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30日,秦皇島市海鮮和漁業局發出食用海虹的預警通告:“近年來北方沿海縣市發生多起,因食用海虹引起的麻痹性貝類毒素中毒事件”。
這種毒素和河豚毒素差不多,如果食用中毒的海虹,人會發燒、頭暈、惡心,這種毒素僅0.5mg就可以使人死亡。
為什麼10元3斤的海虹會中毒
海虹是一種非常便宜的海鮮,在碼頭上經常有人賣10塊錢3斤或者4斤,海虹又稱為殼菜蛤、青口貝等,熟制加工的幹品被人們稱為“淡菜”。
早在唐朝陳芷器的《本草拾遺》中就介紹海虹的形态習性及作用,并稱它為“東海夫人”。
但每年3-9月,關于貝類中毒事件在中外地區頻頻發生,在浙江、福建等地也曾經多次報道過。
我們吃了那麼多年的海虹,怎麼突然就有毒
海紅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等營養物質,吃普通的海虹并不會導緻中毒,引起中毒的并不是海虹本身,而是海虹吃了含有毒素的藻類毒素,在海虹體内蓄積引起的中毒。
每年到5月份随着氣溫的升高,海面上形成赤潮,赤潮是一種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海水中某些浮遊植物、原生動物或細菌爆發性增殖或高密度聚集,引起的水體變色的一種有害生态現象。
很多藻類由于赤潮等原因産生了毒素,而海虹生長需要食物就是藻類,這些毒素對海虹沒有什麼傷害,但是如果人食用就會容易中毒。
北京科學家中心曾經科普過一篇文章,他們解釋好吃的海虹為什麼有毒?文章表示:“海虹的安全性和所在的水質有直接關系,如果當地爆發是赤潮,或産生其他有毒藻類。
那麼海虹也随着食用藻類,而在身體積累毒素,可能含有毒素包括麻痹性貝毒、神經性貝毒、失憶症貝毒等等。
而且這些毒素都很耐熱,不會因為長時間高溫烹煮而被破壞,所以不管是清蒸,還是水煮都不會把這些毒素殺死,也難以通過味道來發現他們。
麻痹性貝毒的毒性有多可怕
麻痹性貝毒的症狀和河豚毒素非常相似,在臨床上都非常難區分,食用這種毒素之後,一般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就會産生。
一開始人的面部、唇部、舌頭出現異常,後面手臂、腿部就開始異常,到後期就開始出現惡心、嘔吐、嚴重腹瀉,呼吸困難等等。
它毒素直接作用于人的神經系統,阻斷神經細胞中的鈉通道而引起麻痹,它的毒性是眼鏡蛇毒液的70倍,0.5mg就可以使人死亡,最可怕是它的熱穩定性,不會因為高級廚師的各種烹饪方式而死亡。
如果海虹體内含有麻痹性毒素,已經超過安全限量标準2.0倍以上,一旦人類食用,就會容易中毒。
麻痹性貝毒易被腸胃道吸收,且難以被人的消化酶所破壞,所以人一旦食用,很快釋放并呈現毒性作用,引起人體神經肌肉麻痹,輕者出現口唇麻木和刺痛感,四肢麻痹等症狀,重者會導緻呼吸肌麻痹而死亡。
在赤潮生物帶來的毒素中,麻痹性貝毒隻是其中的一種,還有腹瀉性貝毒、失憶性貝毒等等。
腹瀉性貝毒:人類一旦誤食帶有此種毒的貝類後,會出現腸胃失調性症狀,包括腹瀉嘔吐等等,嚴重會出現脫水症狀。
這種毒素主要使人出現腹瀉,所以在當地出現赤潮時,而你又不知道,當你高興去海鮮市場購買10元3斤的海虹等貝類,最後上吐下瀉,最好馬上去醫院檢查。
失憶性貝毒:一旦人所食用的貝類含有這種毒素,會造成人的短期失憶,所以這種貝毒被稱為“忘情水”。
如果嚴重的話,還有可能造成永久性失憶,想想都可怕,你從出生到現在的記憶都沒有了,突然變成了“新生兒”。
通過麻痹性貝類毒素的發展規律可以發現,海虹中的麻痹性貝類毒素的含量,在每年4~5月份将達到最高,因此這段時間海虹中毒事件發生更加頻繁。
目前麻痹性貝類毒素中毒,尚無特效解毒方法,主要還是依靠病人自身解毒、排毒機能來分解,清除毒物,醫院也隻能靠催吐、止瀉等方式。
赤潮是麻痹性貝毒擴散的最大載體
赤潮不是潮水真變成紅色、黃色、綠色,而是在特定環境下,由海洋中某些浮遊植物、原生動物、細菌爆發性增殖或者高度聚集,而引起水體變色的一種有害現象。
赤潮屬于海洋生态系統中的一種異常現象,它是由海藻家族中的赤潮藻在特定環境下,爆發性地增殖造成的。
2015年9月福建海域曾爆發過一次棕囊藻赤潮事件,這是一種在南海北部就為常見的種類~球形棕囊藻,但突然在福建泉州部分海域爆發。
專家推測原因可能是天氣變暖,福建泉州海域水溫上升,導緻這種藻類突然爆發。
還有一種可能是随着航運的發展,來往船舶壓載水帶來的入侵物種。
在2007年,全球環保基金組織就因為國際航運船舶的壓載水随意排放,引發了外來生物入侵。
而外來物種能泛濫,還和當地領地天敵有關系,如果當地貝類比較少,無法消化就會出現赤潮,如果貝類比較多,該海域的貝類就會把它滅掉,這也是貝類有毒的原因。
能引發赤潮的海洋藻類有260多種,其中70多種能産生毒素,當有毒的藻類被海洋貝類食用,其毒素就會在它們體内蓄積,從而形成貝毒。
赤潮爆發的影響多大
2020年9月30日,日本北海道東岸海域爆發有史以來最嚴重的“赤潮”危機,9月内已發現有超4600條鲑魚、2000多鳟魚、數10噸海膽等水生物死亡,當地漁業受到嚴重的影響。
後來有關機構對海域進行潛水調查,根據調查結果推測,當地海域90%的海膽已經死亡,北海道政府表示:“從來沒有聽說過如此規模的受害情況”。
這一切都是因為赤潮所帶來的後果,不僅讓貝類有毒性,還會對其他魚類等水生物造成嚴重後果。
出現赤潮時,魚類會死亡的原因
1、赤潮生物分泌或産生的粘液粘附在魚類等海洋動物的鰓上,堵塞呼吸系統,導緻魚類窒息性死亡。
就像我們有些人呼吸道被東西卡住,呼吸困難一樣,平時我們感冒呼吸不通暢,都覺得難受,更何況整個呼吸系統被堵塞呢!
