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最完美的合作知乎

最完美的合作知乎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12 12:13:54

有問題就會有答案。

作者 | 語境

編輯 | 石燦

知乎創始人、CEO周源穿着一雙白鞋和一襲休閑黑裝緩慢走上主舞台,他說,“知乎十歲了。”

這是知乎2021新知青年大會的主場,也是他的主場。在1月13日的大會上,周源在現場發表十周年演講,謝答并緻敬所有創作者。他表示,創作者像路燈,可以帶來光明,可以溫暖心窩。

最完美的合作知乎(謝邀人在知乎剛好十年)1

知乎創始人、CEO周源

像這樣的大會,知乎每年都會舉辦一次。2012年1月7日,在知乎成立1年之際,嚴肅和盛大的大會還隻是一場“網友見面會”。

這是周源的想法。他最初的想法是和素未謀面的知乎用戶一起聽聽歌、聊聊天,因此這場見面會被稱作“知乎音樂之夜”。結果原本準備容納30人的場子最後來了200多人,擠得滿滿當當。有知乎用戶對他說,“我的創業夥伴都是在知乎上找到的,謝謝知乎。”

在過去的十年裡,周源收到過很多感謝,有的來自老家的親戚,有的來自素昧平生的陌生人。這十年間,知乎也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氣質,從圈内席卷整個互聯網。

截至2020年,知乎的提問數超過4400萬條,總回答數超過2.4億條。周源說,“回答是提問的5倍多,我想這能說明,過日子辦法總比問題多。”

“知乎就像一個規模空前的虛拟咖啡館,我們穿梭于此,或仔細聆聽,或高談闊論,大家君子之交,和而不同。”周源說。

問答,知乎社區的起點

據考究,知乎史上第一個使用“謝邀體”的用戶叫“flypig”。

2011年1月27日,知乎正式上線的第二天,“flypig”首次在回答中表明自己受到了邀請,随着邀請回答機制的普及,久而久之,答題前先“謝邀”就變成用戶間的約定俗成。随後,“謝邀體”更是因“謝邀,人在美國,剛下飛機”的突然出圈,有了完整的格式。

盡管這個極具戲劇張力的句式被不少人解讀為“刻意營造精英感”,但它還是從一個看似排外的“暗号”變為有辨識度的日常用語,産生了輻射全網的影響力。

2020年,入駐知乎的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習慣在回答前加一句“謝邀,人在法院,剛下法庭”;航天員王亞平來知乎互動,第一句話就說“謝邀,人在太空,剛下飛船”。

在“有效”和“有情”兼具的氛圍中,知乎逐漸形成自己獨特的社區文化,這是一個社區想要規模化運轉的要素之一,也是最重要、最容易被忽視的。

周源認為,一個互聯網社區是否形成了獨特文化,有三個核心标志。第一、形成了一批有辨識度的專屬詞彙;第二、形成了基于價值認同的公序良俗和自治公約;第三、具有高度的包容性和堅定的排異性。

這三個标志并非知乎的“自說自話”,同時也通過了創作者們的檢驗。

有辨識度的專屬詞彙,代表着“社區居民”能夠心照不宣地“玩梗”。知乎在“十年十大盤點”中,“謝邀”“什麼體驗”等十大知乎梗在盤點C位亮相。

最完美的合作知乎(謝邀人在知乎剛好十年)2

知乎社區起步于問答對話,問答是人與人之間交流信息、加深彼此連接的一種重要方式。知乎的産品形态其實是對線下場景的線上還原和延伸。

周源自己就是知乎的一位骨灰級創作者,在“知乎的初心”一問中,周源引用自己“緻全體信”的一段話:

我們相信一點,在垃圾泛濫的互聯網信息海洋中,真正有價值的信息是絕對的稀缺品,知識──被系統化,組織化的高質量信息──都還存在于個體大腦中,遠未得到有效的挖掘和利用。知乎提供了一個産生,分享和傳播知識的工具,我們鼓勵每個人都來分享知識,将每個人的知識都聚集起來,并為人人所用。

