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來源于網絡
—
什麼是“白熊效應”?白熊效應又被稱為反彈效應,源于美國哈佛大學社會心理學家的一個實驗,他要求參與者嘗試不要想象一隻白色的熊,結果人們的思維出現強烈反彈,大家很快在腦海中浮現出一隻白熊的形象。
簡單地說,就是越讓你刻意不去想一件事,你就會越想。就像對于總是會失眠的人來說,當别人越告訴你,睡覺前不要胡思亂想時,你往往越會胡思亂想,從而加重失眠的情況。
再往感情中延伸,當你越不想想起一個男人時,這個男人反而越會在你的腦海中揮之不去。這所有的一切,根源其實用白熊效應,都能有所解釋。
心理學上講,人的思維,就是會呈現出一定的逆反趨勢。當我們面對一段感情時,不管你再如何自我催眠,如何信誓旦旦,一定會忘記對方,其實都是在做無用功。
因為無論你如何堅定,都逃脫不了心裡這個怪圈。因此,當你想放下一個男人,一段感情時,最好的方法不是拉黑他,也不是删除他,而是巧妙利用“白熊效應”。
在這方面利用得比較好的一個案例,我第一時間想起了《知否》裡面的小公爺。衆所周知,明蘭對于小公爺來說,是一個無論如何都忘不掉的執念。
因為沒有得到,因為曾經做錯過選擇,這成為小公爺心中最大的一個遺憾。所以,即便明蘭嫁給了别人,愛上了别人,哪怕明蘭生了孩子,他都沒辦法把明蘭忘掉。
一是因為不想忘記,二是因為無論如何他都忘不了。可是,當後來,他看到明蘭的幸福,顧廷烨對明蘭的好,以及回想起明蘭對他說過的話,還有身邊申氏對他掏心掏肺地好時,他放下了對明蘭的執念。
在這個過程中,其實他的心理變化恰好符合了白熊效應。前期越想放下,就越放不下。可當他明白了遺憾就是遺憾,過去了就再也回不去了,從内心開始适應和接受順其自然這個最終宿命時,他就釋然了,也開始接受身邊人的感情。
他通過白熊效應得到了什麼呢?無非一個道理,當你遇到忘不了的事情,忘不了的人時,可以适當發洩,但絕不能逃避,也不能無意識強迫自己逃避,一切順其自然,等待時間使得你的心境發生變化,在這個過程中,那些讓你覺得痛苦的,都會在不知不覺中,讓你沒有那麼痛苦,如同過眼雲煙一般,讓你釋懷。
想要放下一個人,需要學會注意力轉移
當愛走了,當曾經深愛的那個人離開了我們,想要忘記曾經的點點滴滴,并不輕松,也不簡單。可以說,對每一個人來說都很難。
每當這個時候,你需要第一時間告訴自己:“無論如何,都回不到從前了”。當你接受這個事實時,接下來要做的,不是借酒消愁,也不是努力去忘記,而是轉移自己的注意力。
心理學上講,“情感轉移”是一個補償方法。當你在這個人身上得不到想要的感情時,不妨試着讓自己跟另一個合适的異性接觸起來,先滿足自己的需求,不要讓自己孤單一個人,并在合适的時間,開啟新的生活模式。
當然,切記注意不要再次輕易陷入一段感情,否則,還會受到一次傷害。這個方法雖然冒險,但卻可以在短時間内不去想那個人,沉浸在新的情緒裡。
想要放下一個人,不如先讓自己忙起來
讓自己忙起來,是一個最好不過的方法,也可以說是上上策。見過很成功的兩個案例,有位朋友在失戀後,把自己關在屋子裡将近一個月,這一個月裡,她暴飲暴食,嗜睡。當她暴增30斤時,她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
接下來的一年時間,她都在跟一身肥肉做鬥争,終于恢複到了以前的自己。而就是這大半年裡,她把精力和重心轉移到減肥這件事上之後,竟然意外發現,曾經讓她念念不忘的那個人,就這樣忘掉了,再次想起來,絲毫情緒波動都沒有。
另一位朋友,則是在失戀後,把全部精力放在了工作上,雖然并沒有得到很大的晉升,但整個人也改變了不少,最重要的是,她竟然也慢慢放下了曾經以為一輩子都放不下的那個人。
當你忙起來的時候,很難有時間想起一個人,不去刻意忘記,也不去刻意想起,做到這兩點,很容易就能随着時間去釋懷。
畢竟,沒有人會永遠陪着你,我們總要學會一個人面對這個世界,一個人去成長。
想要放下一個人,别想着逃避,否則會适得其反
想要忘記一個人,最忌諱的其實就是逃避。逃避意味着時刻提醒你有這個人的存在,有這段感情的存在。越逃避,越無法忘記。就像白熊效應一樣,越不讓你回想,你就越容易想起。
任何人結束一段感情時,其實都需要時間,也都必将會開啟一段新的生活。總有一個過程,讓我們去适應。
你所謂的拉黑,删除,這僅僅是一個舉動,什麼都改變不了,反倒讓你耿耿于懷,愈加放不下。
張小娴曾說過,想要放下一個人,最好的方法不過是時間和新歡。如果還是放不下,無非是時間不夠長,或者新歡不夠好,而不是這個方法不管用。
終于一天你會明白,感情和與我們擦肩而過的那個人,都注定是我們人生中的一部分,隻要你能夠學會順其自然,不要擔心忘不了,說不定,你忘記的速度會比你預想中的要快很多。
因此,當你放不下一個人時,别傻傻得先去拉黑和删除他了,不妨就讓他在你的視線中,然後去嘗試做别的事情。
等你回過頭來,或許已經在不知不覺中,擁有新的幸福了。
END.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