2、當赤潮生物衰敗時,大量的消耗水中的氧氣,導緻水體缺氧,或積累大量硫化氫和甲烷等,使海洋生物缺氧或制毒而死。
我們有多人不靠海,可能沒見過赤潮,但是如果生活在農村,有時池塘裡都是各種水草、藻類覆蓋在水面上,很多魚就會缺氧,于是很多魚就會冒頭呼吸。
3、當海水表面上大量聚集赤潮生物,遮蔽陽光,降低水底的透明度,影響水下生成的其他海洋藻類和動物的生存和繁殖。
4、赤潮突然爆發,對水體中營養物質的競争,造成水體中生物量增加,但種類數量減少。
赤潮對人體健康也有影響,當食用含有毒素的貝類外,身體的接觸也會引起皮膚感染,揮發性有害氣體對呼吸道也産生影響,所以看到赤潮出現,别整天在附近溜達。
有害赤潮的形成,人類有很大影響
第一、工業發展
赤潮爆發跟海水富營養化有很大關系,工農業廢水、生活污水大量排放,以及養殖業的發展等,比如養豬場,導緻大量營養物質輸入海洋環境海水。
當海水富營養化時,藻類才能大量繁殖,不然拿來那麼多的營養來源,從而引發赤潮。
以前很多工業比較發達的國家、城市,出現赤潮頻率更高,規模更加大,比如日本濑戶内海,在1955年前,隻出現40次赤潮,到1976年時,爆發了320多次。
中國随着改革開放之後,出現赤潮的次數也不斷提高,而在70年代之前,國内隻有2次記錄。
進入21世紀後,福建浙江沿海地區頻頻出現,赤潮出現最長時間為35天,覆蓋面積超過1萬平方公裡,而且有害藻類種類、數量也不斷提高,對漁業造成更大損失。
第二、航運帶來外來物種
現在越來越多的國家都大力發展海運業,很多國家都想把海運做強做大,很多國家的出口經濟占國家總經濟的一大半。
但海運業的發展和壓艙水的随意排放,非常容易外來赤潮種的引入,增加了赤潮的種源,所以航運有利有弊,非常容易破壞海洋生态平衡。
第三、過渡捕撈和海水水質惡化
當人類對海洋過度捕撈時,直接或者間接影響種群結構的改變,當海洋魚類、貝類被人類大量捕撈,很多藻類沒有被消化,再加上海水富營養化,這些藻類競争對手變少,它們就開始大量繁殖。
當海水的水質惡化時,形成的細菌就會越來越多,也容易引發有害赤潮的形成。
被吃貨忽略的海虹知識點
海虹不僅是一道不錯的美食,而海虹通過足絲腺分泌一類蛋白質纖維,這種物質在水環境非常的穩定,所以海虹抓得特别穩。
1918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韋特發現出海虹足絲中堿性蛋白,這是一種富含多巴和羟脯氨酸的多酚蛋白。
這種蛋白可以将玻璃、塑料、金屬、木材等物體粘合一起,而且無毒可分解及抗原性,是一種潛在的生物醫學材料。
科學家受到海虹分泌蛋白啟示,不斷研發出各種仿生膠水,提高膠水膠合強度,并解決潮濕環境下的各種粘附難題。
2016年青島能源所把海虹的仿生研究成果轉化為新型強力膠粘劑,它膠合強度可達到17.3MPa,高于1502膠以及環氧樹脂膠,而且制備工藝簡單,原料廉價易得。
看似不起眼的一種海洋生物,它不僅以大衆海鮮的面孔出現在我們的餐桌上,還成為表面化學、高分子材料與工程、生物醫學、海洋工程等衆多領域的研究熱點,為我們打開一扇通往新科技、新産品的大門。
我們購買、食用海虹等貝類時,應該注意什麼
1、購買海虹等貝類時,盡量避免購買來自赤潮地區的貝類,4-5月份是赤潮高峰期,這個時間段,最好不要采、購買食用野生貝類食品。
2、在貝類生物所有組織器官中,從麻痹性貝毒在消化腺、裙邊、腮部等部位含量最多,因此在使用前,去掉貝類的内髒,去除消化腺和裙邊,可以降低中毒風險。
3、麻痹性貝毒是一種水溶性生物毒素,在煮的過程中會慢慢溶解到湯中,所以在使用海虹等貝類時,最好不要喝湯。
4、購買海虹時,最好去正規海鮮市場,這樣比較有保障,别看别人賣10元5斤就馬上購買,這類貝類來源渠道可能有問題。
寫到最後:海虹價格便宜,味道也還可以,但是購買時,一定要關注當地是否有赤潮,特别是每年4-5月份,這個時間段赤潮出現頻率最高。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