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帶魚野生或養殖辨别

帶魚野生或養殖辨别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2-20 14:56:59

東海帶魚人工馴養技術

基金項目:浙江省海洋水産研究所博士啟動基金(2020B05);浙江省海洋水産研究所帶魚人工馴養和繁育技術研究及種質基因庫構建(02129)

_尹敏等

東海帶魚分布廣、生長快、産量高,是我國重要的海水經濟魚品種,但長期的過度捕撈,已造成帶魚資源衰退。探索建立東海帶魚的人工馴養和繁育技術對其資源保護與合理利用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為此,課題組于2020年7-9月在浙江省海洋水産研究所西軒漁業科技島進行了帶魚人工馴養試驗,在帶魚人工馴養過程中發現有多種寄生蟲寄生感染,現将馴養技術及相應寄生蟲病防治措施總結如下,為養殖業者進行帶魚人工馴養、病害防控提供參考。

一、人工馴養

2020年7月在浙江省舟山市六橫島海域夜晚用燈光誘捕帶魚。帶魚應激反應較強,有離水即死的特點,因此捕撈過程要帶水、動作輕柔且迅速,所捕帶魚采用“活水倉”運輸至浙江省海洋水産研究所西軒漁業科技島進行人工馴養(圖1)。

帶魚野生或養殖辨别(東海帶魚人工馴養技術)1

圖1 帶魚室内人工馴養

馴養池長10米、寬5米、深度約1.2米。帶魚馴養前用消毒水全池潑灑,消毒、沖洗後注入沙濾海水,養殖水位約 1 米,養殖水溫 21.0~28.0℃。帶魚養殖池附近需要保持相對安靜,避免其受到驚吓。馴養過程中每天定點、定時混合投喂冷凍毛蝦、糠蝦、脊尾白蝦仁、黃占魚肉和馬鲛魚肉,投喂量随帶魚攝食情況适當增加或減少。餌料投喂前用淡水浸泡沖洗,以去除其中可能混有的海水魚寄生蟲。帶魚攝食兇猛,一般在餌料下沉過程中會自下向上竄起并迅速咬住餌料,沉底的餌料不會被攝食,因此需要及時撈出,以防水質污染。帶魚池每天早晚各換水100%,并保持24小時不間斷微流水。試驗馴養帶魚2 000尾左右,至大部分帶魚正常攝食時存活約1 000尾。

二、病害防治

1.梅氏新本尼登蟲病

梅氏新本尼登蟲屬于吸蟲綱、分室目、分室科,是一種常見的海水寄生蟲,主要寄生在大黃魚、青石斑魚、真鲷等海水魚的體表、鳍、鰓絲和眼眶部位,呈現白色透明狀,以破壞宿主黏液組織、吸取血液或者吞食體表組織生存。它具有發育周期短、生長快和适應能力強的特點。

本研究發現,梅氏新本尼登蟲寄生在帶魚的鳍、體表、頭部以及眼部周圍。蟲體呈半透明、橢圓狀,肉眼可見背腹扁平,身體前端稍突出,前後兩端各有一個吸盤。将蟲體放入淡水中浸泡,蟲體變白并逐漸失去活力(圖2A)。被寄生後的帶魚不攝食,體形消瘦,腹部明顯向内凹陷,多有蹭牆行為,并出現帶魚死亡現象。死亡帶魚呈弓背狀、眼睛突出、眼球紅腫、充血,患病嚴重的甚至出現眼球脫落的情況。

帶魚野生或養殖辨别(東海帶魚人工馴養技術)2

圖2 馴養帶魚感染的各類寄生蟲

A為吸附于帶魚體表的梅氏新本尼登蟲,B為帶魚咽部縮頭水虱科類寄生蟲,C為寄生于體表的刺激隐核蟲,D為寄生于鰓絲的澱粉卵甲藻

治療梅氏新本尼登蟲最常見的方法是采用淡水浸泡5~10分鐘,浸泡時間随魚體症狀改善與否适當縮短或延長,同時增加抑菌或殺菌的藥物防蟲咬及浸泡後的繼發性感染。由于養殖場地四周環海,淡水資源稀缺加上帶魚自身耐受性較低,本試驗采用福爾馬林和過氧化氫交替使用的方法對患病帶魚進行治療,每次采用适當濃度藥浴12小時後再換水100%。連續用藥3天後死亡數量明顯減少,用藥12天後出現零死亡。肉眼可以觀察到魚體表面有蟲體脫落的病竈,但未見帶魚體表有梅氏新本尼登蟲,說明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

