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阿午東邪西毒的小迷妹
在《魯豫有約一日行》上,57歲的劉德華說自己有一個夢想。
這個夢想是希望“四大天王”能夠作為導師一起錄制一期節目,來宣傳粵語歌。
他說,隻要找到張學友、郭富城、黎明三個,他肯定立刻就來。
這番話,讓很多港樂迷們深深地憧憬了一把。有網友在微博下面留言:
很期待,光是這四個名字都已經讓人心潮澎湃了。
那一句“推一下廣東歌”,也可以瞬間喚起幾代人的共同回憶。
然而,想到曾經有那麼多的粵語歌曲,在全國大小城市、街頭巷尾裡随時響起,現在卻要“推一下”,不免讓人感慨時代變換之快。
劉德華自己也感歎,廣東歌太久沒有了。
但哪怕是這樣,昔日天王的這番話,觸及的僅僅隻是我們少數人的神經,熱搜上也不曾出現這些懷念和感慨。
時代在不停地前進,裹挾着一批人,推動着一批人,掩埋着一批人。
而那些換個發型,合個照,說個喜歡就能上一上熱搜、搏一搏眼球的某某明星,一呼一吸引起粉絲們熱情的彩虹屁,還有黑粉、對家們的群起而攻,都成了自家愛豆紅的标準——
我家哥哥終于出圈了,都有黑子了。
網絡把一切變得太日常,追星也變成了隔着一條網線的撕扯。
有時候,不是我們隻顧懷念過去,而是現在無甚可念、無甚可追。
畢竟連“四大天王是哪四個”這種問題,都會出現在搜索詞條第一位。
遙想當年,趙麗蓉老師在小品《追星族》裡,那一句“四大天王,頭一王,就得說是托塔李天王”,是用戲谑的方式說出了老一代人的疑惑。
而如今,“四大天王是何方神聖?”這個問題,恐怕已成為00後年輕一代的真實疑問了。
至于他們四個是否能再一次同台,難則難矣,也不是全沒希望。
現在,就讓我們來好好聊一聊香港“四大天王”自誕生的27年裡,他們一起登台的時刻。把這些記憶串聯在一起後,我們就能聽到一部由四季樂章組成的香港歌壇狂想曲。
你就不會奇怪,為什麼四大天王再一次同台,會成為劉德華的夢想。
春:橋上風雨知多少,橋下流水趕退潮香港流行音樂發展史中,“四大天王”是不可抹去的一筆,是偶像粉絲經濟的代表,也是展現香港流行文化浪潮浮沉、起落的度量衡。
1949年,内地對流行音樂的驅逐,使得一批流行音樂人紛紛湧向對流行音樂管控較松香港尋求發展。
移居香港的一批上海作詞家,如陳蝶衣、範煙橋、程小青等;作曲家,如李厚襄、梁樂音、王福齡、姚敏等音樂人,對香港本土流行音樂的發展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除去“大上海風格”的内地流行音樂文化的加入,英國流行音樂對香港流行歌曲也有很大影響,比如1964年“披頭士”樂隊就在香港掀起英文歌的浪潮。
1964,披頭士在香港太平山頂摩天台
同時,粵語歌在粵曲的演變下繼續發展。1974年,以《啼笑因緣》《浪子心聲》為代表的粵語流行歌曲開始壯大,一批以許冠傑、羅文、徐小鳳、葉麗儀、甄妮、林子祥、汪明荃等為代表的元老級粵語流行歌手湧現。
張國榮與譚詠麟
到80年代,粵語歌步入鼎盛時期,譚詠麟、張國榮、鐘鎮濤、陳百強、梅豔芳、葉倩文、陳慧娴等群星争耀。
1988年到1990年,在媒體、市場操縱下的“譚張争霸”,以譚詠麟不參加頒獎,張國榮退出歌壇結束。梅豔芳、許冠傑等巨星的相繼退隐,讓香港歌壇出現真空期。
此時,各大唱片行業公司紛紛推出自己門下的歌手。“四大天王”就這樣應運而生。
夏:燒得肌膚如情痕極又癢1990年,黎明因飾演《人在邊緣》而走紅,劉德華則因80年代出演的多部影視作品早已為大家所熟知。當時各家經濟公司通過包裝的方式打造偶像派明星,黎明和劉德華因同屬偶像派,被合稱為雙子星。
