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人很少長智齒?特别聲明:本文為新華網客戶端新媒體平台“新華号”賬号作者上傳并發布,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華号的立場及觀點新華号僅提供信息發布平台,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為什麼有些人很少長智齒?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特别聲明:本文為新華網客戶端新媒體平台“新華号”賬号作者上傳并發布,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華号的立場及觀點。新華号僅提供信息發布平台。
編者按:開闊新視野,分享好知識!《新知問答》是新華網客戶端和知乎聯合出品的知識類問答欄目,緻力在互聯網海量信息中發現、聚合和傳播高品質原創内容。
智齒,對于很多人來說可能是最熟悉的一組牙齒,它們難以承擔咀嚼功能卻經常引發口腔炎症。對于這種明顯不合人類預期的生理結構,常見的解釋是,這是人類進化中不再發揮作用的遺迹器官,但是,很遺憾的是,作為“遺迹”的智齒卻不能真正退化掉。
智齒,也就是人的第三磨牙,一般會在青春期時開始萌出。除了少部分人能夠形成正常的智齒咬合關系或者缺少智齒,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和智齒有關的往往都是痛苦的經曆。它們可能向各種方向傾斜,甚至橫卧、倒立在颌骨中,頂壞鄰牙,帶來冠周炎、齲齒、間隙感染、骨髓炎及其他疼痛。在各種關于人體“多餘器官”的文章中,智齒都榜上有名,似乎它們已經無法發揮任何實際作用,是一種在進化中應該被抛棄的器官。
失去了用途的器官就會逐漸退化,這種對退化的理解其實非常接近拉馬克(Jean-Baptiste Lamarck)的理論,也就是“用進廢退”與“獲得性遺傳”。比如,長頸鹿祖先努力伸長脖子,後代便得到了長脖子的遺傳特征,而達爾文對此的理解則是适者生存和繁殖成功率差異,長脖子的個體比短脖子的更适應環境,更容易留下自己的基因。現在我們已經知道,實際上的情況更接近達爾文的猜想。
人類的咀嚼系統也經曆了類似的“退化”,包括黑猩猩、大猩猩以及我們的祖先南方古猿在内,大多數靈長類動物都有強大的咀嚼肌,相比之下,現代人的咀嚼肌都小得多。與退化緊密相關的是最晚發生在240萬年前的一次基因突變,MYH16蛋白關系着頭部咬肌和颞肌中的肌肉構成,而基因突變導緻的MYH16失活讓這些肌肉中的快肌纖維大量減少,咀嚼肌變小,咬合力也大大下降,但是另一方面,因為不再需要為臃腫的咀嚼肌提供支撐,人的顱骨有機會更晚閉合,并允許腦容量越長越大。
到了180萬年前,我們祖先的犬齒已經變得短而鈍,在25萬年前,早期智人的颌骨便已經非常短。現在,我們的面孔幾乎是垂直的,已經沒有了突出的颌骨。
的确,人的下颌骨越變越小,長時間積累的基因突變讓我們擁抱了越來越大的大腦和相對來說更小的颌骨,但是這卻并不是現代人面臨智齒問題的直接原因。
這是南方古猿露西的頭骨,是一塊人類近親尼安德特人的下颌骨,另一塊是來自河姆渡文化的上颌骨。他們共同的特點便是都有正常萌出的第三磨牙,也就是智齒。事實上,在人類的絕大多數歲月裡,智齒絕不是什麼讓人頭疼的問題,而是一組正常發揮功能的普通牙齒,自然也不會出現負向選擇。
在大汶口文化大墩子遺址中,盡管已經出現了智齒阻生的現象,但是智齒全部萌出的比例仍然高達75.5%。再近一些,人類在整個曆史時期缺失智齒的概率都沒有太大差别,而智齒擁擠的情況卻随着時間的推移加重。維多利亞時期智齒阻生概率遠高于中世紀歐洲,而現代人的智齒阻生和咬合的情況則變得更加糟糕了。由此可見,智齒問題是一個正在進行的過程,而非什麼遙遠的故事。在短短幾千年時間内,世界各地都出現了牙齒情況惡化,生存環境的改變是比基因更重要的因素。
由于骨骼對張力的反應,颌骨會在發育過程中逐漸變得強壯,而牙齒的大小則在形成後不會有變化。理想狀況下,颌骨在特定的壓力環境中發育,合适大小的牙齒會恰好适合颌骨的尺寸,但是如果實際的張力小于自然數值,颌骨便會發育不足,當個體的牙齒沒有足夠小的時候,颌骨就無法容納所有的牙齒。人類的确經曆了一個徹底改變用牙強度的快速過程——農業革命。
人類從農業社會開始,便在食用越來越軟的食物,使用更适合吃堅硬塊莖和肉幹的颌骨咀嚼粥和稀飯,曾經需要咀嚼幾十上百次才能獲得的能量,在農業社會隻需要咀嚼幾下,到了工業社會的今天,堅硬食物所占的比例變得更小了,也就是說,我們沒能為颌骨提供所需的鍛煉,我們的智齒問題本質上不是牙齒長得太多、長得太大,而是我們現在吃得太軟導緻颌骨太小,沒有空間容納所有的牙齒。這就好比古代人比現代人身高更矮是因為沒有足夠營養長高,而現代人智齒阻生多發則是因為我們再也不會有足夠的咀嚼強度。
關于牙齒,農業革命後的人和更遠的祖先顯然有不同的經曆,而就在這短短的幾千年中,我們也并非長着同樣的牙齒。顔回在二十幾歲就掉光牙齒,華盛頓在就任美國總統時嘴裡是一口假牙。對于生活在現在,既有能力保存牙齒,卻又高概率智齒阻生的你我,還是直面現實,不要期待重返祖先的生活方式,或者期待智齒神奇地退化掉。當智齒影響其他牙齒時,還是拔掉為好。
作者:混亂博物館(新華号用戶)
聲明:本文内容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新華網客戶端和知乎的立場及觀點。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注明出處。
來源:新華号 新知問答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