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整形行業個人觀點分析

整形行業個人觀點分析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24 20:10:48

整形行業個人觀點分析(投一兩百萬就能入局)1

最近,廣東一位醫美機構的負責人史哲(化名)有些彷徨:合夥人有上市經驗,想把機構推上市,但他覺得沒那麼容易。他告訴南都記者:“雖然場地不小,但淨利潤并不高。萬一出個醫療事故,可能就要賠出去幾百萬元。而且,投資門檻低,同行太多了,容易分走大量的客源。”

對于醫美行業而言,困惑和沖突常在。一方面,增速迅猛,但在“野蠻生長”的同時也因魚龍混雜、手術不規範等問題備受诟病;另一方面,投資門檻雖低,一兩百萬元就能入局,但做大做強并非易事,“多小散”仍是現狀。

不過,今年以來,受行業增長迅速、發展勢頭強勁消息影響,醫美概念股屢次大幅走強,醫美上市公司重新進入機構視野。基金公司等機構展開密集調研,有些醫美公司接待的調研機構數量甚至多達近百家。與此同時,醫美行業的兼并正從跨行業轉向行業内,超大型醫美龍頭有望出現,行業走向兩極分化的步伐加快。

入局門檻低:

一兩百萬元就能收購一家整形機構

醫學美容即整形美容,比如說隆鼻隆胸之類。相比美國、韓國等成熟市場,中國醫美行業起步較晚,随着醫美市場的規範以及80後、90後、00後等核心消費人群的崛起,最近十年來中國醫美需求呈現井噴趨勢。

與之相伴的是,大批嗅覺靈敏的人湧入醫美行業:有人從整形機構出來,自立門戶;有人從其他行業賺到錢了,就拉上幾位整形醫生合夥,卷起袖子準備大幹一場;也有生活美容店的老闆,借掌握客戶資源的便利,轉型從事醫美……

天眼查專業版數據顯示,近年來我國醫美整形相關企業年注冊量整體呈現上漲趨勢,近7成的相關企業注冊于5年内。2019年,我國全年新增8,200多家醫美整形相關企業,年注冊量達到曆史最高。以工商登記為準,2020年我國全年新增7,800多家醫美整形相關企業。

“現在投資醫美的資金門檻特别低,便宜的話200萬就能搞定,甚至還有100多萬的,”廣東一位醫美資深人士趙楊(化名)告訴南都記者:“進入醫美行業最快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拿一兩百萬元去收購開不下去的整形機構。當然了,如果你願意從頭開的話,四五百萬元也能搞定。”

很多投資人的預期值很高,至少在時間成本上如此。趙楊說:“一年吧,一年是他們普遍能接受的時間。他們希望一年内,就能通過渠道、類傳銷之類的方式拉來足夠的消費者,盡快回籠資金,然後擴大再生産,坐等荷包沉甸甸。”

醫美行業的強勢上揚,自也吸引着巨頭争相角逐。近年來,大量資本開始布局醫美行業,如紅杉資本、經緯、IDG等财務投資者入股醫美APP,恒大、蘇甯、朗姿股份等産業資本布局醫療機構。除了傳統的醫美機構越來越多,新氧、更美、悅美等一大批互聯網醫美平台也如雨後春筍般地冒出來了。

紛紛上市又退場:

醫療事故頻發風險大削弱市場信心

雖然入局者衆多,但目前醫美機構多“小而散”。行業雖然向着具有連鎖規模的綜合性大型醫美機構方向發展,但依舊阻力重重。

越來越多的企業選擇上新三闆,作為上市的跳闆。不過,對醫美企業來說,即便上了新三闆,前景也未必明朗。

據南都記者不完全統計,醫美機構在國内新三闆先後上市的有伊美爾、華韓整形、永成醫美、麗都整形、利美康、俏佳人、榮恩集團、春天醫美、瑞瀾醫美、京都時尚、希思、柏荟醫療等。不過,繼2017年伊美爾退市後,永成醫美、麗都整形、俏佳人、春天醫美、柏荟醫療、瑞瀾醫美等也相繼黯然離場,仍在挂牌者不到一半。

從A股來看,目前完全以醫療美容為主業的上市公司還很稀缺,幾乎都是通過收購資産等方式進行了布局。

比如,朗姿股份(002612.SZ)于2016年新增醫療美容服務業務。華東醫藥(000963.SZ)于2018年收購英國醫美上市公司Sinclair100%股權,布局國際醫美業務。同一年,LED制造企業光莆股份(300632.SZ)通過收購重慶軍美醫療美容醫院有限公司,踏出布局醫美産業的第一步。

為什麼醫美行業大而強的專業機構匮乏?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行業亂象層出不窮,醫療糾紛風險較大,市場信心受阻。

即便是熬到成功上市,股價也容易跳水。2019年10月,深圳鵬愛醫療美容醫院海外主體醫美國際正式在納斯達克挂牌上市,開盤價為12.16美元,但上市首日即下跌16.42%。

針對鵬愛醫療上市後的表現不佳,市場分析稱,可能與醫美行業的醫療事故頻發有關。截至4月11日,醫美國際最新股價報收7.42美元,距離發行價跌去近40%,市值僅剩1.75億美元。

