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哪的番茄最好吃

哪的番茄最好吃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2-21 23:06:52

哪的番茄最好吃?周末,一條關于番茄炒蛋的美食視頻火了,隻因博主在視頻中一再強調“一定要多加番茄醬”“否則就沒有了靈魂”番茄究竟是怎麼了?明明是自己的“主場”,卻偏偏要加入番茄醬才有靈魂?,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哪的番茄最好吃?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哪的番茄最好吃(究竟到哪兒去了)1

哪的番茄最好吃

周末,一條關于番茄炒蛋的美食視頻火了,隻因博主在視頻中一再強調“一定要多加番茄醬”“否則就沒有了靈魂”。番茄究竟是怎麼了?明明是自己的“主場”,卻偏偏要加入番茄醬才有靈魂?

番茄的起源

番茄起源于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脈,聖女果是最原始的番茄品種(沒有完全馴化的品種),此時的番茄十分袖珍且嬌嫩,也就比藍莓大了一點點。

16世紀,西班牙人将野生番茄從安第斯山脈帶到了歐洲,吃下番茄的歐洲貴族相繼出現了頭疼、腹瀉的症狀。由于野生番茄色澤過于鮮豔,人們便認為番茄有毒并稱之為“撒旦果實”,不再食用。但番茄好不容易才被帶到歐洲,棄之又可惜,于是人們便将番茄種到了花圃中,做觀賞用。

到了1754年,英國皇家學會宣布番茄無毒可食用,引起人們中毒的是當時用于盛放番茄的鉛盤與番茄裡的酸性物質形成的化合物。酸甜可口的番茄很快征服了歐洲人的味蕾,炖肉、煮湯、制成罐頭,在歐洲人的餐盤上大顯身手。

但是,到了二戰以後,由于番茄無法适應現代農業大規模機械化生産,與長距離運輸的運作模式,超高的爛果率嚴重拖垮了種植進程。所以在當時,人們對優秀番茄的定義與好吃無關,而是必須要耐儲運。

“能大批量生産,能适應大規模機械化生産的番茄才是好番茄。”高喊着口号,育種學家們開始了“番茄改造計劃”。

育種的舍與得

植物育種是改變植物性狀,使之産生人類所需要的特征,從而有益于人類的一門科學。

選育一個新的植物品種通常需要7到12年時間,一些作物的育種時間更長。因此育種學家要依據對消費者15到20年之後需求的預測假設來育種。然而這些偏好随收入、市場供需

、糧食生産、信息及技術的改變而變化。這些變化發生的時間要比育種時間短很多。因此育種時要随時依據變化來不斷修正或調整育種目标。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專家更多地将育種重心放在了産量、耐儲運和抗病性上。

近幾十年來,提高産量保障供給是大多數農作物育種的第一個目标,但産量提高的同時,番茄口味、品質亦會随之下降。

番茄育種的第二個目标是要延長貨架期,所以番茄的硬度越來越高,這樣有利于采收、長途運輸以及銷售。

番茄育種的第三個目标是增強抗性,番茄的新老病蟲害加起來有40多種,2010年的番茄黃化曲葉病毒病就直接導緻了番茄品種的重新洗牌,可想而知抗性對番茄生産的重要。

經過多年的品種選育,“現代商品番茄”完美地契合了大果、高産、顔色通紅、耐儲運、抗病等優秀品質,但唯獨忽略了風味。

“升級後的番茄”産量激增,僅2000年-2022年間,全球番茄産量上漲了近1倍,我國也一躍成為了全球番茄第一大國,常年産量占全球的1/3甚至以上。2021年,我國番茄種植面積為1669萬畝,産量約為6609萬噸,産值1669億元,基本上是一畝番茄産值一萬元,在常規蔬菜作物中,番茄的産值和效益是最高的。

在如此巨大成績的背景下,人們逐漸想起了一件事情,那就是現在的番茄越吃越不好吃,越吃越沒有番茄味了!

番茄的風味究竟到哪兒去了?

中國農科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和中國農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相關團隊(以下簡稱“中國農科院相關團隊”)意識到了這個問題的重要,并開展了相關的研究,得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結論:部分基因位點丢失導緻番茄口感下降。

2017年,中國農科院相關團隊和美國佛羅裡達大學HarryKLee教授合作,組織了一個多達170人的品嘗小組,通過對100多種番茄進行品嘗,最終确定了33種會影響消費者喜好的主要風味物質,而在這33種風味物質中,就有13種在我們目前的主栽品種中大幅下降了。确定了33種影響消費者喜好的主要風味物質,挖掘了49個調控風味物質積累的關鍵位點,揭示了番茄風味的物質基礎和遺傳改良路徑,為培育美味番茄提供了切實可行的育種方案。

相關專家介紹,番茄在人工改良的過程中會選擇大的果實,因為這樣産量更高,但代價是把果實中提高糖含量的一些基因位點丢掉了。

此外,在育種過程中沒有重視揮發性物質也是番茄不好吃的原因之一。人們在品嘗番茄時,在咀嚼過程中番茄會産生大量的揮發性物質進入我們的鼻腔,味覺和嗅覺共同作用決定了感知的味道。研究發現,有些揮發性物質能夠提高果實的甜感,有些可以賦予果實花香的氣味,盡管揮發性物質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因為沒有相應的育種手段,許多揮發性物質的優良基因在育種中都被丢掉了。

2018年,中國農科院相關團隊與華中農業大學羅傑教授合作,通過對610份番茄材料的基因組、轉錄組和代謝組的數據進行多重組學分析,大規模挖掘了影響番茄果實代謝的基因和通路,揭示了在育種過程中番茄果實代謝發生的變化,為植物代謝生物學提供了全景式的組學信息。

2022年,專家團隊又利用最新的測序技術,首次獲得了番茄的圖泛基因組,并借此找回了番茄育種中“丢失的遺傳力”,為解析生物複雜性狀的遺傳機制提供了新思路。這些研究成果奠定了我國在番茄基因組研究領域的國際先進地位。

希望這次專家們可以順利找回番茄本來的那些“風味”。

那麼,番茄變難吃了,究竟是誰的鍋呢?果農、育種學家、還是愛吃番茄的我們呢?似乎都是,也似乎都不是。

為了将美味的番茄普及到全球,為了讓番茄大面積增産,為了讓遠離鄉村的消費者都吃到新鮮的番茄,變的似乎不是番茄,而是大家的需求罷了。

當然,失去部分風味的隻是現代商品番茄,沒有被“改造”過的番茄品種還有很多,或許在不久的将來,在育種專家的鑽研下,我們很快就會吃到“又大、又紅、又酸、又甜”的番茄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