同時,張學友因其歌唱實力為大衆喜愛,這三人便又被樂壇合稱為“三劍客”。
1991年,郭富城憑借一首《對你愛不完》爆紅,此後他掀起的小旋風由台灣席卷至香港。
此時,在《東方日報》等媒體的造勢下,這四位當時最受歡迎的男歌手被封為“四大天王”,并一度沿用至今。
四位之中,張學友是唱功最佳的一位,1984年在首屆香港十八區業餘歌唱大賽中奪魁,與寶麗金簽約後正式進入歌壇。
隻是當時因為“譚張争霸”,很多男歌手的發展空間遭受兩大巨星的擠壓,當時的張學友也不例外。彷徨期的張學友通過出演《旺角卡門》獲得香港金像獎最佳男配角,他由此重獲信心。在渡過低迷期後,他便帶着他的歌曲《隻願一生愛一人》重回大衆眼前。
1986年,黎明因在新秀歌唱大賽中獲得季軍,便簽約華星正式出道。
由于長期不受重視,四年後,黎明在香港“音樂教父”戴思聰的力薦下,轉投寶麗金。
在飾演《人在邊緣》、《今生無悔》、《原振俠》等電視劇走紅後,寶麗金便開始力推黎明,他随即推出的《今夜你會不會來》、《我來自北京》、《深秋的黎明》等歌曲,引起了熱烈的反響。
同屬偶像派的劉德華初出道時,歌路坎坷,但因出演影視劇收獲了大批粉絲,還與黃日華、梁朝偉、苗僑偉、湯鎮業四人一起封為“無線五虎”。
無線五虎
在電影方面,他憑借着《旺角卡門》、《五億探長雷洛傳》兩部電影,獲得兩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提名。在歌曲方面。1989年他通過演唱自己主演的《至尊無上》的主題曲《一起走過的日子》獲得一衆歌迷的喜愛。
1984年,郭富城考入TVB舞蹈訓練班,但在香港娛樂圈他遲遲找不到出頭機會,無奈之下,他奔赴台灣發展。
結果到了1990年,他憑借一個帥氣拉風的電車廣告實現了“彎道超車”,迅速蹿紅台灣。緊接着在1991年,他憑借一首《對你愛不完》奠定歌壇地位,并憑借這股小旋風重回香港。
與其他三位的靜态型風格不同,四位裡他最擅長舞蹈,因此通過勁歌熱舞和暴風驟雨式的台風收獲大批粉絲。
這一時期,由于這四位的出現,将偶像崇拜推到了極緻,與其說香港“四大天王”是繼“譚張争霸”後,市場再想造勢的噱頭,倒不如說這是香港流行音樂發展頂峰後的再一次高峰。
且不說現在是否能有一部電影或一檔節目能讓他們四位同台出現,就是在當年,那也是少有的盛況。
秋:半枯幹的枝節于窗邊發展1992到1994年,是“四大天王”同台最為頻繁的一個時期。
當時是他們歌壇發展的上升期,也是港樂發展的又一黃金時期。
1992年,許冠傑宣布退出歌壇,同年張學友獲得最受歡迎男歌手,也成為90年代香港“歌神”的接班人。随着前輩的淡出,後輩們接力,此時無論是影壇亦或歌壇都人才濟濟,一片繁榮。
同年“四大天王”的稱号首次被提出,在區域市政局節上,他們四人首次同台演唱歌曲——四人演唱各自代表作,組成12首歌曲串燒:
《明日世界終結時》,《但願不隻是朋友》,《you and me》,《不需要愛情》,《真情流露》,《我來自北京》,《憑什麼》,《愛得比你深》,《第四完心情》,《十全十美》,《我親愛的》,《最緊要好玩》。
“四大天王”首次同台
當他們以鮮活的形象一齊出現在大衆面前時,不知牽動了多少人的神經。
1993年的香港十大勁歌金曲頒獎禮,以“四大天王”同台合唱開場。
典禮上,四人通過玩遊戲的方式揭曉最受歡迎男歌手,遊戲過後,由張國榮為黎明頒發“最受歡迎男歌手獎”。
張國榮為黎明頒獎
這一次,更是一衆天王天後們同台争豔的時刻,既賞心悅目又餘音繞梁。在梅豔芳和倫永亮的主持下,四位天王和四位天後通過互唱對方代表作的方式,進行搭配互動。