對于文中開頭提到的史哲,這也是他的主要顧慮之一。雖然一直小心謹慎,但是在過去的一年中,史哲的門診機構仍是遇到了兩三次驚魂事件。

“有時很難說得清是什麼原因,但不少是和醫生的經驗、态度有關。其中一次是打完玻尿酸後消費者說眼睛疼,看不見了,”史哲說起時仍心有餘悸:“我趕到現場後發現,是醫生的一個細節沒做到位。還好這幾次事故都成功搶救過來了,但當時都是驚出了一身冷汗。我已經過了知天命的年齡,就希望穩穩當當的。”

屢見不鮮的醫療事故,令不少專業投資者望而卻步。深圳一位從事醫療投資的人士告訴南都記者,雖然身邊有朋友已經在投資醫美,但他仍持謹慎觀望态度。

線上線下開支大:

營銷成本高分走大部分利潤

在醫美産業鍊中,與處于上遊的原材料供應商和中遊的醫美平台相比,處于下遊的醫美機構在利潤上要弱勢得多。

營銷成本的居高不下,令很多整形醫院叫苦不疊。中國整形美容協會中西醫結合分會眼鼻綜合醫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黃印資對南都記者表示,無論是走線下還是線上,醫美機構的營銷費用都是一筆非常大的開支。

他說:“走線下的話,收入一般會被拿走五六成;走線上的話,費用也不低,各式各樣。比如說在某個第三方平台推廣,自然要交入駐費。産生交易後,還要交抽成。即便沒有産生交易,隻要有人點擊,就得交點擊費。”

醫美行業一直有“暴利”的說法,不過在很多下遊從業者看來,這已成如煙往事。随着現在财務、稅務方面的不斷規範,加上獲客、人工、材料成本的增加,“暴利”很難再現,做醫院越來越難賺錢,甚至不少醫院在虧損。

據艾瑞咨詢《2019年中國醫美行業趨勢研究報告》,中國醫美結構的獲客營銷占比最高達30%-50%,其次為醫療服務和藥品器械采購占比分别為15-25%和10%-20%。咨詢銷售占比在3%-7%,行政管理最低且最不受關注占比約2%-3%,“因而醫美行業平均淨利潤可在1%-10%,或呈現長期虧損。”

并購整合轉變:

并購加速從跨行業轉向行業内兼并

雖然問題重重,但毋庸置疑的是,醫美行業仍是朝陽産業。3月27日,中信建投證券發布研報稱,2024年我國醫美市場規模有望突破3000億元,綜合對比國内外醫美滲透率和消費金額等指标,中長期看,我國醫美行業仍有5倍以上成長空間。

這個朝陽産業能否真正的“如日中天”?從目前的勢頭來看,端倪已現。

醫療美容業務在不少上市公司的營收中比重越來越大,并且呈較快的速度增長。以朗姿股份為例:根據其近日發布的“2020年度業績快報”,報告期内醫美業務經營規模持續較快增長,帶動公司整體業績的上升。其中,實現醫療美容業務收入81,299.07萬元,較上年同期增長29.13%。

與此同時,醫美行業并購加速,今年多個上市公司宣布已經或正在拓展版圖。

比如:老牌藥企康哲藥業于2021年2月1日收購一家皮膚線專業公LuqaVenturesCo.,Limited的全部已發行股份;朗姿股份拟以自有資金12500萬元人民币,作為有限合夥人出資設立醫美股權并購基金;華東醫藥則拟收購Cocoon公司持有的西班牙能量源型醫美器械公司HighTech公司100%股權。

與2016及2017年地産、服裝等實業資本向醫美領域的跨行業并購相比,近期的并購整合有個顯著的變化。華安證券研究表示,此次以行業内的兼并為主,大型連鎖機構借助資本杠杆,積極進行連鎖、品牌的擴張及業态的延伸。在行業持續高增和資本杠杆效應之下,超大規模醫美龍頭誕生可期。

除了超大規模的龍頭,走“小而精”路線可能也是趨勢之一。多位受訪人士稱,未來行業有望兩極分化,規模超大型醫美機構走品牌路線,小型機構靠口碑相傳。

王旭彬深有體會。2015年他投資了一家門診,因利潤太低,以失敗收場。2019年他開始在廣州睿斯醫療美容門診部當院長時,吸取了前一次的教訓,建議投資人打造醫生IP路線,雖然場地面積不大,就六七百平方米,但這一次成功了。

“第一次是投資大,1000多萬元,面積有2000多平方米,走線下合作,結果中間商拿走50%多,再去掉房租和人工以及耗材之後,沒什麼利潤了,”王旭彬對南都記者說:“第二次連我在内,就兩位醫生,但我們主要靠做口碑和打造醫生個人IP,平時在一些平台上做做科普,多分享,口碑慢慢就起來了,現在客源很穩定。”

他相信,大抑或小,醫美機構要走長久,都必須依靠規範的管理和安全的技術。

采寫:南都見習記者 王玉鳳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