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突發網絡輿情應對機制

突發網絡輿情應對機制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9-02 11:21:03

突發網絡輿情應對機制?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在多個國家和地區流行,成為廣受國際社會關注的熱點議題國際輿情深受意識形态、地緣政治、經濟發展狀況、文化交流與碰撞等因素的影響,因此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相關的輿情演變也有更深層次的含義本文拟通過對相關全球輿情趨勢與特點的分析,為我國健全應急傳播體系、提升國際傳播能力提供建議,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突發網絡輿情應對機制?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突發網絡輿情應對機制(重視互聯網對突發事件輿情演變的影響)1

突發網絡輿情應對機制

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在多個國家和地區流行,成為廣受國際社會關注的熱點議題。國際輿情深受意識形态、地緣政治、經濟發展狀況、文化交流與碰撞等因素的影響,因此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相關的輿情演變也有更深層次的含義。本文拟通過對相關全球輿情趨勢與特點的分析,為我國健全應急傳播體系、提升國際傳播能力提供建議。

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全球輿情演變路徑

在發生之初和暴發期内,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會破壞已有的社會秩序和公共衛生事件防控體系。各國的疫情防控措施和相關政策會受到政治體制、文化傳統、經濟發展水平等因素的影響,其反應速度和治理能力也有所差異。但總體上看,有關國家和地區的輿情态勢多會經曆從驚訝、焦慮到情緒平複乃至恢複樂觀的過程。研究分析新冠肺炎流行背景下的全球輿情,我們也可以看到類似的演變路徑。

美國學者曾發表其研究成果表示,在對2020年1月的“推特”信息進行統計篩選後,他們發現推特上與新冠肺炎有關的信息中,恐懼是最常見的情緒表達,49.5%的推文表達了這種情緒;驚訝是有關推文中第二常見的情緒,占比為29.3%。新冠肺炎疫情流行初期,在國外有關媒體對于中國的報道中,雖然涉及疫情的内容有所增加,但是并未真正将報道重心轉移至疫情。中國日報社國際傳播研究室對境外70家主流英文媒體報道的分析顯示,2020年2月3日至3月6日間,這些媒體的涉華稿件中與疫情相關的占比93%,其餘多與中美貿易關系有關。将上述與疫情有關的稿件進行分類後可以發現,它們共涉及了12個議題,可見有關報道的議題設置多是圍繞疫情對其他問題的影響進行的,其重點并不在疫情本身。

此後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有關問題逐漸成為全球性議題,國際輿論開始更多地關注疫情本身。有關機構發布的全球疫情新增确診趨勢圖顯示,2020年3月23日左右,許多國家的新冠肺炎确診病例出現了大幅增長,疫情在全球範圍内進入了擴張期。在這一階段,域外相關國家公共輿論的主要議題偏向衛生知識普及和疫情防控工作部署。整體輿情偏向樂觀,認為新冠肺炎無法快速擴張,人們對各自國家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防控能力充滿信心。

2020年3月至4月,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進一步擴散,出現新增确診病例的國家數量逐漸增多,疫情涉及的地域愈發廣泛;并且在區域層面上,意大利等少數國家的疫情發展速度遠超平均水平,呈現出單個國家疫情突出的局面。全球與區域性的疫情發展态勢不容樂觀,從各類渠道發布的信息來看,人們的情緒逐漸由驚訝向焦慮、恐懼等轉變。在這一階段,急劇增長的确診病例與不相匹配的全球疫情防控措施産生矛盾,國際輿情中對于疫情防控措施與政策的關注不斷增加,對于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輿論監督規模不斷擴大。

從2020年4月開始,随着各國政府和民衆對疫情的認知不斷加深,應急反應系統逐漸适應,盡管疫情整體形勢依然嚴峻,但新增确診病例的上升幅度與整體防控難度趨于穩定。公共輿情也逐漸從疫情發生初期的恐懼、對各自國家防控形勢的焦慮轉變為對疫情的常态化對待。不少疫情防控有效的國家已經進入複工複産階段,疫情防控體系逐漸完善,社會重拾發展信心。

