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想要做一回蘇州人,去同裡古鎮肯定不會出錯。
走三橋、坐烏篷船、逛園林、吃蘇幫菜、去茶社聽評彈,同裡的一日生活正反映了老蘇州的風雅情調。
同裡古鎮地處蘇州市吳江區,為江南六大古鎮之一,建于宋朝,已有千年曆史。現如今保留下來的建築以明清時期為主,主要建築包括有私家園林、寺觀、橋梁等。
其中,退思園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太平橋、吉利橋和長慶橋組成的三橋景觀也成為同裡古鎮的一絕。
同其他江南水鄉一樣,同裡古鎮也離不開水,更是有“無水無同裡”的說法。
“川”字形的15條小河把整個同裡鎮分隔成七個小島,但鎮内的49座古橋又将其連成一體,使其成為江南古鎮中的“獨一無二”,并以“小橋、流水、人家”著稱。
同裡三橋:太平橋、吉利橋、長慶橋
走三橋、坐烏篷船是同裡一日生活的必備。若少了這兩個環節,便失去了對江南水鄉生活的深刻體驗。
走“三橋”指的是太平橋、吉利橋和長慶橋,這與當地民風習俗有着緊密的聯系,象征着吉祥和幸福。當地人認為,“走橋”是為避災求福。
三橋曆史悠久,始建于明洪武二年,其風俗大概是在清乾隆中期形成。在過去,每逢有新生兒滿月、婚嫁喜慶,當地人都會去“走三橋”。包括老人在過66歲生日時,午餐後也會去“走三橋”,以圖吉利。
但走三橋是有講究的,順序不能錯亂。
一般是先走吉利橋、再是太平橋、接着是長慶橋,繞行一周,不走回頭路。舊時婚嫁時,新郎背着新娘過吉利橋,然後抱着新娘過太平橋,最後牽着新娘的手過長慶橋。
走完三橋,有“三生三世”生生世世的美滿之意。果然,蘇州人的浪漫表達是含蓄的,每一個細節都是最深情的表白。
直到今天,“走橋”的風俗依舊在默默傳承着,表達着對美好未來的憧憬,而這也是同裡文化的重要組成。
坐烏篷船:體驗東方威尼斯
烏篷船是江南地區的一種獨特的水上交通工具,行則輕快,泊則閑雅。船身狹小,船篷低矮。船闆上輔以草席,可坐可卧。
在過去,烏篷船既是人們出行的交通工具,也是水上集市所經營的一種攤位。
臨河而築、枕水而眠的同裡人與烏篷船之間的聯系是及其深遠的。這座古老的江南小鎮被譽為“東方威尼斯”。
我建議一早或傍晚時分去坐船,趁着陽光穿透樹蔭,将自己和烏篷船送入那束光中,送往如畫的風景中,這也是對舊時同裡鎮生活的一種延續。
兩岸是蔥蔥郁郁的樟樹,樹蔭下是水墨般的橋街相連,臨河水閣。在這自然與建築之間,當地人的生活刻畫顯得極為生動。
或在水岸洗滌、或坐在青石凳上聊家常、或在樹下看景……清閑自在、緩慢不躁的生活狀态教人十分向往。
有趣的是,水面的波光粼粼因為陽光的散射而落在屋檐下的白牆上, 它像是一幅有生命的畫,以其靈動的波紋喚醒了小鎮的芳華。
難怪有人說,同裡是一座着“活着的古鎮”。它不僅保留着原來的生活風貌、建築格局,也将每個人時光也都保留了下來。
逛園林: 退思園、耕樂堂、嘉蔭堂
退思園
我國著名古建築園林藝術學家陳從周曾這樣評價:“同裡是一座古代建築的博物館,而退思園又是這座博物館中的一顆璀璨明珠”。
那麼,退思園無疑是“鎮館之寶”,嘉蔭堂、耕樂堂等皆為“重器”。這是同裡一日生活中必去感受的風雅之一。
作為是世界文化遺産,且是江南古鎮中唯一的世界文化遺産,退思園是園林之選的首推。它是江南古鎮建築園林中的精髓,是蘇州古典園林的代表作之一,
退思園始建于清光緒十一年,其主人名為任蘭生,設計者為當地有名的畫家,名為袁龍。
這是一個玲珑小巧,布局獨特的私家園林,它打破了傳統的前宅後院的縱向布局,設計成西宅東園的橫向布局,亭台樓閣、廊坊橋榭、廳堂房軒,一應俱全。前後進出依次是住宅、庭院、花園。
其中,花園是退思園的精髓所在,面積占整座宅園的一半以上,以荷花池為中心,假山、建築、花木環繞周圍,高低錯落,疏密有緻,被譽為是“小型園林的典範”。
耕樂堂
作為同裡八景之一,耕樂堂的園林景觀也十分小巧。整個建築坐西朝東,臨河而築,系明代處士朱祥所建。
據記載,耕樂堂建初是五進五十二間。如今尚存三進四十一間,有園、有齋、有閣、有榭、有池,大多是清代時期的了。
其中,最美的還是荷池。荷池四周湖石鑲砌,高低參差,清幽别緻,将江南的古典與溫婉凝聚在一起,袖珍型山水園林無局促感,教我心生羨慕,又無限向往。
荷池南面有鴛鴦廳,面闊三間,窗明幾淨,與環秀閣隔池相望,一高一低遙為對景。
環秀閣跨水而築,造型别緻。從環秀閣繞假山輾轉而下,便是桂花廳。桂花廳自成院落,院中植有金桂、銀桂兩株古樹。每逢金秋,古桂依然馥郁芬芳。
不由贊歎,古人為留桂香而建一廳,真是風雅極了。在退思園内,也有一處桂花廳。
嘉蔭堂
嘉蔭堂始建于1922年,談不上太古老,但光陰似箭,依舊給予了它柔和,典雅的氣質。
嘉蔭堂的規模不算太大,走馬觀花可能幾分鐘就結束了,但細看江南建築中的木雕、石雕。你會發現“乾坤”藏得極妙。
嘉蔭堂的正門采用石庫門式的牆門,穿過正門,隻見’福、壽、祿”三星躍居正脊中心,額首微笑,可見主人家用心。其主體建築俗稱“紗帽廳”,系仿明結構,整座大廳高大寬敞,肅穆莊重。
罕見的是,紗帽翅上刻上了(三國演義》中的“古城會”、“三英戰呂布”、“三顧茅廬”、‘草船借箭”等八幅形象逼真、呼之欲出的圖畫,讓人不由拍案叫奇。這組木雕現已被“中國戲曲志·蘇州分卷”收錄。同時,這裡的石雕也非常考究,值得一看。
吃蘇幫菜:承恩堂庭院私房菜
蘇州人會吃,早已不是什麼秘密。蘇州人會造精巧的園林,同樣也會做精細的蘇幫菜。來蘇州,如果不去嘗一嘗蘇幫菜,等同于沒去逛園林一般,萬般遺憾會失去無限風趣。
吃蘇幫菜,同裡鎮哪個位置最好?
