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從生物圈到細胞
一、相關概念
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也是生物體代謝和遺傳的基本單位。
真核細胞
▲ 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
▲ 細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統。
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 細胞→組織→器官→系統(植物沒有系統)→個體→種群
→群落→生态系統→生物圈
二、病毒的相關知識:
1、病毒(Virus)是一類沒有細胞結構的生物體。主要特征:
①、個體微小,一般在10~30nm之間,▲大多數必須用電子顯微鏡才能看見;
②、▲僅具有一種類型的核酸,DNA或RNA,沒有含兩種核酸的病毒;
③、▲專營細胞内寄生生活;
④、▲結構簡單,一般由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質外殼所構成。
2、病毒可分為:動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細菌病毒(即噬菌體)三大類。根據病毒所含核酸種類的不同分為DNA病毒和RNA病毒
第二節 細胞的多樣性和統一性
細胞分類
一、細胞種類:根據細胞内有無以核膜為界限的細胞核,把細胞分為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
二、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的比較:
種類
原核細胞
真核細胞
細胞大小
較小(1—10um)
較大(10--100 um)
細胞核
無成形的細胞核,遺傳物質集中的區域稱為拟核。無核膜,無核仁。▲DNA不和蛋白質結合(即沒有染色體)
有成形的真正的細胞核。有核膜,有核仁。▲DNA和蛋白質結合成染色體
細胞質
除核糖體外,無其他細胞器
有各種細胞器
細胞壁
有。但成分和真核細胞不同,主要是肽聚糖
植物細胞、真菌細胞有,動物細胞無
細胞分裂
二分體、出芽;▲沒有有絲分裂
▲能進行有絲分裂,減數分裂、無絲分裂(蛙的紅細胞)
代表生物
放線菌、細菌(如硝化細菌、乳酸菌、大腸杆菌、肺炎雙球菌)、藍藻、支原體
真菌(酵母菌、蘑菇)、植物、動物
▲原核生物藍藻包括顫藻、念珠藻、藍球藻、發菜。
三、細胞學說的建立:
1、1665 英國人虎克(Robert Hooke)用自己設計與制造的顯微鏡(放大倍數為40-140倍)觀察了軟木的薄片,第一次描述了植物細胞的構造,并首次用拉丁文cell(小室)這個詞來對細胞命名。
2、1680 荷蘭人列文虎克(A. van Leeuwenhoek),首次觀察到活細胞,觀察過原生動物、紅細胞和人類精子、鲑魚的紅細胞、牙垢中的細菌等。
3、19世紀30年代德國人施萊登(Matthias Jacob Schleiden) 、施旺(Theodar Schwann)提出:一切植物、動物都是由細胞組成的,細胞是一切動植物的基本單位。這一學說即“細胞學說(Cell Theory)”,它揭示了細胞統一性和生物體結構的統一性。
▲▲注意點:
1.有細胞壁的生物有:原核生物,真核生物的植物和真菌都有細胞壁;隻是原核生物和真菌的細胞壁成分和植物不同
2.葉綠體和液泡是植物細胞特有的,但不是所有的植物細胞都有葉綠體和液泡,液泡隻有成熟的植物細胞有,葉綠體隻有植物見光的細胞才有,根細胞沒有
3.中心體是動物和低等植物(如團藻,綠藻)特有的,其他的植物一般是高等植物,不含中心體,有中心體的生物,▲有絲分裂與中心體有關,在分裂間期由中心體發出星射線,形成紡錘體
4.隻有真核生物有染色體,原核生物和病毒沒有染色體,
5.病毒的培養,必須要用細胞培養:如培養P的噬菌體:先用含P的培養基培養細菌,再用此細菌去培養噬菌體。同樣若得到含S的噬菌體,先用含S的培養基培養細菌,再用上述細菌去培養噬菌體
四、高倍顯微鏡的使用:
(1)放大倍數:是長度和寬度的放大,而不是面積或體積的放大。例如顯微鏡的放大倍數是100×,是指長度和寬度分别放大了100倍,面積被放大了10000倍。
(2)顯微鏡的放大倍數=物鏡×目鏡
顯微鏡
▲▲應用:如果在10×物鏡下看到在視野中充滿了64個細胞,換上40×物鏡後,看到4個細胞;
如果10×物鏡下64個細胞排成一行,換上40×物鏡後,看到16個細胞。
(3)顯微鏡呈倒像:要把标本移到視野中央(偏哪移哪)
注釋:象b這類試題将試卷上下倒轉看到的就是答案。
(4)鏡頭長短與放大倍數的關系
物鏡:越長放大倍數越大,鏡頭離裝片越近。
目鏡:越長放大倍數越小,目鏡越短放大倍數越大
(5)顯微鏡的放大倍數越大,視野範圍越小,看到的細胞數目越少,視野越暗。
(6)▲高倍鏡使用:千萬不能犯的一個錯誤就是調節粗準焦螺旋
▲▲低倍鏡→标本移至中央→高倍鏡→大光圈(▲注意:高倍鏡下隻能調節細準焦螺旋)
(7)污點位置的判斷:移動或轉動法(移動裝片或轉動目鏡)
(8)低倍鏡:亮、多、小
高倍鏡:暗、少、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