村人代代傳承下來練拳習武的淵薮。
據說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墓碑被用作蓋闆而埋藏于沣河堤堰的排水涵洞内,令人惋惜。後人隻能待它重見天日,方知“蘇家墳”中這位蘇氏先祖“蘇維阿爺”的真正身份及蘇氏同阿底村的關聯?
沣河岸邊蘇氏的衍生
蘇氏餘族當年從阿底村岔生四支,當時分為四支,據說有兩支去向不詳。一支遷徙于阿底村南邊10裡地,沣河以東洨河中段北岸的興隆鄉張王村栖居(鄠縣草堂寺明萬曆十九年鐵鐘記為張名裡);一支遷徙于鄠縣的李家崖村栖居。現張王村繁衍約有75戶、500人,鄠縣李家崖村,先前有13個兄弟,現村中蘇姓約有28戶、230人。另有一支從張王村分岔出于鬥門鎮北街,後生兄弟10餘人,現衍生約有20戶、200餘人;還有一支從興隆鄉張王村分支出本鄉堰渡村,後生兩個兒子,現約有17戶、70餘人;另有高橋一戶屬近代遷出,現約有10人左右等。他們離開故土,自力更生,和當地其它姓氏和睦相處,早已容入到當地社會的生活之中。
三千多年以前,颛顼生老童,蘇氏為卷章(老童)之後裔。巧合的是在約兩千多年以後,在沣河西岸西周文王靈台底下的阿底村,又有童氏和蘇氏於明代或明代前後就同居一處。不知此間兩姓有着何種淵緣,童姓為何祭祖時先祭祀蘇祖?蘇姓後來又為何舉遷它鄉?其間究竟發生了什麼?後人不得而知,有待進一步的考證和研究。曆史資料和迹像告訴我們,從漢、唐至明以來,沣河岸邊就一直有蘇姓在此生活;資料和迹象進一步表明明代以前在沣河西岸的阿底村,就有蘇姓和童姓與西周文王靈台為鄰在此栖居。現在,雖然阿底村沒有一戶蘇姓人家,但蘇姓仍然生活在沣河岸邊阿底村的周邊。蘇氏和阿底村的童氏一樣如巍巍終南永固長青,似涓涓沣水源遠流長。
長安蘇氏宗親研究會
蘇軍性
2017年10月27日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