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水⑴東流,都洗盡,髭胡膏血⑵。人盡說,君家飛将⑶,舊時英烈。破敵金城雷過耳⑷,談兵玉帳冰生頰⑸。想王郎,結發賦從戎⑹,傳遺業。
腰間劍,聊彈铗⑺。尊中酒,堪為别。況故人新擁,漢壇旌節⑻。馬革裹屍當自誓⑼,蛾眉伐性⑽休重說。但從今,記取楚樓風⑾,庾台月⑿。
注釋
⑴漢水:今漢江,流經陝西、湖北,在武漢漢口彙入長江。
⑵髭(zī)胡膏血:入侵金兵的血迹。
⑶君家飛将:指西漢名将李廣。
⑷雷過耳:極言聲名大震。
⑸冰生頰:言其談兵論戰明快爽利,辭鋒逼人,如齒頰間噴射冰霜。蘇轼《浣溪沙·有贈》:“上殿雲霄生羽翼,論兵齒頰帶風霜。”
⑹想王郎,結發賦從戎:想起東漢王粲二十歲時為曹操賦《從軍行》,事見《三國志·魏書·王粲傳》。結發,古時男子二十歲束發,表示成年。
⑺腰間劍,聊彈铗(jiá):《戰國策·齊策四》記載,馮谖客孟嘗君,初不被重用,多次彈劍而歌,後為孟嘗君立下大功。
⑻漢壇旌(jīng)節:借用劉邦築壇拜韓信為大将事。《漢書·高帝紀》:“于是漢王齋戒,設壇場,拜信為大将軍。”
⑼馬革裹屍:用馬皮裹卷屍體。用西漢馬援事。
⑽蛾眉:女子修長而美麗的眉毛,代指美女。漢枚乘《七發》:“皓齒蛾眉,命曰伐性之斧。”(妖娆的美女就像是砍伐性命的斧頭一樣。)
⑾楚樓風:宋玉《風賦》中楚王語“快哉此風”。
⑿庾(yǔ)台:一稱南樓,在今湖北武昌市。東晉庾亮為荊州刺史時,曾偕部屬登斯樓賞月。
簡析
這是一首送别詞,作于淳熙四年(1177),辛棄疾由京西路轉運判官改江陵知府兼湖北安撫使。從詞意看,作者一位姓李的朋友要去漢中任職,作者寫了這首詞來勉勵他在抗金複國鬥争中建功立業。
上片,通過贊揚李姓朋友的家世及其才幹,表達了對金國統治集團侵占中原,殘害同胞的痛恨,抒發了抗金複國的願望。用李廣的典故切合李姓朋友的姓氏; 用王粲的典故切合李姓朋友要去的漢中。兩個典故分别從文、武兩個方面來勉勵朋友在抗金前線建功立業。下片轉向送别,用了馮谖、馬援的典故。前者感歎自己無緣上前線殺敵報國,隻好效法馮谖彈劍作歌。後者鼓勵友人積極進取,既然有上前線殺敵的機會,就要像馬援那樣戰死疆場,馬革裹屍,才不枉血性男兒在世上走一遭。最後引用戰國宋玉和東晉庾亮的典故勸誡友人:不要忘記咱們在楚樓、裴台吟風賞月的這段友誼。
全詞激昂沉郁,憤懑與不平隐含在曲折之中。“馬革裹屍當自誓”既是對朋友的勉勵,也是辛棄疾自己的人生誓言。
最豪放名句
馬革裹屍當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說。
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軒,濟南曆城(今濟南市曆城區)人,南宋愛國詞人,有“詞中之龍”之稱。與蘇轼合稱“蘇辛”,與李清照并稱“濟南二安”。辛棄疾生于金國鐵蹄蹂躏下的濟南,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宋,任江陰簽判,後又任江西、湖北、湖南等地轉運使、安撫使等職。42歲被彈劾落職,退居江西信州長達20年之久。64歲起相繼被起用為浙東安撫使、鎮江知府、樞密都承旨等職。他力主抗金,卻不被重用,臨死仍在高呼“殺敵!殺敵!”病逝後贈少師,谥号“忠敏”。辛棄疾命運多舛,壯志難酬,把滿腔激情和對國家興亡、民族命運的關切,全部寄寓于詞作之中,風格沉雄豪邁,情緒激蕩多變。辛詞喜用典,意蘊豐厚。有《稼軒長短句》傳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