移動互聯帶來全球輿情新特點

移動互聯網在全球的深度發展讓社交媒體平台成為此次疫情防控中的主要輿論場地。信息爆發時代讓此次事件的全球輿情呈現出更多新的特點。

第一,社交媒體不斷發展,可視化傳播成為主流。随着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社交媒體因其交互性、分享性成為聚合各方意見的新型輿論場。全球性議題的出現,提高了公衆使用社交媒體的強度,一方面公衆需要在社交媒體上獲取各方信息。另一方面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帶來的出行困難、在家隔離等讓個人不易通過面對面的直接交流獲取信息,公衆需要通過社交媒體滿足自身的社交需求。

此外,可視化傳播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信息傳播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圖片、視頻等可視化傳播形式已然成為此次疫情中信息表現的主要方式。個人作為傳播者,通過拍攝自身周圍的環境來反映不同城市、不同地域、不同社區的疫情防控狀況,讓疫情相關信息變得更加豐富多樣。

第二,國家間的競争更為隐晦,輿情更為複雜。國家利益、政治立場等是國際傳播中長期存在的主題。雖然馬特拉提出“傳播世界化”,強調客觀而無偏向性地讓信息進行純粹地理空間意義上的跨國傳播,剝離其與政治權力相關的意識形态内涵,脫離各種國家利益和國際戰略。盡管當前互聯網的全球普及,讓更多非官方語言主題介入傳播,有時甚至讓人感覺個人、民間組織、商業組織等的“聲音”大過官方媒體,但既有政治立場已滲透到傳播領域的各個角落。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的信息傳播也難以超脫出國家立場的影響。部分國家無視中國在全球抗疫中發揮的積極作用,不斷發出“污名化”中國的言論,其根本原因是國家之間的利益競争。為了改變“西強我弱”的國際傳播格局,我們還需要在已有進步的基礎上,更加重視國際傳播能力的提升,構建新的話語體系,努力實現國際傳播格局中的力量均衡。

第三,群體極化現象突出,輿論風暴演變加劇。在人人可為傳播者的時代,人們在發布信息時,往往會有意無意地放松對于信息内容質量的把控。快速發展的媒介技術讓人們的媒介接近權不斷加強,但許多人仍未具有足夠的與之相對應的媒介素養。公衆易被帶有強烈情感共鳴或帶有偏見的信息内容所誤導。而互聯網的匿名性與集聚性讓擁有共同情感或利益訴求的公衆能快速聚合在一起,一經引導就能迅速形成輿論風暴,不斷地将更多公衆卷入其中。

在以全球公民為基礎的全球傳播中,因相同理念而聚合的網絡群體更加龐大,人員構成更為複雜。同時互聯網的匿名性也讓網絡群體更為不穩定。這種不穩定一方面是組織結構上的松散易崩離,另一方面是群體決策與群體意見更易極端化。在“有力論據理論”中,公衆通過群體中不斷獲得新的論據與資料而加強已有觀念或偏移意見。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下,世界各地的疫情防控舉措、事件都在不斷成為新的論據及資料,這些信息内容讓既有的群體意見不斷強化或偏移,使得群體意見更加極化。疫情的擴散與每個人息息相關,當觸及個人利益時,原本看似松散的公衆就會行動。而在不實信息的影響下,更容易産生群體極化現象,人們的心理會更加脆弱,行動或話語更加偏激。

當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相關輿情趨勢與特點深受移動互聯網以及社交媒體的影響。以此兩者為基礎的信息傳播方式讓輿情更加複雜多變,使得各國對國際傳播的管控與治理更具難度。各國應從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輿情中吸取教訓,在推動政治經濟恢複正常秩序的同時,也需要重視應急傳播與國家形象的再次建構。

(本文系重慶市社科規劃重大委托項目“應對重大公共突發事件全媒體傳播研究”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重慶工商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标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将及時更正、删除,謝謝。

來源: 人民日報客戶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