最完美的合作知乎(謝邀人在知乎剛好十年)3

截自知乎

知乎希望為用戶提供真正有價值的信息,并提升信息交換的效率,以此為信任基礎,知乎社區成為用戶相互幫助的工具,也使人與人變得親密。

2014年,知乎發布了《良性讨論公約》,這份來自官方的“公約”基于用戶的價值認同,也建立在社區“包容科學理性,反對嘲諷謾罵”的基礎共識上。

5年“知齡”的答主“laq是隻倉鼠”說,知乎的“可信度”很高。一次,他想了解東亞地區的民族變化,但由于查找文獻時間緊迫嘗試将問題知乎,很快就收到相關專家的回複。對知乎的價值認同也是他開始内容創作的動力。

存放真實的虛拟空間

答主“半佛仙人”對知乎有着很高的評價:“知乎的内容質量,讨論質量,是中文互聯網領域最好的,沒有之一。”在2021新知青年大會,“半佛仙人”也作為财經領域的答主代表,入選知乎“2020新知答主”。

如半佛仙人所說,知乎的定位,是中文互聯網上碩果僅存的、各行各業專業人士的聚集地和精神自留地。

“laq是隻倉鼠”就把知乎稱作“無所不知的知識尋找網站”,在這裡,人們能找到由一線研究者、科學工作者、行業從業者提供的知識養分,這些創作者也通過“一磚一瓦”的内容創作,搭建起知乎的内容壁壘。

問答讨論的專業度受圈層所限,但用戶對知識和信息的渴望,不會被圈層限制。知乎也是在這樣的用戶需求下走向大衆。用戶的擴張伴随着外界的質疑。有人抱怨知乎格調高冷,有人诟病知乎内容水化,有朋友就向周源傾訴自己的體驗,知乎總是為他推送情感内容,很俗氣,越來越水了。

面對這些疑問,周源的回答是:知乎上的内容非常多元,既有量子糾纏,也有柴米油鹽。既有多愁善感,也有出國考研。既有詩與遠方,也有打工賺錢。

人生海海,知乎上的提問,就是人們在生活工作和求知探索中需要解決的問題。它像一面鏡子,照見人間百态,是一個存放真實世界的虛拟空間。

問答的另一個要義在于“分享”。“專業人”可以定向分享專業知識,“普通人”則能夠随機上傳經曆體驗。因此,會在買家電零食、選旅遊地點時到知乎尋找新鮮推薦。當新聞、有影響力的事件發生時,知乎上總有事件親曆者或者身邊親近人的回答,可以高度還原真相。

過去的一年裡,知乎在加速打開大衆對平台内容的更多想象。

2019年春天,在問題“為什麼後宮中嫔妃們一定要争寵?”下,有一個回答異常火爆。

知乎戰略副總裁張甯分享,他們發現這篇内容的流量主要來自站外。評論中對情節人物的不斷追問,讓創作者“夢娃”經過數次增補和續寫,最終将這篇原創小說定名為《宮牆柳》。小說的出版和影視改編的版權被專業機構一搶而空。

最完美的合作知乎(謝邀人在知乎剛好十年)4

截自知乎

一直以來,知乎被廣泛認為是一個知識社區,但2020年,越來越多的用戶開始在知乎更網文、寫小說。從知識分享到故事創作,知乎其實都在為創作者提供可發揮的舞台。

另一個是知乎湧現的視頻内容。

的确,知乎是圖文時代的黃金産物,但表達方式的變化和媒介的升級,是面向所有人的。周源認為,在今天的中文互聯網,在媒介升級和技術進步的推動下,内容行業還會不斷拓展邊界。

在視頻的浪潮下,知乎以“解決問題”的态度,針對性地推出了新的視頻創作工具和視頻答主扶持計劃。2020年,視頻成為知乎社區增長最快的内容,湧現出一批“圖文 視頻”的新一代創作者。