就去承恩堂庭院私房菜吧。
承恩堂由同裡淩氏住宅改建而成,是一個具有300多年曆史的老宅。
宅院雖不大,但自有一方天地。内栽有名貴古樹,樹下擺有茶桌,且亭台、樓榭、小池、根雕藝術一個也不少,處處展現了江南園林的韻味,也體現了“以小見乾坤”的園林特點。
承恩堂庭院私房菜主打的正是蘇幫菜色,口味鮮甜,烹調技藝以炖、焖、煨著稱,重視調湯,保持原汁,招牌菜以“承恩堂秘制八寶鴨”為名。
實際上這裡的每一道都堪稱“招牌”,包括有美味時令糟蝦、承恩堂秘制香醉六月黃(螃蟹)、雞汁野白魚、秘制冰糖野河鳗、雞頭米百合炒蝦仁、松鼠桂魚、田螺塞肉煲、承恩堂草紮東坡肉等。
這些菜品偏甜,卻是恰到好處的甜,體現了蘇幫菜的靈魂。
南園茶社:喝茶、聽評彈
我理想中的下午茶是一壺茶、幾碟幹果小點心,然後聽着小曲兒,或評彈或相聲或古筝、二胡演奏。簡而言之,是充滿東方的古典、素雅、樸實無華。
恰好,南園茶社符合了我所向往的意境。
南園茶社位于同裡古鎮南端的小菱灣,是一幢兩樓兩底的老木樓,人稱“江南第一茶樓”。
據史料記載,在明初時期,每當東方破曉,南園茶社一帶,河埠舟楫争泊,出水魚蝦起市,往來客商雲集,猶如一幅生動的水鄉曉市風情畫。由此,還被文人墨客稱作“南市曉煙”,是同裡的八景之一。
茶社建築全部是傳統的磚木結構,門面為清代風格的木雕裝飾,上下兩層,均可坐下喝茶。一樓給我的感覺是認識茶社過往、舊時同裡人生活的地方。
南園茶社去掉中間兩個字即為“南社”,南社是辛亥革命時期江南著名的進步文學團體,由陳去病、柳亞子等人發起。在今天的同裡古鎮内,至今留存着陳去病故居,現是江蘇省不可移動文物之一。
但若聽評彈,感受老蘇州的情調,還得去二樓(樓上有個“曲苑班”)。據悉,除了評彈,還有江南絲竹、宣卷、戲曲、小調等。
倚窗品茶,臨河看景,百年曆史與水鄉風情都融合在這小小茶樓中。
茶社有紅茶、綠茶、花茶等供應,還送熏青豆、羅蔔幹、襪底酥等各種茶點,套餐價格不等。
通常是有58元/杯(送茶點)、38元/杯(送茶點),且每杯茶水的種類也有多個選擇。這些茶水可無限續杯,自己拿水壺,喝完自己倒。同時茶社也有飲品供應(送茶點)。
同裡“一日生活”
古鎮水鄉何其多,大大小小,皆如璀璨明珠散落在江南地區。但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來了就不想走的古鎮水鄉并不多。恰好,同裡就是其一。
故地重遊,它依舊是當年我所初見的樣子,不論時間過得多快,時光依舊溫柔。它像是在收藏着這些溫柔,然後送給每一個前來的人,包括我這個來了多次的人。
實際上,我這次在同裡住了三個晚上,“一日生活”的總結是以四天三晚的形式慢慢品味、細細體驗。
煙火氣也罷、詩意也罷,古色古香的韻味因為時間的沉澱而散發出一股看不見、摸不着、聞不到的奇妙意境。這種意境,唯有靜賞、唯有融入,方知江南如此好。
其間還去尋覓了一些老字号的糕點鋪、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産,如林家鋪子、蘇州宣卷、同裡醬、“剪南春”剪紙等(會單獨綜合一篇分享于大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