夏秋季節是多種寄生蟲流行高峰期,也是梅氏新本尼登蟲繁殖的時期。該蟲繁殖能力比較強,身體透明,早期不容易發現,一旦發現時大多已經造成病魚爛尾、爛嘴、紅眼等損害,并出現死魚現象。因此,在疾病治療方面應以預防為主,早發現早治療。

2.縮頭水虱科類寄生蟲病

縮頭水虱科類寄生蟲一般寄生在魚的體表,以宿主的表皮組織和血液為食。病魚會出現不攝食、體形消瘦、狂躁不安、體表分泌大量黏液并且體表有破損的症狀。

在養殖過程中将死亡帶魚撈出,發現帶魚的口腔和體表有肉眼可見的乳白色寄生蟲。該蟲呈橢圓形,身體對稱分節,頭節小,大小為1.0~2.0 厘米,初步鑒定為縮頭水虱科類寄生蟲(圖2B)。該類寄生蟲抓附能力很強,一旦吸附則難以從病魚體剝離,寄生在口咽部時會導緻帶魚攝食受阻,故可對帶魚造成緻命性的損傷。發現該寄生蟲後,立即使用0.5克/米3 乙酸銅全池浸泡12小時,藥浴後再100%換水,用藥期間停止餌料的投放,連續用藥3天,此後帶魚的口腔及體表未發現有該蟲寄生的情況。

3.刺激隐核蟲病

刺激隐核蟲病俗稱“白點病”,是一種常見的海水魚寄生蟲病,病原主要寄生在魚的體表、鰓和鳍等部位。該病傳染性強,短時間内可造成大面積水體污染,給海水養殖帶來極大危害。

在養殖過程中發現帶魚出現行動遲緩、體表分泌大量黏液、呼吸困難、攝食減少、常蹭牆或摩擦池底的行為,将死亡的帶魚撈出發現體表有肉眼可見的小白點,表皮點狀充血,鰓呈粉紅色。放在顯微鏡下觀察,發現鰓絲之間有在旋轉的黑色圓形或橢圓形團塊,因此确診為刺激隐核蟲病(圖2C)。

刺激隐核蟲病具有暴發突然、早期不易察覺、繁殖周期短、繁殖率高的特點。目前針對刺激隐核蟲病的治療主要包括使用高錳酸鉀、福爾馬林、硫酸銅、中草藥、淡水浸泡以及紫外線照射水體消毒等方法。由于養殖場四周環海、缺少淡水資源以及帶魚自身脆弱性,因此采用2毫克/升的維生素C和0.4毫克/升的乙酸銅全池潑灑方法治療,連續用藥3天,帶魚死亡現象得到有效控制。

4.澱粉卵甲藻病

澱粉卵甲藻病的病原為眼點澱粉卵渦鞭蟲,主要寄生在海水魚的鰓、皮膚、鳍等部位,有傳播快、緻死率高的特點。

被感染帶魚攝食減少、遊動遲緩、鰓蓋無規律閉合,體表黏液增多并出現肉眼可見的小白點。将死亡帶魚撈出,發現鰓呈淡紅色或灰白色,将鰓絲剪下放置載玻片上用顯微鏡觀察,可見附着于鰓絲的不透明卵圓形孢囊(圖2D)。

養殖中發現死魚要立即撈出并埋掉,防止病原傳播。使用0.5毫克/升乙酸銅浸泡12小時,每次藥浴後再100%換水,用藥第3天仍然可見少量蟲體,帶魚死亡量明顯減少;用藥第6天檢查沒有發現蟲體,可見蟲體脫落後留下的病竈,病情得到有效控制。此後每天多次更換海水,沖走脫落的蟲體,降低發病概率;觀察帶魚攝食情況,沉底餌料要及時撈出以減少對水體的污染;定期檢查水質,防止出現倒藻現象。

目前帶魚病害方面的報道并不多見。水産養殖中魚患病具有季節性,夏秋季節氣溫和水溫較高,容易造成病害頻發,因此在帶魚人工養殖過程中可将死亡樣本送至實驗室檢測,如果發現魚出現非正常死亡,應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在人工養殖過程中要規範操作,避免因為人工操作不當而造成帶魚死亡。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