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50年代的時候,對于有外彙需求而本身還沒有開放的内地來說,要将自己的貨品通過售賣出去,換取外彙回來,那麼有西方資本攏聚的香港就成為國貨店的最佳首選。
1959年裕華國貨開業,是香港第一間國貨專門店,亦是當年最大的百貨公司。經營模式主要是從内地進口貨品,在香港銷售,由于那時候實行配額制度,産品種類和結構都比較單一,而且進貨時間比較長,有時甚至需要提前兩三年下訂單。
那個時候,大批内地到香港的移民,加上那個時候到香港就算出國了,心系祖國的親人,一年憑幾封書信難解思鄉之苦。
當國貨公司的出現,物美價廉的物品,一下子讓香港人倍感親切,更吸引的是充滿祖國情懷。
到了70年代,香港的國貨店竟然達到200多間。
新光、中邦、華豐、中僑、大華、等等大型國貨商場,可以想象,香港這麼小的地方,當年的人口量,竟然有這麼多的國貨店存在。
當時的香港,大家常年背井離鄉。思鄉的情緒高漲,到國貨店買東西以解思鄉之苦。
經常購買的商品包括:大部分商品至今仍在市面熱銷,近年國貨熱潮有增無減少,例如:
上海菊花牌汗衫,大多數老年人比較喜歡
天壇牌白襯衣,工裝必選
英雄牌墨水筆,是之前文書工作者的常備
雪花牌羊毛衣,至今也有小朋友這種打底衫,香港另有其名:衛衣
友誼牌雪花膏,早年人們用來護膚
鹿牌暖水壺,目前比較少見了
扇牌洗衣皂,一直沿用至今,長久不衰
紅雙喜乒乓球拍,很常見
從大地牌汗衫到前進牌運動鞋,從鹦鹉牌校服到雲南白藥、海鷗牌手錶,甚至被譽為國貨四大寶的“棉襖、學生服裝、睡衣及羊毛衣”,還有浙江的毛筆、安徽的宣紙、江西的瓷器、天津的手表等等。
那個時候,不少香港人每到過年過節,便會去買一堆用品,然後拿着國貨公司的物品春節大包小包帶回家,那個時候在十分緊缺的内地,香港的親戚回來,那簡直是各種羨慕。而這些國貨精品來到香港,走過一轉,又重返内地。
從翡翠到珠寶,從玉石雕刻到古玩瓷器,刺繡品、景泰藍、絲綢、中式晚裝、抽紗等,高檔的貨品一一進入香港市場,國貨公司裡面的不是普通産品,是當時中國最好的品牌,才得成為出口貨。
那個時候,内地還沒有盛行到香港旅遊,大批大批的東南亞遊客,海外遊客到了香港,就是到國貨公司瘋狂采購,同樣是大批大批的帶回去做禮物。而國貨公司也賺得大量的外彙寄回内地
而後,随着市場的發展,物資需求的提高,經濟高速發展,電商支付的頻密,如今在香港,上淘寶已經不是什麼難事。每天,在固定的提貨點,大批香港人排隊等候領取訂購的物品。
國貨店成為曆史的縮影,但至今還有很多香港人,對當年的國貨産品,如數家珍,可能比起其他内地城市的市民對于“國貨”,更有感情。不少人還會特意到佐敦的裕華國貨、北角的華豐國貨,進去裡面走走,回憶連綿。
一位國貨公司的老店員說:“國貨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縮影,不僅見證着時代的變遷、國力的強盛,更越來越成為文化的承載。”
知道當時香港國貨店的營銷口号嗎?
“愛祖國,用國貨!
大家還知道有哪些國貨品牌?
#頭條創作挑戰賽#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