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個路癡。”這句話是我的口頭禅。
每次到新的城市或者需要到一個陌生街道的時候,我都會跟身邊的朋友同事說這句話,然後讓他們來接我或者直接打車。
朋友也會經常說:“算了,你是路癡,還是我過去找你吧”。
我也慢慢地發現,我的方向感也越來越差,最初的時候還能夠依稀辨認出東南西北,最終淪落到哪怕打開手機地圖也看不懂的地步。可是我明明本來方向感就很強的呀,中學階段地理成績一直很好,為什麼現在這樣了呢?
這件事情讓我想到了自證預言——你終将成為你自己所描繪的那個樣子。
自證預言(又稱“自我應驗預言”),是由美國社會學家羅伯特·金·莫頓提出的一種社會心理學現象,是指人們先入為主的判斷,無論其正确與否,都将或多或少的影響到人們的行為,以至于這個判斷最後真的實現。通俗的說,自證預言就是我們總會在不經意間使我們自己的預言成為現實。
人天生就是自戀的,我們會對自己有一個自我期待、期待自己對一切都說了算。因為自戀,我們的大腦會出現“選擇性注意”,自動把注意力集中在那些符合心理預期的信息上,以此證明“我是對的”。這就出現了“自證預言”的現象。
比如說,如果你認為自己不适合學英語,等你有時間了也不會背單詞,而是主動站在“學了單詞也不聽不懂英文、懂再多單詞也不會用”這樣的立場上繼續預言,而且還會時常想到自己以前努力卻收獲不大的經曆。
時間一長,英語能力幾乎沒什麼進展,反而看不懂美劇,然後你對自己說:“果然我不是一個學英語的材料!”就這麼自證預言了。
最後,你28歲的時候,出現一個很棒但要會英文的工作,你隻好說“我不會耶”。
這預言反向也成立。
當你渴望某一件好事發生時,會傾向于找尋符合該期望的正面訊息,而這些正面訊息又會誘發你找尋到更多訊息,直到你自證預言。比如你上午去面試感覺很不錯,然後轉發了網上的錦鯉,剛轉發完你就收到offer了……
所以你看,你的預言之所以成真,并不是因為錦鯉,是因為你進行了預言。
我想,你大概也有過下面的經曆:
“
“老師說高考上總會有幾匹黑馬,我覺得老師說的那匹酷酷的黑馬就是我”,最後你超常發揮,一鳴驚人;
“我朋友都說我很能說,将來肯定适合做銷售”,你堅信自己的口才很好,可以拿下最難搞的客戶,最後成了銷售冠軍;
“我是摩羯座,屬于踏實肯幹的類型,工作永遠是第一位”,然後你憑借出色的工作能力成了公司骨幹;
……
”
給自己一個幸福的預言,然後去自證預言。
我們的内心世界裡有這樣一個“潛規則”,你打心底裡信什麼,你就有可能會用行動去讓它發生。所以你對你自己有什麼期待,你的期待是有多少。你是希望你的未來更好,還是相信你的未來更好,或者,你笃信你會有一個更好的未來。一旦你真的相信了,一旦你的内心有了這樣的預言,那麼你會通過行動讓它實現的。
一個人對自己的預言和心态往往決定了他一生的命運,樂觀的預言會得到眷顧,也一定會收獲成功。你也許會經曆過很多的失敗,但對自己仍然持有一個幸福的預言,對一切抱着期待,這樣的人自然不會一直被命運打壓,人生道路也會越走越寬。
所以無論如何,一定要帶着“我一定會幸福”的預言踏入自己的人生戰場。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