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脫貧攻堅征程中,華西醫院擔負起“國家隊”的責任和使命,助力健康中國戰略在西部偏遠貧困地區的推廣實施。
在數年扶貧路上,一名名華西普通黨員,一名名華西普通扶貧幹部,他們爬過最高的山,走過最險的路,吃過最難熬的苦,用行動诠釋了華西人的擔當和情懷。
在華西醫院推出慶祝建黨100周年“我想對黨說”獲獎征文中,讓我們看看一名普通的黨員,一名普通的扶貧專家在海拔4000米的甘孜州石渠縣都幹了啥?!
三年扶貧之路,
改變了我,更改變了他們
作者
塗波,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财務黨支部
2017年底,我有幸成為了脫貧攻堅戰線的一員,來到青藏高原腹地、川藏青三省(區)交界處的深度貧困縣——甘孜州石渠縣,擔任長沙幹瑪鄉黨委副書記。突然要離開省會城市的繁華,來到全省最偏遠、最貧困、最艱苦的鄉鎮開展工作,這個任務帶來的挑戰還是非常大的。
身體上能不能适應,工作上能不能勝任?兒子才上小學三年級,作業輔導怎麼辦?如果家人生病了,誰來照顧他們?……面對這些未知數,我也曾忐忑不安!但是,作為一名共産黨員,我更清楚的知道,這是艱巨的使命,更是無上的光榮!想明白了這些,我背上了行囊,奔向了冰天雪地的石渠!
01 “我到底能為他們做些什麼”
石渠縣在哪裡?石渠縣隸屬四川省甘孜州,位于青藏高原東南緣的川、青、藏三省區結合部,是四川省最偏遠、交通最不方便的縣之一。
石渠縣有多高?這裡的平均海拔為4250米,比拉薩還要高600多米,年平均氣溫在-7℃,最冷的時候是-45℃,氣候條件惡劣,常年冰雪覆蓋,沙化嚴重,植被貧瘠。
長沙幹瑪鄉是什麼樣的?長沙幹瑪鄉距離石渠縣城90多公裡,位于雅砻江邊,除了鄉政府、衛生院、中心小學三座小樓以外,就隻有幾個小賣部,周圍一二百戶藏式民居散落在四周,更像是内地的一個小村莊。
鄉政府就在馬路邊上,在院子最北邊,是一排磚瓦結構的老房子,是建于上世紀90年代的老辦公區和住宿區。同事的客廳,就是我的卧室,旁邊就是囤積牛糞的房間;因為是藏族廚師的關系,吃飯需要強忍着味蕾的不适;電爐上坐着開水壺,24小時燒着,關了的話,房間溫度很快就會降到零下;停電了,用鋼爐燒着牛糞,在濃煙中熏得淚流滿面;生活用水要到院子裡去壓,廁所是公共旱廁,幾乎無法下腳;路面積雪幾十公分,出一趟門都非常困難……
物資上的匮乏,生活中的單調,情感上的孤單,以及對家人的思念和愧疚,面對困難群衆無限期盼的眼神時的無力,我到底能為他們做些什麼?我不禁有一絲絲疑惑。
02 “我要讓牧民在小康路上不會因病掉隊”
基礎衛生條件太差、牧民群衆常見病多發,看病太難,許多牧民飽受病痛折磨,作為一名醫院的黨員幹部,身後就是華西醫院強大的醫療資源,我決定先啃下這塊硬骨頭。
在醫院的支持下,華西醫院的優質醫療資源送到了4500米的青藏高原,高原牧民群衆在家門口就享受到了國家醫療中心專家的貼心服務。随後,醫院發揮遠程優勢,堅持技術輸出,開展“在線” “在位”幫扶,指導建立了包蟲病防治的“石渠模式”,肝包蟲病在石渠的阻斷取得顯著成效。同時,華西醫院為石渠建檔立卡貧困戶開通綠色通道、進行多科聯合會診、及時免費進行治療,為深度貧困的藏區群衆提供了優質醫療服務,切實保證了貧困群衆不會在小康路上因病掉隊。
還記得2019年5月22日,我和同事帶着募捐的冬衣及糧食到生保村蟲草采挖點進行巡查及宣教,3歲的小西姆進入了我的視線,小小的身子上斜搭着頭,一側肌肉已經開始萎縮并且自卑,不願意和其他小朋友來往。在與西姆的家人溝通中我了解到,她的斜頸或許是因為出生的時候受傷造成的,家裡人也曾帶她到當地縣醫院做過檢查,但當地縣醫院不具備手術條件,貧困的家庭根本無力改變這一切。
我立即将西姆的情況彙報給醫院黨委,5月26日,西姆正式住進了華西醫院小兒外科病房,骨科、康複醫學科、心髒内科、超聲診斷科、麻醉科、放射科等科室的專家進行多科聯合會診,确定治療方案。5月28日,手術如期進行,經過一系列專業治療,如今小西姆的斜頸已經得到了糾正,能像正常孩子一樣蹦蹦跳跳,健康成長。
