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話,
是海派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對于生活在上海的人來說,
無論你是土生土長的“老上海”,
還是“新上海人”,
能夠“飙出”一口上海話
總是讓人刮目相看的!
前兩天
從上海走出去的央視主播潘濤
因為一段“散裝上海話”的朗讀火了
雖然很多發音還不标準
但被無數網友稱贊“勇氣可嘉”!
并引發了一波關于學說上海話的大讨論
其實,
講好上海話并不難,
隻要大家膽子大一點,
平時多講多用,
就肯定會有所進步的。
今天,
熱愛上海文化的新民晚報首席記者曹剛
就來幫大家捋一捋
一口标準的上海話
需要注意哪些小細節?
“看”不懂,“讀”不準,“我”也要講
文/曹剛
“剛剛伊講剛剛剛剛講伊戆伊講。”大家好,我是剛剛講了交關“剛”的剛剛。爺娘都是知青,從小在屋裡廂講上海閑話。可能是因為在外地長大,我對新上海人的印象邪氣好,尋的老婆就是“新上海人”。
伊來上海靠廿年了,對此地感情老深的,就是上海閑話講得還不大靈光。主要怪我,平常幫伊講得太少。
不過老實講,“新上海人”學上海閑話蠻難的,特别是剛剛開始,有點俗語沒搞清楚,可能會鬧笑話。
有一位北方爺叔來上海探親,到飯店點菜,主動挑戰上海閑話:“來一份煎餃”。服務員以為伊要吃“雞腳爪”,端上來一盆。爺叔戆特,因為伊不曉得,上海人隻吃“煎馄饨”和“鍋貼”,聽不懂“煎餃”。
類似的還有,“鮮橘水”聽成普通話裡的“洗腳水”;“化妝”講得不好就會變成“火葬”;剛剛聽懂“烏駒”是啥意思,又冒出來“白烏駒”,以為是“白色的烏龜”。
有一種情況更加普遍——用詞用對了,但是部分字眼咬不準。
“咬不準排行榜”第一位,就是“我”,聽到交關朋友讀“吾”。
類似的還有“眼”睛、“牙”齒、“硬”件、驕“傲”,“字眼咬不準”。假使把“我”讀準了,上海老法師肯定對侬刮目相看。
第二位,就是“看”。嘴巴和舌頭配合得不好,就會讀成“跨”。
這類發音也相當普遍,侬聽聽“看”:馬路上一“半”人戴口罩,如果發“寒”熱,毫稍“看”醫生,從“歡”喜健身的“男”同胞,到活潑可愛的“囡囡”,都要“端”正态度,祝大家過年平“安”。
并列第三位的,有3種情況。一句閑話都包括了:幾個“字”“讀”不準,“頭”昏。
首先容易讀錯的,就是“字”。寫“字”、“自”己、火車“站”,發音要參照英文的“z”;但是鞋“子”、“嘴”巴、“資”本,發音要參照拼音的“z”。
挨下來,“讀”本身也比較難讀。發音短促有力,既不是u,也不是o,類似的還有作、陸、剝。
最後,就是頭昏的“頭”,容易發成“Dou”。
幾個字單獨出現還好點,就怕混了一道。比方講,“做作業”覅讀成“組組葉”;“笃悠悠”覅變成“duyouyou”。
假使侬去乘地鐵,不少車站名稱都在排行榜裡:外環路、漢中路、上海火車站、陸家嘴、婁山關路……打開菜單,也能看到排行榜:糖藕、鹌鹑蛋、腌笃鮮、馬蘭頭、鵝膀(就是白烏駒的翅膀)。
另外,上海閑話還有不少特殊發音。“5”和“魚”,都隻要發一聲鼻音“n”;上海人“不喝水”,隻“吃水、吃茶”或者“吃茶葉茶”;沒“包子”,隻有“肉饅頭、菜饅頭、淡饅頭”;還有嘎梁、差頭、腐乳、圍巾……
最搞腦子的,是“上海多音字”。“人”民廣場“人”山“人”海;“大”學生塊頭“大”;“戴”先生“戴”帽子;“瓜”林吃西“瓜”。
舉了噶許多例子,一點也沒嘲笑的意思,恰恰相反,對交關大膽開口不怕講錯的“新上海人”邪氣佩服,也想通過總結,幫伊拉梳理難點,做到以假亂真。
學講上海閑話,關鍵膽子要大,覅怕講錯。隻要開口講,就表示侬對上海文化比較親近;剛剛開始肯定是洋泾浜,沒關系,交關上海年輕人講得也不标準,總歸會越講越好;多講,還可以增加上海朋友對侬的好感;就算講錯忒,身邊肯定也會有朋友熱情幫侬糾正。
建議侬從最簡單的口語操練起來:
嗲,哈剛(瞎講),
好伐啦,曉得了,
我大概腦子瓦特了(壞了)……
方言的掌握是一把鑰匙,
能夠讓人更便捷、精準地進入
上海的文化内核。
最後歡迎大家來留言區舉例,
說說你認為
哪些是容易讀錯的上海話?
【田小魚綜合編輯】
文章,由曹剛授權發布。
版權聲明: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