劉德華演唱《容易受傷的女人》,王菲伴舞;
葉倩文演唱《一起走過的日子》,劉德華拉二胡伴奏;
黎明演唱《堆積情感》,邝美雲伴舞;
邝美雲演唱《夏日傾情》,黎明伴舞;
林憶蓮演唱《李香蘭》,張學友伴唱;
郭富城演唱《一分鐘都市一分鐘戀愛》,林憶蓮伴舞;
王菲演唱《對你愛不完》,郭富城伴舞;
張學友演唱《情人知己》,葉倩文伴舞
譚張時期,在媒體造勢下,兩人争霸那幾年如炎炎夏日般炙熱,粉絲間的激戰也是劍拔弩張。
而“四大天王”時期,香港樂壇像是秋天般,收獲累累碩果,群星閃耀。四位的粉絲雖存在不合的情況,但與“譚張争霸”時雙方粉絲的水火不容——刮車胎、送冥币等行為相比,還是和緩一些。
當然,四家粉絲間因不合造成的不愉快也不在少數。
1993年十大中文金曲頒獎禮上,黎明的粉絲疑似拿熒光棒掂劉德華。知曉了始末的張學友,以阿倫和Leslie兩位前輩的粉絲當年鬧的不愉快為例,主動邀請另外三人合唱了一首《朋友》,既解了衆人圍,又規勸了粉絲。
我想華仔、城城、Leon一齊留下來好不好呀?我自己剛剛入行不久時,經曆了一件令我好心寒的事情。我記得頒獎典禮上面,我見到阿倫同Leslie的歌迷在場上鬧,到今時今日做到八年,到我們可以四個人站在台上面,我希望,我們四個不如一齊唱《朋友》好不好呀?——作者自譯
相比現在飯圈連着一根網線的大亂鬥,當年的粉絲紛争,是實打實的針對明星本人。粉絲在愛自家愛豆的同時,去攻擊對家的行為,實際上傷害的不僅僅是一個人。
而這些你來我往的撕扯,并沒有襯托出自家哥哥有多紅,反倒全是毫無理智可言的自我感動。
同年4月下旬,為了支援中國西部貧困地區,中港兩地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減災扶貧活動。作為這次活動的開幕式,4月18日晚,香港演藝界聯合内地知名藝人,在人民大會堂舉辦了一場史無前例“減災扶貧創明天”大型義演。
演出四位司儀:倪萍、趙忠祥、曾志偉、陳欣健
幾乎所有香港一線明星都參加了這場演出,除“四大天王”之外,還有成龍、梅豔芳、譚詠麟、林子祥、葉倩文、林憶蓮、李克勤、張曼玉、梁家輝、許冠文和在香港影壇發展的李連傑;
李連傑與成龍登台互動
梁家輝
張曼玉
林子祥
葉倩文
李克勤
譚詠麟與梅豔芳
而娛樂行業剛剛起步沒有多少年的内地,也派出了頂尖陣容:毛阿敏、成方圓、杭天琪、那英、解曉東、毛甯、林萍、陳紅和京劇演員秦占寶。
毛甯與葉倩文
解曉東與林憶蓮
群星合唱《明天會更好》
如此星光璀璨的陣容,在當時内地乃至人民大會堂的演出中,都可以說是破天荒的,節目的制作水準也很高。
在内地與香港的文化交流曆史進程中,這次義演堪稱是濃墨重彩的一筆。
演出當晚,CCTV做了延時直播,香港TVB乃至北美地區也做了現場直播,收視人群号稱達到了10億。
穿着民族服裝登台的“四大天王”
這場晚會經典瞬間比比皆是,其中之一就是“四大天王”合作的《青春舞曲》。
這四位的民歌尬唱,雖與他們本身的深情、動感的港味氣質不符,但這些極具青春氣息的民謠歌舞,卻也讓他們頗有一番萌感,同時也從側面反應出香港在融入内地的過程中的不适應和能适應。
1994年的驚天四重唱,是“四大天王”在跨越九七乃至千禧年之前的最後一次合唱,也是他們最後一次在TVB台慶的舞台上合唱。
到1999年,張學友和黎明相繼宣布退出音樂頒獎典禮,由此,“四大天王”時代宣告結束,香港天王巨星的時代也從此告一段落。