在“古典自媒體”時代,圖文創作者們為知乎貢獻了深厚的内容沉澱,視頻創作者們、以及後續的新一代、不同類别的創作者們将同樣在知乎沉澱豐富的内容。

知識分享的衍生價值

尼采說,是金子總是會發光的。但在互聯網流量的馬太效應下,好的内容常常被埋沒在信息洪流中。

而有價值的内容之所以能夠在知乎發光,與知乎的推薦機制有關。

作為一個去中心化的社區,知乎的流量是以問題為導向的,這意味着一個沒有粉絲的普通創作者,也能夠因為高質量的回答,彙聚優質流量,被更多人看見。

“半佛仙人”與知乎的牽絆始于問題“哪些書的結尾語讓人印象深刻?”。他分享了《時間旅行者的妻子》的結尾,短短一句話收獲了超過100個贊。正是這樣簡單直接的機制,讓知乎多了一個又一個答主。

知乎問答機制鼓勵真誠的表達、專業的讨論、友善的互動,改變了知識獲取和知識分享方式。

沉澱下來的優質内容具有長尾效應,從某種程度來說,知乎上的内容,也是一份要交給未來世界的“文化遺産”。巴黎聖母院大火,在知乎,有記者将親眼見證第一時間分享動态,有建築系教授提出重建建議,有曆史學者分析美學和曆史價值......面對人類建築文明遭遇的重大損失,知乎用戶從各自身份出發,共同書寫了“建築百科”。

最完美的合作知乎(謝邀人在知乎剛好十年)5

截自視頻《向上的答案》

2020年12月,知乎發布“十年大事記”視頻,回顧知乎上時事、科技、航天、體育、文娛等不同領域的年度熱門讨論。知乎從多角度記錄了十年來的高光時刻,大到世界的變化、小到個體的成長。

在呈現人文價值之外,知乎也在引領國内用戶對知識内容的消費升級,通過多元的方式為創作者創造更多商業價值。

2016年左右,知乎開始将各行各業用戶的内容創作,實現進一步變現。從知乎live的内容分享到專欄作品訂閱,再加上聽書、電子書、課程等内容,最後融入到知乎會員産品體系中。

從早期一直存在的行業内專業回答,再到後期跳出所謂知識框架的網文小說,知乎将自己的内容消費生态從知識付費延伸到更廣義的内容消費。

目前,知乎月活躍付費用戶數已經超過250萬,這相當于B站在2018年上市後第一份财報裡披露的同期付費用戶數量,用戶付費的潛力顯而易見。總内容數則超過300萬,年訪問人次超過30億。有100位創作者,月收入超過10萬元;有1000位創作者,月收入超過1萬元。

2021年,知乎計劃投入總價值數十億元的現金和流量,繼續加大對創作者的支持。

答主“藍大仙人”笑稱自己在知乎不是因為“有知識”,而是因為“帶貨強”被記住的。他的一篇智能電視選購攻略,直接實現帶貨5000餘萬元,還被央視新聞作為個體經濟成功案例報道。

最完美的合作知乎(謝邀人在知乎剛好十年)6

知乎答主“藍大仙人”

但歸根結底,“藍大仙人”的成功離不開他在知乎創作三年的積累。專注于電視機領域,“藍大仙人”不僅上網查閱資料,還會裝成顧客去實體店體驗産品功能,對産品優缺點、行業動态、消費者喜惡信手拈來,并總結出獨特見解。

知識儲備幫助他走出專業咨詢和好物帶貨兩條路,在他看來,知識經驗就是變現能力。

“創作和消費的邊界在消減。”戰略副總裁張甯在演講中總結。創作者不再是一個職業,而是一個身份,一種個人參與到社會網絡中的能力屬性。

張甯說,預測下一個十年,比預測下一個時代困難的多。

可以預測的是,下一個十年,知乎還會随着創作者智力與創意的湧現,不斷改變。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