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熱病病原以及發病原因:
每年的7-9月,華南區域池塘水溫已達30℃,部分地區池塘水溫高達33℃,讓人聞風喪膽的“高熱病”流行爆發。對羅非魚養殖造成非常大的影響。
“高熱病”實際上是由于海豚鍊球菌、無乳鍊球菌、副乳房鍊球菌、格氏乳球菌等引起的腸道以及全身感染;在水溫30℃以上,pH8.0以下比較活躍,資料(圖1)表明腹腔注射以及口服灌胃能快速、大概率引起高熱病感染,在養殖中口服灌胃表現為口服攝入,當羅非魚體質差或腸道差的時候,攝食到鍊球菌後比較容易引起鍊球菌在腸道感染;拉網、寄生蟲叮咬,以及體表擦傷,再經過表層水高溫燙傷引後起魚體表損傷加劇,且不能得到及時恢複時,造成鍊球菌從體表入侵,引起高熱病爆發。另外,在羅非魚肝髒病變、腸道腸炎、水質較差、底質較差的塘口,高熱病的發病将是必然。
圖片來源:[1] 朱佳傑,沈夏霜,羅偉,敖秋栀等. 無乳鍊球菌不同途徑感染吉富羅非魚後病原菌在體内的分布規律研究。
高熱病常見症狀
病魚呈現明顯的凸眼,明顯的體色變淡,嘴唇與口腔周邊發紫、充血。
體表粘液、鱗片脫落,體表充血、出血,鰓蓋周邊呈現紫紅色。
病魚眼球凸出,眼球内出現白濁絮狀物;病魚還呈現出弓形,在水面痙攣打轉;
病魚患有嚴重的肝膽綜合症,出現肝腫大、萎縮、纖維化病變、肝發黑;膽囊腫大易破,膽汁墨綠;
病魚出現腸炎症狀:下風口出現浮便、肛門紅腫、腸道充血發紅,腸内出現半透明膠體,嚴重的出現套腸;
高熱病的防治現狀
1、平時預防不科學或不注重預防。防病觀念不足,殺蟲、消毒不到位;長期大量投料,魚類過度飽食;沒有針對性的使用保肝護腸藥品保健;沒有定期的改底調水;綜上,魚體質下降以及環境惡化,大幅度提高了高熱病的發病率。
2、用藥不合理和濫用藥物。發病後大劑量、長時間使用阿莫西林、頭孢拉定等抗生素原粉或磺胺嘧啶進行治療,短期内能起到較好的治療效果,但毒副作用較大,但對魚體損傷較大,往往容易複發或引起肝膽綜合症等後續問題,造成久治不愈、死亡持續時間長,損失較大;并且阿莫西林和頭孢類藥物無明确規定可用于水産治療,情節嚴重時或造成違法。
面對來勢洶洶的高熱病,我們該如何做到有效防控呢?
1、降溫。
①搭建遮蔭網:在投喂區或魚類活動區域搭建遮蔭網,遮光以達到降溫目的,遮蔭範圍須小于水面三分之一面積。
②加低溫水:加注山泉水、機井水等溫度較低水體,降低池塘整體水溫。
2、減少羅非魚體表損傷。
①預防性殺蟲:根據季節變化,使用正規廠家殺蟲藥,對寄生于魚體的錨頭蚤、車輪蟲、指環蟲等進行防控,以減少魚體表損傷。
②避免機械損傷:減少不必要的拉網、捕撈活動,在拉網後及時使用草本活性碘進行水體消毒。
3、改善池塘水體環境,減少水環境中的病原數量。
①定期改底。可使用漁底康全塘抛灑,氧化池底淤泥,殺滅底泥中病菌和寄生蟲卵,減少水體中的緻病病原。
②培菌爽水。每10-15天使用光合細菌、魚用芽孢杆菌等有益菌,生态占位水體,分解水體中的有機物,抑制病原菌的生長繁殖,降低緻病菌感染羅非魚的風險。
4、保肝健腸,增強魚體的免疫能力。
①定期使用複方絞股藍、魚用多維、特免皇拌料投喂7-10天;或定期使用肝腸康,每日最後一餐投喂,使用10天,修複羅非魚受損的肝髒組織,維護羅非魚腸道、鰓部的健康,增強魚體的免疫能力和抗病能力。
②使用乳酸菌類産品拌料或直接使用發酵功能飼料投喂,補充并維護羅非魚腸道的有益微生物群,抑制病害菌繁殖,還能提高飼料吸收率、減少糞便對水體造成的污染。
5、合理喂料,在高熱病流行的7月中下旬到八月中下旬。把投喂時間調整在早晨和傍晚,避開高溫;投喂6-8分飽,避免過量投喂,減少魚體負擔;降低腸炎、肝膽問題的發生。
6、調整賣魚模式,規避高熱病的病害風險;有條件的塘口,可通過調整養殖模式和放樣時間來規避病害風險。即在每年的7月上旬前,使池塘中的羅非魚達到上市規格,及時售賣。再曬塘和清塘後放養羅非魚苗種,開始下一造的羅非成魚養殖,通過高溫季節養殖羅非魚苗種的方式來實現有效規避羅非魚高熱病的病害風險。(出處:水産熱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