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先來說“三皇”,而說“三皇”之前,且先提一下“皇”字,如何解釋。
“皇,大也。日出土則光大,日為君象,故三皇稱皇。”(出自吳大澂《說文古籀補》)
意思是太陽從土地裡升起來,照耀整個大地,是為大也,是對太陽的敬畏之情。
還有一種說法是:“皇”字最初出現在商朝甲骨文中,字形如火焰升騰的樣子,莊嚴而偉大。
因此,古人就用皇字來稱呼有大功德,且讓人敬畏的人。隻是後來成了君王的專用。
所以,“三皇”中的“皇”是形容詞,指“大”和“美”,用來贊頌偉人或是用來稱呼神。而不是名詞,用來特指君王。
了解了“皇”字之後,再來說“三皇”究竟是誰?
《楚辭》中有“三皇”:西皇,東皇,上皇。
後來又出現了一個:天皇,地皇,泰皇。
漢朝《尚書大傳》中的“三皇”:燧人,伏羲,神農。
《春秋運鬥樞》:伏羲,女娲,神農。
《禮》:伏羲,祝融,神農。
《白虎通》:伏羲,神農,共工。
《世經》:伏羲,神農,黃帝。
更有意思的是,道教經典中還将“三皇”分為初,中,後,三組。每組三人,“三皇”成了九人的統稱了。
由此可以看出,“三皇”沒有一個固定的說法,就看自己選擇誰的觀點了。但不可否認的是,被列入“三皇”的,要麼是神,要麼就是對人類有大貢獻的人。
“三皇”雖然找不到一個固定的說法,但卻能夠反應古人對這些人的敬仰與感激之情。也許“三皇”是誰并不重要,人們隻是需要一個信仰,一個能夠給他們帶來光明的信仰。
接下來是“五帝”,我們還是先理解“帝”,是什麼?
“帝”,最初見于商代甲骨文,字形像祭天構起的木架。本意為“天帝”或指“祖先”。後來又延伸為人間的“帝王”。
最早出現“五帝”一詞的,是在《荀子》這本書中,但并沒有說出“五帝”具體是誰。
之後在《五帝德》中,确定了五個人:黃帝,颛顼,帝喾,堯,舜。
《戰國策》中有五帝,為:伏羲,神農,黃帝,堯,舜。
《呂氏春秋》:太昊,炎帝,黃帝,少昊,颛顼。
《尚書序》:少昊,颛顼,帝喾,堯,舜。
《通鑒外紀》:黃帝,少昊,颛顼,帝喾,堯。
後來,還出現了五色帝,在《春秋緯》中有:蒼帝,名靈威仰;赤帝,名赤熛怒;黃帝,名含樞紐;白帝,名白招拒;黑帝,名汁光紀。
大體來說,“五帝”是上古人間帝王中的五位。隻是不同書中有不同的說法,沒有一個具體的規定。
無論“三皇五帝”是誰,都是為人類發展做出貢獻的人。提到“三皇五帝”,我們不自覺得就會想到,那定是古代偉大的,值得讓人敬仰的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