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桃花扇的真實故事

桃花扇的真實故事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7-28 10:11:57

王國維在《紅樓夢評論》裡說:“吾國之文學中,其具厭世解脫之精神者僅有《桃花扇》與《紅樓夢》耳。”他認為《桃花扇》和《紅樓夢》都窺視到了人生痛苦的本質,并尋求解脫之道,屬于徹底的悲劇。《紅樓夢》側重寫人生,《桃花扇》兼具政治與曆史,前者的解脫出于自我頓悟,後者則是由旁人指引,不過它們在哲學意義上同屬于徹底的悲觀主義

桃花扇的真實故事(為什麼說桃花扇是徹底的悲劇)1

孔尚任(1648-1718)著《桃花扇》

人生在本質上是充滿痛苦的

悲觀哲學家叔本華認為“生存意欲”是人生痛苦的根源,人就是意欲的奴隸,受到意欲的驅使,不斷地去摸索和勞作。意欲滿足則無聊,不滿足就痛苦,在無聊與痛苦之間,隻存在轉瞬即逝的快樂,人生的本質就是“生存意欲”在求滿足而已

在“生存意欲”之後,還有“男女愛欲”,它的威力比“生存意欲”還甚。前者求生存,後者求繁衍、求延續生存,因此“男女愛欲”無盡,而“生存之欲”有限。

“生存意欲”為形而下,滿足的是個體;“男女愛欲”為形而上,訴求于種族。

要想擺脫痛苦,隻能否定意欲,可是否定意欲就意味着否定了人生,因此,要直面人生,就得承認它在本質上是痛苦的。文明的進步絲毫不能緩解意欲的壓迫,但有一種東西能夠使人暫時擺脫意欲的束縛,進入到純粹知識中——這種東西就是藝術。

桃花扇的真實故事(為什麼說桃花扇是徹底的悲劇)2

“生命是一團欲望,人生就在痛苦和無聊之間搖擺”

三種悲劇的劃分

藝術能給人帶來美感,使人忘記物我之間的利害關系,得以純粹地觀照外物。其中第一種美感叫作“優美”,這種美感能使我們的内心回複到甯靜的狀态;另一種美感叫作“壯美”,它能夠使“生存意欲”破裂,消隐了起來。過去我們總是服侍于“生存意欲”,求生欲使我們舍棄自我,甘心為奴,不能認識人生的本質。而“壯美”卻打破了這種幻想,使厭世情感超過了求生欲,讓人擺脫意欲的統治,能夠自由地觀照人生。

悲劇就是一種産生“壯美”感的藝術品,亞裡士多德認為悲劇能夠感發人的恐懼與悲憫之情,感染人的情緒,使人的生活之欲消退,進入到純粹認識中去,讓精神受到洗滌。

基于此,叔本華把悲劇分成了三種:

第一種是在極惡之人的交構下,造成原本美好的事物被破壞。

第二種是指在既定命運的作用下,主人翁總是無法避免的要走向毀滅。

第三種是由于劇中人物的位置及關系而不得不造成缺憾,這種悲劇的發生是自然而然的。

對于前兩種悲劇而言,分别出自偶然性和必然性,遇見極惡之人的交構從而釀成悲劇,這是比較偶然的現象;而受命運的愚弄,産生悲劇,這又是必然現象。唯有第三種悲劇既是偶然又是必然,而且是自然而然第三種悲劇意在說明不幸不是例外之事,而是人生所固有的基調。當你生存在一個悲慘的世界中時,個體的悲劇總是免不了的。

《桃花扇》融合了三種悲劇,并且在總體上屬于第三種悲劇——侯方域想要置身于國事之外,尋個清淨安樂之處,結果總是不免要墜入時代的大悲劇裡。

《桃花扇》是一出怎樣的悲劇?