看着西姆臉上燦爛的笑容,我不再疑惑,雖然我隻是一名普通黨員,一名普通的扶貧幹部,但在我的身後,是華西醫院黨委,是5000多名華西黨員。
03 “我要讓孩子們因學習而強村”
作為孩子的父親,我明白教育扶貧不僅是扶貧開發的重要任務,也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根本之策。面對長沙幹瑪鄉心校及兩所村小破舊不堪的學生宿舍、垃圾與塵土共舞的學習環境、搖搖欲墜的高低床,更加激起了我改變這裡的決心。
通過與校長老師座談,我了解到縣教育局每年對村小的資金投入有限,目前的教學環境在沒有外界的幫助下很難改變。為此,我積極向醫院争取,2019年醫院特批專項經費為條件較艱苦的兩所村小捐贈40套電腦設備及桌椅價值約39萬元,捐贈圖書50餘箱2000餘冊,向鄉智噶小學捐贈了監控設備1套、照明設備6套,為無幹淨飲用水的智呷村小配備送水車及儲水設備,确保長沙幹瑪鄉教育資源配置得到有效提升。同時,我用出差回成都的機會到企業登門拜訪,并竭盡所能發動身邊的朋友、同事捐錢捐物,發動社會力量捐資助學。2018年依托醫院工會聯合工商銀行華西支行為三所村小共捐贈學生冬季校服400套/件,價值6萬餘元。當地的的辦學條件得到了明顯改善。
同時,我還發現要扶貧,必須消除群衆的“思想貧困”。于是我以農民夜校等形式為載體,通過“線上 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向貧困戶開展脫貧宣講宣教工作,及時宣傳黨的十九大精神、最新的扶貧政策,以老百姓聽得懂的話、搞得明白的道理傳播黨的聲音、傳播緻富技能方法、講好扶貧方略,充分激發了貧困群衆幹事創業的熱情,調動了貧困群衆的積極性,進一步堅定了脫貧信心、明确了脫貧方向、樹立了依靠自身奮鬥逐夢小康的理想信念。
“我要讓孩子們因學習而強村”,面對孩子們的一張張稚嫩的小臉,這是我最大的心願。
04 “我要讓貧困戶在家門口增收創收”
發展産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但在石渠高原,因為地理位置偏僻,交通條件落後以及當地社會經濟發育程度不足的影響,集體經濟和農村現代産業發展情況極度落後。針對此情況,我和醫院下派的駐村工作隊員一起,走村入戶,想方設法幫助當地貧困戶發展産業,增收減貧。
為此,我加強宣傳,弘揚主流思想。多次來到貧困戶家中,了解他們的生産生活情況,明确收入情況,和牧民群衆同吃同住同勞動,宣傳黨的扶貧政策,大力宣傳增收緻富光榮、貧困懶惰可恥的思想,堅決反對好吃懶做、等靠要的思想,從思想根源上為貧困戶樹立增收減貧的信心和決心。為此,我因地制宜,發展宜牧産業。結合長沙幹瑪鄉的地區資源情況,深挖地區優勢,鼓勵貧困戶通過發展牦牛養殖合作社和建立人工蕨麻種植基地等形式,推廣現代産業增收模式。為此,我結合當地實際,鼓勵多種形式創收。針對高原地廣人稀,蟲草、貝母、人參果、當歸等綠色天然中藥材資源豐富的情況,鼓勵全鄉農牧民積極開展野生特産采摘,成為農牧民增收的重要組成部分。三年來,全鄉建檔立卡貧困戶人均年收入持續增長,2020年達到國家規定标準4150元以上,并完成通過國家2018至2020年度脫貧攻堅普查,順利摘帽,退出貧困序列!
作者說
三年的扶貧工作,讓我和當地牧民群衆結下了血濃于水的“親戚”關系。曾經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安逸”二字已經駐紮我心,讓我常常忘了一名共産黨員的初心。幸好,有這三年藏區扶貧艱苦的經曆,讓我在磨練中再次奮起,讓心中的熱血重新澎湃。
——是扶貧攻堅這項偉大的事業,讓我來到了藏區,和數百萬深入基層的扶貧工作者一道,為了改變我們的家園、建設我們的祖國、實現偉大的中國夢而努力拼搏;
——是時代的洪流讓我們在人生際遇的變化中去改變自己、發現自己、實現自己,讓無數多個細微如我的一個個“他”們彙聚在一起,共同奏響這時代的最強音和新時代的青春之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