從整體上看,盡管四人各自擅長的領域不一樣,他們的“壟斷”也留下了許多争議,但他們毫無疑問是90年代香港極具代表性四位明星,是香港樂壇輝煌時期的代表。
冬:全城繁星空中千色煙花透射彌漫誰也無法猜到,千禧年後,“四大天王”時隔9年後第一次同台合唱,竟是因為一個人的離開。
2003年的4月1日,我們的哥哥離開了這個世界。這一年的第22屆香港金像獎,“四大天王”合唱《當年情》,表情凝重,聲音一度哽咽。
他們那一代人是與香港氣脈相連的。
粵樂、港影的發展,在糅合香港這座城市的氣質的基礎上,吸納國外的精華,走向國際化。
在回歸後,一批音樂人、電影人、明星向内地發展,使得他們的作品越發本土化、小衆化,缺失了原生的港味,刺激不到人們的味蕾。
而這些創作者們一旦尋求回歸走老路,又會發現無路可走。原來的創造已消耗殆盡,港樂裡情歌濫觞;港影裡武俠、動作、警匪、文藝、搞笑、僵屍等類型的電影,已無處翻新。
市場為牟利不擇手段,盜版猖獗早已埋下禍根,第一代人所秉承的保證質量,到後期已發展成向市場看齊。人才斷層,讓市場再也造不出那個時代,那些巨星。
千禧年開始,甚至97年開始,就已顯露——巨星蓬勃的時代将要結束。
2003年香港流下的眼淚一直在向我們诠釋,沒有誰的離開能完全導緻一個時代的結束。
哪怕羅文、家駒、哥哥、梅姐、霑叔都還在,他們也帶不動這個時代。
并不是誰一跳就能将帷幕拉下,那些離開,帶來的不過是在愛他們的人心上開一個缺口。
假設他們不曾離開一直都是一個僞命題,“到底是繼續精彩,還是被時代湮沒”這個問題的答案,已同他們一起離開。
說任何一個人可以靠他自己決定一個時代,這并不會顯得有多高明,隻會讓人覺得你在吹噓。
倒是時代有摧毀一個人、乃至一群人的能力。
疾病、傳媒、經濟、政治、榮辱全是社會裡夾雜的順流逆流,随便一個,都能将人毀滅。
遺憾那一代已經過去,也可惜年輕一代未曾經曆。
我們懷念的不是沉浸在虛幻裡的自我感動,也不是被流量包住的空心糖,而是在那個光芒萬丈的年代裡,那些有顔、有實力、有沖勁的群星。
銘記和回憶本來就不是錯誤,而是對流失的安慰。
與其去探讨它消亡後該被銘記的種種,還不如剝開它為何值得銘記、會被銘記的本質。
勾勒出浪起、浪息、浪湮沒有什麼意思,想記住,還不是因為它值得。
換句話說,這個時代越無趣,你就越懷念那個時代。
“相見不如懷念”這句話本就是消極的逃避。看似是懷念比相見更美好,其實是時間給懷念物裹上了糖衣。但内裡如果是糞土,糖衣再厚也會很難下口。
所以現在的一些追求流量的作品,不論再怎麼包裹,也隻會被時間的洪流快速沖刷殆盡,莫說二三十年後有誰記得,甚至兩三年、兩三月後就會被忘卻。
而那一代香港影人、音樂人用自己的實力和心血的創造,如煙花般炫目,雖即逝,但燦爛。
“刹那的光輝是不是代表永恒“,自有後人來評。
正如黃霑所說:“粵語流行曲已完全失去從前的優勢,未來或許隻能像粵曲一樣,成為古董式的精英文化,在高級文化場所變成中國曲藝來演出。”
雖然不再流行,造就了曲高和寡,且雅也不一定全是缺點,更多的倒是安慰。
回到“四大天王”,他們最近一次同台是2007年,為紀念香港回歸10周年,四人合唱《始終有你》,正如歌詞所說:
小島變巨星,感謝你小天地創天地,不舍不棄,才會了不起。
03年的告别當年情,07年的緻敬香港,皆是為時代做注。
他們那一代人始終要離開,但香港的脈搏絕不會因此停止跳動,香港始終有後來人。
70年代,80年代,90年代,00年代,香港的發展如春夏秋冬——初萌,火熱,豐收,沉寂。
但誰知後來,還會不會有另一個春夏秋冬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