《桃花扇》正文有四十出,講述的是南明弘光政權的興亡史,故事始于崇祯十六年,終于弘光元年,實際跨度僅三年而已。開頭的《試一出》發生在康熙二十三年,由一名九十七歲的禮贊出場介紹故事内容,他自稱:

“昨在太平園中,看一出新出傳奇,名為《桃花扇》,就是明朝末年南京近事。借離合之情,寫興亡之感,實事實人,有憑有據。”

“離合之情”就是男主角侯方域與女主角李香君的聚散離合,是個人之小悲劇;“興亡之感”是弘光政權的興起與覆滅,是亡國之大悲劇。在大悲劇的背景下,小悲劇不斷上演,這就是我們說的“第三種悲劇”——生存在亡國、亡天下的年代,悲劇總是無法逃脫的,它的發生,實乃自然而然,不可避免。

不過侯方域和李香君并非一開始就瞥見人生的這個真谛,他們一直在抗争、挽留、幻想,直到最後一出,經張道士點化,方一念頓悟,尋得解脫之道,這便是《桃花扇》的倫理學之價值。

桃花扇的真實故事(為什麼說桃花扇是徹底的悲劇)3

“眼見他起高樓,眼見他宴賓客,眼見他樓塌了”

個人卷入時代的悲劇之中

跟《紅樓夢》一樣,《桃花扇》出場人物衆多,叙事線條複雜。如果說《紅樓夢》以五十四回為分水嶺,那麼《桃花扇》也大緻以二十出為分界。前面講述的是侯方域與李香君從相聚到分離的始末,并叙述了弘光政權的興起。後二十出頭則講了弘光政權的滅亡,侯方域與李香君再度重逢,卻終悟一切皆如夢幻泡影,最終遁入空門。

侯方域最初并不關心國事,認為在衰落之世,還是能夠尋得個安居之地。他一出場就說:

“暗思想,那些莺颠燕狂,關甚麼興亡!”

那時正是崇祯十六年二月,亡國前夕,侯方域卻還幻想着什麼時候能回歸故鄉洛陽,結束流亡生活。他的好友吳應箕說:

“昨見邸抄,流寇連敗官軍,漸逼京師。那甯南候左良玉,還軍襄陽。中原無人,大事已不可問,我輩且看春光。

國家危在旦夕,江南的士君子們仿佛若無其事,還在消遣春愁,可悲可歎。之後他們一起去聽柳敬亭說書,柳敬亭給他們講了一個《論語》的故事,說孔子整頓魯國朝政,樂官們紛紛逃竄,各自投奔了不同的國家,隻有四個人選擇退隐江湖,最後他說:

“您嫌這裡亂鬼當家别處尋主,隻怕到那裡低三下四還幹舊營生。俺們一葉扁舟桃源路,這才是江湖滿地,幾個漁翁。”

這其實是在暗示擺脫痛苦人生的解脫之道,人生猶如迷津,四處都是桃花陣,哪裡都是痛苦,想通過滿足欲望來“别處尋主”是不可能的,因為欲望總是接連出現,怎麼可能平複得盡呢?唯一的辦法還是找到桃花源頭,才能尋得解脫。因此,柳敬亭最後告誡侯方域說:

“重來訪,但是桃花誤處,問俺漁郎。”

後來,确實是柳敬亭引導侯方域入道,在南明滅亡後,他也最終退隐江湖,變成了一名漁翁。不過,當時的侯方域還在迷津之中,他在江南“閑居無聊,欲尋一秦淮佳麗。”阮大铖想趁機拉攏他,便請楊文骢做媒,為侯方域娶了青樓李貞麗的女兒李香君。新婚之夜,侯方域贈與李香君一柄宮扇,做為訂盟之物。

誰知李香君知道嫁妝出自阮大铖之後,堅決不肯收,這使得侯方域開始知道名節的重要性,他說:“節和名,非泛常;重和輕,須審詳。”從這時起,侯方域與李香君逐漸卷入弘光政權興亡的悲劇之中。個人的遭際不可避免的受到時代大悲劇的左右。

侯方域與李香君的聚散離合

婚後,侯方域過得十分美滿,當他再次找柳敬亭聽書時,柳敬亭卻告誡說:

“相公不知,那熱鬧局就是冷淡的根芽,爽快事就是牽纏的枝葉。”

果然,侯方域本是好心修書力阻左良玉引兵南下,卻反被阮大铖污蔑為通敵造反,隻能倉皇逃出南京,與李香君從此分别。之後便是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吊死煤山,發生了“甲申國變”,悲劇的大基調已經形成。當時,侯方域面對三鎮内讧,知道天下大勢已去,不僅哀歎:“不料局勢如此,叫俺怎生收斂。”他也察覺出大悲劇即将來臨了。之後,他又跟随高傑駐防黃河,本以為能夠“遂了三年歸志”,結果卻是清兵南下,中原淪陷,隻得孤舟南逃。

