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簡稱“錫”,古稱新吳、梁溪、金匮,江蘇省地級市,被譽為“太湖明珠”。在地理位置上,無錫位于江蘇南部,地處長江三角洲平原、江南腹地,太湖流域。北倚長江,南濱太湖,東接蘇州,西連常州,構成蘇錫常都市圈。無錫曆史悠久,是國家曆史文化名城,自古就是魚米之鄉,素有布碼頭、錢碼頭、、絲都、米市之稱。如今,無錫市人口超600萬,建制曆史超2200年,被譽為“小上海”!
一
首先,無錫文化屬吳越文化,無錫人屬江浙民系,使用吳語。在中國古代曆史上,無錫是江南文明的發源地之一,有文字記載的曆史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朝末年。公元前11世紀末,也即商朝末年這一曆史階段,泰伯為讓位于三弟季曆(季曆之子就是之後的周文王姬昌),偕二弟仲雍,東奔江南,定居梅裡(今無錫梅村),築城立國,自号“勾吳”。周朝時期,分封泰伯的後裔周章少子為安陽侯,今惠山區陽山又名安陽山。
二
春秋末期,越國消滅吳國,今江蘇省無錫市一帶成為越國的疆域。周顯王三十五年(前334年),楚國滅越,無錫屬楚國。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建立秦朝。在郡縣制下,今無錫市一帶隸屬于會稽郡。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西漢後,正式設立無錫縣,屬會稽郡。由此,對于無錫這一建制,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曆史了。三國這一曆史階段,東吳分無錫縣以西為屯田,設立毗陵典農校尉(今常州)。西晉太康元年(280年),恢複無錫縣,屬毗陵郡(今常州)。
三
南北朝時期,該地區的建制和歸屬變化較大。隋朝大運河開通後,無錫河道中“商旅往返,船乘不絕”。唐代,無錫屬江南道之江南東道。在唐朝這一曆史階段,今無錫市一帶的農業發展為耕、耙、耖配套的耕作技術,形成稻麥兩熟制。由此,對于隋唐時期的無錫,農業不斷發展,人口日益增長。北宋建立後,無錫屬于兩浙路常州。南宋時兩浙路分為東西,無錫隸屬于兩浙西路常州。元元貞元年(1295年),升無錫為州,屬江浙行中書省常州路。
四
最後,公元1368年,明朝降無錫州為無錫縣,屬中書省常州府。清朝雍正二年(1724年),分無錫為無錫、金匮兩縣,同城而治,均屬常州府。1953年,無錫市為江蘇省省轄市。如今,無錫市下轄梁溪區、濱湖區、惠山區、錫山區、新吳區、江陰市、宜興市,總人口約為655萬人。對于無錫市來說,曆史上被譽為“小上海”。而就現在來說,無錫依然富得流油,是長江經濟帶、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的重要城市,和蘇州、常州并稱為“蘇錫常”。
文/情懷曆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