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地球史詩:四十六億年有多遠》:苗德歲著;青島出版社出版。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唐代李紳的這首詩除了以憫農之心教育人們珍惜糧食,還闡明了一個十分簡單的道理:隻有了解了的東西,我們才能更好地珍惜。這也是我寫作《地球史詩:46億年有多遠》這本書的初衷:幫助青少年讀者了解并珍惜地球——這個浩瀚宇宙中我們賴以生存的唯一家園。
在相當長時間裡,人類對自己栖身的居所幾近一無所知。在哥白尼之前,人們普遍相信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太陽圍着地球轉;在人類進入太空之前,我們根本無從體會地球的渺小、脆弱、美麗、獨特和珍貴。我在本書開頭說:“我們第一次認識了這個地方。這是一顆美麗的、以藍色和白色為主色調的星球,是太陽系乃至宇宙中迄今所知唯一存在着生命的星球——它是茫茫宇宙中的生命之舟。”我們有無數理由去愛護它。
作為一個不斷變化的星體,地球已有46億年的演化曆史,從地心到地殼、從海洋到陸地和大氣圈,地球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變化。如果我們對這一切不甚了了且缺乏好奇心的話,就會十分危險,因為地球的命運就是我們的命運,地球的未來就是我們的未來。
我在書末指出,在大約46億年的地球曆史上,沒有任何物種像人類這樣對氣候和生态系統施加了如此巨大的影響。人類活動已導緻了全球氣候變暖、森林大面積萎縮、生物多樣性減少、海水酸化等現象。面對挑戰,人類自當積極作為。隻要我們充分認識到能源和環境危機的嚴重性和迫切性,各國人民共同努力,完全有希望創造出綠色文明。作為個體,我們從日常做起,節約一粒米、一張紙,少用一個塑料袋,在點滴行動中保護地球家園。
以上便是我為什麼要講述地球故事的原委,但如何講好這一宏大的故事?動筆之前,我和本書責編深入交流并取得共識:發揚創新精神,把書做得與衆不同;注入通識教育理念,讓青少年讀者看到科學、人文與藝術必需而且完全可以融會貫通,以培養其全面發展的潛力。
講好故事是科普作品的靈魂。然而,把地球科學專業知識“無障礙”地介紹給青少年讀者并引起閱讀興趣,并非易事。所幸我師從過數位國内外著名教育家和演說家,從他們那裡學到一些“竅門”,加上近年來我已出版十幾本生物演化論和生命科學方面的科普書籍,積累了一定經驗。簡言之,科普寫作要有誠實嚴謹的科學性、引人入勝的故事性、旁征博引的趣味性以及寓情于理的文學性等,使讀者被深深吸引。
給小讀者寫科普作品,當然要求更高。首先,自己要對學科知識爛熟于胸,否則根本無法給孩子們講清楚。其次,要會講故事。再次,要調動一切文學手段,寫得妙趣橫生,不能平鋪直叙如白開水一般,讓人讀來味同嚼蠟。最後,也是最重要的,要讓小讀者讀完,深感自己把這些深奧的東西“一下子就整明白了”,“今後我也能當科學家!”——這是青少年科普的初衷:弘揚科學精神、傳遞科學理念、激勵科學探索、啟發科學思維、領略科學之美。實現上述目的,傳授科學知識很重要,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們保持童真、童趣和好奇心,不要讓書本知識禁锢了想象力。
《地球史詩:46億年有多遠》是“寫給孩子的自然科學”叢書的第一冊。該書出版以來,受到了廣大讀者喜愛,并榮獲2021年度“中國好書”等諸多獎項。這本書成功的背後凝聚着很多人的辛勤勞動,以及國内同行的無私幫助。時下市場上有許多引進版的青少年科普書籍,其中不乏優秀作品,但也有一些不盡如人意。中國地理地質資源豐富多彩,地球科學研究也很深入,在某些領域已處于國際領先地位。我們應當給孩子們講好地理地質故事。《 人民日報 》( 2022年07月12日 20 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