桃花扇的真實故事(為什麼說桃花扇是徹底的悲劇)4

《桃花扇·守樓》

彼時的李香君因拒絕改嫁、守樓不下,導緻血濺宮扇,她也隻得哀歎:“桃花薄命,扇底飄零。”之後又被抓入宮中,不得自由。侯方域回來時已是人去樓控,獨有山人藍瑛在裡面作畫,于是侯方域在畫上題詩:

“原是看花洞裡人,重來那得便迷津,漁郎诳指空山路,留取桃源自避秦。”

仿佛醒悟了柳敬亭的指點,想要尋個桃源以避開亂世之大悲劇。之後,侯方域與吳應箕等皆被阮大铖投入監牢,他們與柳敬亭再次相遇,大家步月獄中,悟了天下崩壞的現實,想要一起“避亂秦人,同話漁船。”距離悟道解脫已不遠了。

《桃花扇》的解脫之道

弘光元年五月,清兵大舉南下,南京城即将淪陷,百姓都争相逃亡。李香君自宮中逃往栖霞山,侯方域等也在老禮贊的帶領下,同去栖霞山避亂。

栖霞山上住着個出家的張道士,他一出場就道破了人生虛幻而痛苦的真谛,說:

“世态紛纭,半生塵裡朱顔老;拂衣不早,看罷傀儡鬧。恸哭窮途,又發哄堂笑。都休了,玉壺瓊島,萬古愁人少。”

原來人生就像一個傀儡在哄鬧,它時而發笑、時而恸哭,卻沒有毫無意義,倒不如出家前往“玉壺瓊島”,超脫出痛苦之外,獲得解脫為好。

悲劇思想是共通的,莎士比亞也有類似的悲觀主義人生觀,他在《麥克白》裡寫道:

“人生不過是一個行走的影子,一個在舞台上指手畫腳的拙劣伶人,登場片刻,就在無聲無息中悄然退下;它是一個愚人所講的故事,充滿着喧嘩和騷動,卻找不到一點意義。”

如果我們能看破人生的虛幻,那麼就離解脫不遠了。

桃花扇的真實故事(為什麼說桃花扇是徹底的悲劇)5

在最後一出,當侯方域曆經離合興亡之後,他一登場就說:“久厭塵中多苦趣,才知世外有仙緣。”這說明他已經掙脫了“生存意欲”的束縛,厭世感已經超出了求生欲,得以觀照人生。之所以未能完全頓悟,是因為香君尚在,“男女愛欲”還未斷絕。

當侯方域在水陸大會上與李香君重逢時,他對人生幸福又充滿了幻想,想要“夫妻還鄉”,重新回到“生存意欲”的欺騙中,在悲慘的世界裡謀幸福。不料,張道士卻撕裂桃花扇,喝道:

“當此地覆天翻,還戀情根欲種,豈不可笑!”

對此,侯方域認為“男女愛欲”無法超脫,反駁說:

“男女室家,人之大倫,離合悲歡,情有所鐘,先生如何管得?”

不料,張道士大怒道:

“呵呸!兩個癡蟲,你看國在哪裡?家在哪裡?君在哪裡?父在哪裡?偏是這點花月情根,割他不斷麼?”

連家國君父都沒了,天下也已經淪亡了,這麼一點男女之情又如何守得住呢?張道士明言,要求得解脫,首先得直面人生的痛苦,而不是在男女之欲的掩飾下繼續逃避。如果侯方域與李香君還鄉了,那麼他們隻是繼續苟活而已,或者剃發易服,或者含辛茹苦,就像那些逃往各國的樂工一樣,在迷津中“别處尋主”,終究沒有直面人生的痛苦,而是想規避它、逃脫它,到最後隻是又迎來一次新的悲劇而已。在悲慘的世界中,個體的幸福是無法達到的。

最終,《桃花扇》打破了“夫妻雙雙把家還”的大團體慣例,而是寫侯方域與李香君雙雙頓悟,選擇了出家。這樣,《桃花扇》就跟《紅樓夢》一樣,把悲劇寫得非常徹底,将痛苦感描繪得淋漓盡緻。這種悲劇的目的不是要教人躲避痛苦,而是要求人正視痛苦,并從痛苦中尋求解脫的辦法,對此它們開出的藥方就是“修行”,就是出世,用這個辦法來拯救人生。

至于這個藥方是否有效,那便是另一個人生哲學問題了。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